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肖像描写的经典范例。认真鉴赏这些范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鉴赏 肖像 能力 提高

我国古代绘画,很注重以形写神,做到形似神似,形神兼备。文学作品也注重刻画人物的外形,通过人物的形表现人物的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乎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①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学语文课本中,关于人物的肖像描写有许多经典例子。教师如能指导学生认真鉴赏这些例子,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下面,我就选取一些成功的肖像描写,对其在文中的作用略作分析。

一、通过肖像描写照应情节的发展

美学家王朝闻说:“曹雪芹是借肖像描写这艺术手段,服从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宝玉的眼睛描写林黛玉的作用便是如此:“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文中的“泪”,不但照应了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绛珠仙草所说的“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还他,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眼泪还他”,而且还为下文埋下新的伏笔。

二、通过肖像描写反映时代特点

人物的穿着打扮总是要深深地打上时代烙印的。比如,当人们一看到某作品中某一男人前额剃得光溜溜的,后面拖一长辫子,马上就可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清朝。《阿Q正传》中,鲁迅是这样描写假洋鬼子的:“一身乌黑的大约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手里是阿Q曾经领教过的棍子,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上,蓬头散发地像一个刘海仙。”“洋衣”是帝国主义的印记,“银桃子”是革命党的标记,“一尺多长的辫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作者抓住这些特征,就准确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特点。

三、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境遇和命运

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人物处境往往表现在其外貌上,读者即可通过人物肖像这把钥匙打开人物境遇命运之锁。如鲁迅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第一次是祥林死后,祥林嫂逃到鲁镇时的情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扎着白头绳”说明她刚死了丈夫,正为丈夫戴孝,“两颊”“红”说明她对生活仍抱着希望,没有失去做人的信心,相信用自己牛马一样的劳动还能换碗饭吃。因此,作者的笔调是明朗、轻快多于忧郁、困厄。

第二次是她的第二个丈夫死后,从贺家坳来到鲁镇时的情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这幅肖像,就是此时祥林嫂处境的真实写照:被婆婆强卖到贺家坳的祥林嫂,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了,唯一的的儿子被狼吃掉,用以栖身的房子被族长收回,她已经走投无路了,生活濒于绝境,唯一存有的便是劳动人民坚强的生活意志。因此,作者采用阴郁、压抑、浓重、近乎绝望的色调来描写这幅肖像。

第三次描写的是祥林嫂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资格之后肖像:“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是惴惴的,有如白天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捐门槛”是被逼到死路上的祥林嫂对命运作的最后一次抗争,可鲁四太太仍不准她摸祭品,这就不但宣布了祥林嫂的抗争无效,也宣布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死刑,她完全绝望了,连心灵上一丝寄托都被彻底毁灭了,她再也无力挣扎,无力生活下去了。此时的祥林嫂,仿佛是个幽灵、木偶,已经失去精神依托的她,如果还有生命的话,那也只是躯体还有一口气罢了。所以此时作者的笔调是恐怖、绝望、黑沉沉的。

四、通过人物的肖像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②人物的内在精神总是表现在一定的外貌特征上,因此,“只要注意一个人的脸,就能了解这个人的灵魂。”③这张“脸”就是人物的外貌。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王熙凤的描写则选取其头饰、裙饰、服装三个要点,极力铺陈其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和对荣华富贵的无厌追求,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此外,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还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等。总之,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在读者的想象中形成鲜明生动的形象,不仅能绘声绘色,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可以起到反映人物活动的时代特点、突出作品主题、引出故事情节等方面的作用。仔细鉴赏这些肖像描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精髓。

[注释]

①莫是龙《画说》

②《世界文学?笔记》(1861年8、9月号)

③罗丹语(《中外格言精华辞典》第5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