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PE狂热 金钱倒追项目何时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PE狂热 金钱倒追项目何时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国内pe高呼“创业板”时,是否也应该像高盛一样,忘掉创业板、IPO,回归投资的本质,关注并帮助企业成长。

PE们才放下手中创业板庆祝酒杯不久,便又陷入了新的疯狂之中。

深交所不久前披露,86家创业板个股总市值3969.18亿元,流通市值895.51亿元,创业板平均市盈率69.03倍。创业板的高市盈率,使得原有一级市场的定价模式全然被打破,被投项目价格节节攀高。为了抢项目,有的机构甚至不谈条件就先交了定金。肯出高价、不顾风险的一群非专业PE,在企业的谈判桌上屡屡胜出。扎堆疯抢后期项目,开始使一部分PE感觉不堪承受之重。

“这种项目风险低且收益高。创业板开启后,近百倍的平均发行市盈率让股权投资市场也变得疯狂起来,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现在10倍市盈率以下的项目已经很难找,一旦再上涨,很多人都混不下去了。”一家基金的合伙人如此感慨。

去年底创业板的开启,再次造就了一些PE的一夜暴富,也是造成“钱”追着项目跑的直接诱因。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在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中,PE/VC平均投资回报达到5.76倍。去年12月,第二批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背后呈现6家PE/VC机构的身影。按照被司的发行价计算,PE/VC获得了6.77倍的平均投资回报倍数。这两批上市企业身后共有3家券商直投(金石、海通开元和国信宏盛)投资了6家创业板公司,即便是有重重限定的券商直司也平均获得了4.78倍的投资回报倍数!

近来屡屡传闻,证监会可能会对PE/VC突击人股增资创业板的情况高度重视,新增一些审核要求。这种“重视”,实则反映了这种大规模盈利背后隐藏着的风险。

PE市盈率水涨船高

北京某教育类报纸意欲引入股权投资。该报发行量达800万份,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均设发行点,2009年盈利逾1000万人民币,股东结构尚未稀释……这些都是这家报纸挺起腰杆与PE谈判的重要砝码。更重要的是,大名鼎鼎的雷曼兄弟倒闭之前,曾信誓旦旦要投资该报,合同都已经签订了,1000万美金,占股25%,在这么重要的节骨眼上,雷曼倒闭了。

创业板的火热和身边企业屡屡获得投资让这家报纸也坐不住了,他们希望引入投资8000万人民币以上。与之前不同的是,经过与雷曼打交道和对目前行情的判断,他们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雷曼的1000万美金,实际自己已经被低估了!在初步谈判时,他们的期望值已经达到了20到30倍市盈率。

“这样的项目我们一般不会投,我们所能接受的价位是10倍市盈率以下。”美元起家的智基创投中国区合伙人史煜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他们所投国内上市创业板企业不超过10倍,中小板最高可达30倍。由于北京项目价格偏高,安全边际小(投资回报率3倍为他能接受的安全边际),智基创投并没有跟风抢项目,而是适时将阵地转移出北京等热点城市,去外地寻找合适的项目。

据记者了解,去年下半年,正常情况下,股权投资项目的市盈率大多在8-10倍之间,随着创业板开启,市场价格便一路飙升。今年3、4月份以来,市场热得有些过头,项目市盈率上涨到15-20倍以上。“现在价格上涨了20%-30%。”上银资本北京CEO程安静表示,二级市场市盈率高,加大了企业的期望值。

清科集团统计,今年一季度新募人民币基金41支,募集金额达28 68亿美元。这是一个“钱”抢“项目”的时代。“现在因为私募基金数量多、钱多,所以基本上项目反倒成了稀缺资源。以前是好项目抢手,现在一般的项目也抢手。”

“现在随便碰到一个企业,投资价格动辄20、30倍,真让人苦恼。”程安静谈到,他们前段时间碰到一个企业想融资,当时行业内的上市价格超过100倍,这家公司开到了市盈率的30倍,正赶上证监会推出创业板行业指引,规定了九大鼓励产业和限制行业,该企业恰在后者之列,于是程安静告诉他们,“您找别人去吧。”

可见,创业板创造的财富神话使一级市场的企业家们也开始眩晕,谈判价码不断上涨。“好企业才是真正的好项目,PE投资时一定要掌握好冷热之变的度。”光大投资高级经理缪非表示,目前很多企业喜欢用市盈率来说话,但从中国现在的发行制度环境下,企业上市不能这么定价。

“PE投资的倍数肯定不是一个常数,对具体项目状况的动态把握和明了,是对特定企业定价决策中最重要的因素。”比如说我们说这个企业“有希望上市”,但到底能不能上市,在目前中国严格的监管情况下,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缪非提到,目前PE进入项目的市盈率很多都在15倍以上,而在二级市场,不少好企业的市盈率还不到这个倍数,排除个性化的差别,对不少投资人来说,在2-3年内,二级市场的机会可能会比PE市场更大;其次,他认为早期进入的企业会是整个PE投资的重点所在。

“目前创业板的估值从股票发展历史来看,也是不可延续的,在这种情况下,股权投资应该多往早期走,越晚期越容易急功近利。”

一般情况下,PE从投资到IPO退出的周期平均为6-8年,记者从清科集团的一份统计却发现,2009年下半年获得证监会发出的受理通知书94家创业板企业名单中,有38家获得股权投资,2007年以后投资的达29个,其中2008年最多,达13家。因此推算这些PE的平均周期仅为2-4年!

“PE是慢动作,如此高的市盈率肯定会慢慢回归理性。”

这场景不禁使人想起2000年,所谓创业板出台给PE带来的痛苦记忆。

以深圳为例,针对当时即将推出的创业板,深圳市推荐了首批23家预选企业。很多PE按图索骥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钱倒追项目”和如今有得一比。最终除了太太药业等五六家公司没有人投以外,80%的预选企业都有机构投资者在内。由于看似符合上市条件,企业的成长本质被投资者忽略,加之当时的发行制度严格,很多PE都采用老股转让的方式投资。结果创业板的遥遥无期使得很多PE都深陷其中。

“这波热潮,肯定会在投资的海滩上留下许多追逐浪潮的裸泳者。而这波投的项目,未来肯定有不少难产。逃得早的PE赚钱,后面估计接盘的多。”缪非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是少数眼光独到的投资人的机会(他坚持主要机会在二级市场),但另一方面,这种不理性一定会催生泡沫,多数投资人一定要为此买单。”

回归投资本质

“大家都冲着创业板去,这使得PE的风险加大:这些投资项目一定都能上市吗?就算是赌到了几个上市企业,按照现在15-20倍市蟊率进入,几年之后二级市场的市盈率该是多少?这完全都是未知数。”

缪非指出,目前PE投资项目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退出获利。

而上市退出是国内PE的主要渠道。“由于监管问题,有很多PE看来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却在上市前被卡住了。”

比如最为业界诟病的证监会今年新推出的行业指引,一些原来有望上创业板的企业,在政策的变动下都进入了审慎推荐的行业。据记者了解,原来证监会提倡的是两高六新,现在是限制产业和九大鼓励产业。

比如如家这类酒店连锁,原来可以把它归为新兴服务业,政策改变后,被定义为一般性传统产业,进入了限制产业,“这对连锁消费类的企业是个打击。因为保荐机构谨慎行事,一般很少会推荐这类的项目上创业板了。”所以对这类企业来说,只能考虑把连锁的业务做得很大,争取到主板上市,再如神州泰岳这样曾经创造了创业板财富神话的依附性企业,今年运营商的政策一旦发生改变,神州泰岳的价值也将会重新计算,“如果神州泰岳今年上市,一定不会像去年有那么高的溢价。”一位PE对记者分析。此外,历史沿革中形成的股权结构不规范、历史沿革不合格等问题,都会因为受到证监会沿革审核而功亏一篑的。

“无论何时,真正的好企业才是好项目,不管多严格的审核,这类具有核心竞争力、持续成长性的企业,即使不能上市,也可以通过四五年分红收回本金。”缪非谈到,他认为高盛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纯粹从投资看,高盛投资西部矿业及海普瑞两个项目有很多高明的地方,值得国内PE深入思考的东西还很多。

当年高盛进人海普瑞时,前后有7家公司撤出了对海普瑞的投资,这种情况下,高盛坚持挺进了海普瑞股东行列,而且,在完成投资后的5个月后,海普瑞幸运地成为lechukou美国肝素钠的国内唯一供应商。上市锁定期过,高盛对海普瑞的投资获利超过93倍!

事实上,高盛的很多投资过了锁定期也并未卖出,比如高盛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在三年锁定期解禁后,高盛仍然部分持有该行股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高盛对中国平安的投资,自1994年进入,2006年卖出,前后持续了13年!而高盛历届领导也多次对媒体强调,高盛向来是做长期投资的,而不是频繁买卖套现。

回归投资本质还是乘势大捞一把?这让记者想起了前几年跌倒在中小板热潮中的大批PE。

2007-2008年,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红火,几年不见的投资热潮再度出现,那次则是围绕中小板。很多PE机构追逐中小板的Pre-IPO项目,并以券商、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进场,企业准备申报上市材料作为投资标准。热情高涨的机构不仅互相抬高投资价格,而且追求投资速度,压缩或者放弃投资流程。一时间,Pre-IPO项目炙手可热,一听说符合上市条件、准备上市,各路投资人马汇集,不仅有着不做调查就投资的案例,也有着几千万投资额度一夜之间在PE之间分光的故事。

而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让众多的Pre-IPO项目短期上市不可企及,被投企业自身经营也出现很大的问题。过去两年,大量的资金追逐Pre-IPO投向了造船、矿产、焦炭等项目,一些资金规模1-2亿元的基金甚至只投了2-3个Pre-IPO项目,而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证券市场出现调整、企业的IPO受阻时,这些PE也和企业一起陷入困境,不少投资机构在一两年后就进入清盘程序。

“如果将所司紧紧锁定在上市条款上,很容易翻船。”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创业板暂行办法公布后,市场对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关注普遍集中在第十条两套财务指标上,对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着眼并不多。

史煜谈到,无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上市条件和标准是一个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财务指标,他们投资项目时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一个企业团队、管理、技术、模式、产品、渠道等的综合体现,而不是简单的几个数据。从主板和创业板被发审委否决的企业来看,它们在财务指标上都符合上市条件,但在其他标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从当初的上市热门到后来各自不同发展,说明决定企业发展的是其真实的成长能力,而不是可能会上市。”十年前创业板刚刚提出之时,国内PE曾经在疯狂追逐项目中倒下一批;十年后的今天,PE再次上演这疯狂的一幕,必定有许多人在这次追逐中很受伤。史煜认为,从十年前到今天,如果PE的投资理念没有改变,只追逐所谓可能上市的项目,以能否上市或符合上市作为投资标准,这种投资还会被市场所抛弃。

“PE投资的本源是挖掘企业价值,激发创业者的创新精神,用自身的专业能力推动企业持续成长。创业板的核心是成长性,PE决定投资与否的标准也是持续成长性而不是IPO概念。IPO是水到渠成的事,企业发展好了,IPO也就顺理成章。”当国内PE高呼创业板时,是否也应该像高盛一样,忘掉创业板、IPO,回归投资的本质,关注并帮助企业成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追逐的伤害,最终在资本市场上享受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