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着力扭转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着力扭转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特殊过程的一个结果。探讨地区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必须考虑到制度变迁。

(一)历史原因

历史和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是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放前,我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上海、天津),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的产业分布极为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一直是在业已存在的东、中、西阶梯差距基础上进行的,必然离不开地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差异的作用。

(二)资源禀赋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条件及收入差距通常还会形成很强的“马太效应”,越是发达的地方,其聚集资源的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居民收入也就越高;基础条件差的地方则相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南海湾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出海条件,又处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辐射圈内,使广大农村经济很容易与城市经济紧密联系起来,顺利被纳入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内,使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陆较封闭的地带,没有东部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不便、城市数量少,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经济联系。总之,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水土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使各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形成劳动者不同的收入水平。

(三)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行了梯度式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加大对东部沿海地区人、财、物的投资力度,并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各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来看,2004年东部投资达到11786亿元,中西部为10186亿元,大量优惠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东部地区。在实际利用外资额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在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沿海地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普遍感到资金紧张,梯度推进战略虽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教育水平低等众多因素困扰下,影响有限,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

(四)产业层次发展高低不同,产业结构转换水平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调整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不合理产业结构,但由于各地区在产业结构发展起点等方面上的差异,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效果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主要表现在:首先,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产业劳动生产效率低。其次,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增长乏力,东部地区的产业回报率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最后,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新兴产业比重较低。而就目前形势分析,正是上述产业转速度差的积累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导致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产业产值增长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五)教育发展与观念意识的差距

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对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的大力投入,使其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该地区高中以上人口占24.7%,人均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较高,西部地区高中以上人口占18.1%,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对教育投入不多,人均受教育的程度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失,更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双重差距,进而“恶性循环”,导致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观念和意识的角度来看,长期积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区域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当我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发优势,从而使东、中、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缩小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中央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

发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在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统一性的前提下,对中西部地区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中央政府在尽可能地使用可支配的物质资源对区域经济进行调控的同时,应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政策资源去调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如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挥地区优势的前提下,提高中西部地区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贷款规模和资金额度,提高政策性贷款比重,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布点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中西部地区。依托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优势,优先考虑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并用优惠的金融政策加以扶持。

(二)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中西部地区不仅在农牧业、采掘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以及旅游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在烟草、食品、纺织、机械、电子等加3232业方面也具有相当的优势。中西部地区要在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选择和培育地区主导产业。如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加工、钢铁冶金,黑龙江的能源、机电、农业,安徽的煤炭、农副业;河南的农业、食品、石化;湖北的汽车制造、冶金、化工;湖南的纺织、有色金属;四川、重庆的农业、机械制造、高技术产业;云南、贵州的有色金属冶炼、烟草、旅游、制糖、水电;的牧业、旅游等。

(三)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中西部非国有经济发展迟缓,同时也说明中西部的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和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这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了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活力。这一结论启示我们,要缩小中西部同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就必须把加快中西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就业,这既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又有利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四)加强区际经济技术合作,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一方面,加强区际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东部采取多种方式支援中西部,可鼓励东部投资者在中西部投资设厂、组建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或经济落后省份要注重经济利益驱动,留住人才,切实增强中西部“造血功能”。在东部地区人才渐趋饱和、就业机会逐渐减少的背景下,通过政策引导、经济利益驱动,实现高级技术人才的回流。

(五)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中西部地区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在发展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在城乡范围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市场经济观念教育,从而使广大劳动者、尤其农村劳动者既拥有致富的愿望,又具备致富的能力。

(摘自8月2日《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