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类高考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类高考能给教育带来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高考模式。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进行。“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因此,实行分类考试是对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以解决用一张试卷考所有学生的问题。但鲁昕的一番发言,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分类考试,究竟怎么操作,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舆论意见不一,赞弹皆有。

在笔者看来,按照教育部关于分类高考的设想,分类高考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技能型高考恐只针对高职院校招生,而非普通本科院校也认可两类高考成绩。

将高考分为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是对目前已经实施的高考高职、本科分类考试进行概念界定,还是有所创新,仍需要看教育部公布的具体高考方案,但极有可能是将针对高职院校的高考,定位为技能型高考,其他院校招生采用学术型高考。

我国各地目前已经对高职和本科院校招生实行分类考试,一是高职单招,包括“三校生”和普通高中生都可参加,参加招生的学校有高职院校和部分本科院校,由各省组织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语数外和专业基础知识,其中语数外的难度比普通高考低,还有部分院校实行自主招生;二是在普通高考高职录取时科目组合不同,如本科要求“3(语数外)+综合”,高职要求“3(语数外)+技术”或者只要求“3(语数外)”,从概念上讲,已经实行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的区分。

现在明确提出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如果只是对以上分类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意义不大,这反而会造成纠结。其一,把本科全部归为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院校并不妥当。这些院校有的还培养应用型人才,包括北京大学,还招收专业硕士。一个学生参加学术型高考进入学术型本科,毕业后考专业硕士,这是学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其二,并不利于高职地位的提升。众所周知,目前考研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就比学术硕士低人一等?

而如果教育部门将对学术型人才高考和技能型人才高考进一步创新,就面临以下问题:这两个高考同时进行,要求学生二选一,还是两个高考都可以参加?如果二选一,将限制学生的选择权;如果都要参加,则可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二,分类考试难实现人才分流,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问题无法通过分类考试实现。

应当肯定,推进分类考试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首先,中职学生进高职,尤其是本科高职的概率会提高。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职的吸引力,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可在中考时选择中职。其次,有利于职业院校按自身培养标准招收学生,不再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文化课要求,而要重点考查学生的技能。目前,实行的高职单招,只是考查语数外和专业技能,其中语数外科目的难度要低于普通高考。另外,在普通高考中,高职院校的招生也有所不同,有的省市规定报考高职可少考1~2门。

但是要说这样的分类高考改革,就能解决提前为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以及减轻学生负担,让职业院校办出特色的问题,未免过于乐观。

首先,由于职业教育地位低,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不是出于主动,而是“被动”――中考时,因考分低,不得不选择进中职院校(教育部门规定中职招生规模和普高为1∶1)。在中职毕业时,要升学,只得参加高职单招;高考时,由于考分达不到一本线、二本线,只有选择高职。

其次,分类考试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学历提升空间,但提升学历不是职业教育的出路。我国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其实就是追逐学历的产物。地方政府要升本率,学生和家长也要本科学历满足面子。很多学校只能回报给学生一纸文凭,而没有货真价实的教育,这就让教育与就业脱节出现恶性循环――人才培养质量低,无法推进传统产业、行业发展,就业岗位集中在低端。不改变“学历导向”,职业教育的出路必然很窄。

鲁昕副部长提到,高考将分为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两类,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以解决这些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根据这一设想,将有一批新增的本科院校,纳入高职招生范畴,高职单招的数量会进一步扩大。但如果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提高,这种转型的效果恐难理想。有多少学生愿意选择职业教育?职业院校能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吗?结果会不会是用一批贴着大学生标签的职教生去填补现在的“用工荒”甚至“民工荒”呢?

再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招收适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只是一方面,还需要学校有办学自,自主设置专业、课程,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但在现实中,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一样,缺乏办学自,存在千校一面,人才培养没有个性和特色的问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在分类考试的同时,推进深层次的教育改革。

第一,打破高考集中录取制度,建立“分类考试+自主招生”模式。

说到底,分类高考改革,并不能解决提前为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以及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因为目前选择职业教育或者普通教育,学生主要看自己的中考和高考分数。大多因分数低,不得已才选择职业教育。面对这种现实,高考改革的重点在于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校自主办学空间,扩大学生的选择面。集中录取不打破,无论是技能型人才高考还是学术型人才高考,都存在根据学生的考分从高到低录取的问题,基础教育还会是应试教育。技术技能型高考并不能凸显学生的技能。

如果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各高校(包括职业教育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要求,自主提出要求,报考者参加哪一类社会考试,在申请时要提交哪些成绩,这根本不需要行政部门来为学生分类,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中学学习课程(包括技职课程),自由选择考试、自由申请学校。如此,分类考试才能起到作用。以笔者之见,对于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结合目前的招生现实,根本无需要求学生再参加什么高考,而可实行申请入学、注册入学,学校教育实行宽进严出。

第二,要取消一系列针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性政策,按“类型”而非“层次”来发展职业教育。

过去十多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规模迅速增长,中职规模已与普通高中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也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总体而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还不高,中考时进中职学校对不少考生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而高考时未达本科线,则被认为是高考失败。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职业教育学校没有办出特色,教育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造成了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中高考录取,都把职业学校放在最后一个批次。这给学生和家长的整体感觉是,职业教育是差生才选择的。虽然教育部门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把部分中职示范校放在中考提前批招生,在高考中也实行部分高职单招,但未对大局产生多大影响。

高等教育实行等级管理,让学历情结更浓,除招生分批次外,高校还分为“985”、“211”、公办本科、民办本科、高职高专。这样的等级管理,造成在就业中学历歧视现象严重,引人注目的是学历“查三代”现象。一个“985”高校的博士生,如果被查出原来是专升本读的本科,用人单位不会佩服他勤奋学习的努力,不会觉得这样的人才更难得,而会把其第一学历作为“污点”排除在笔试、面试名单之外,第一关也过不了。

在这种环境中,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价值将大打折扣,再怎么上升,还是不被尊重。

要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不能将其作为一个层次,而应该作为一种类型,这才是现代职业观――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近期国务院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分互认,其意图是实现平等发展。可这也难免让人担心,会不会只是一种单向认可――职业教育认可普通教育的学分,而普通教育并不认可或只象征性地认可职业教育的学分?

有人认为,我国社会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认识,很难改掉。传统观念确实是重要原因,可现实对人的“教育”也是很有力量的。目前,职业教育不愁就业,表面上比普通教育更具前景,但前景恰是这些学生最担心的问题。他们的晋升、发展会处处受身份限制。而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劳动没有三六九等,行业、岗位的福利保障没多大差距。

这就提醒我们,发展职业教育要通过制度改革来改变传统观念,必须努力打破升学教育模式,不以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而应推进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将技术、职业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选择,并消除阻碍受教育者选择的障碍。

第三,要落实办学自,推进职业教育学校建立现代治理结构。

我国过去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发展,是行政计划推进的,规定压缩普高规模,扩大中职规模。这不是政策引导、学校自主办学、受教育者自主选择的结果,由于一些学生不愿意读中职而无奈读中职,有的中职学校办学追求的是如何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牟利,导致部分中职教育空心化,还有的中职学校打着职教旗号办普通高中教育。

新一轮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政府采取现代的治理方式,要聚焦制度改革,给职业教育平等的发展空间,至于学校如何办学,应按管、办、评分离的原则,落实学校办学自。现在,政府在推动部分地方院校转型发展,虽然在具体工作中,也注意发挥学校的积极性,要学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但必须注意,只有政府、学校各司其职,才能顺利推进,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加以引导,同时把办学自真正交给学校。如此,学校方可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办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给受教育者提供多种选择和多元成才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