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既有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应对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既有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伴随着山区高速铁路、公路的快速修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高边坡,这为公路铁路的安全运营埋下了隐患,为了避免或是提前预测到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应该对既有线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具体采用的方法有工程地质对比法,野外踏勘法、边坡监测以及理论计算来进行综合评价,对有安全隐患的边坡提出处理措施,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人民的安全出行。

关键词:高边坡;监测;分析;预测;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虽然边坡治理的原则是“一次根除不留后患”,但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对周围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地质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对既有线高边坡的稳定性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查,对典型边坡提出处理措施,下面以某高速K18+170~K18+225左侧边坡为例进行分析。

1工程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K18+170~K18+225段左侧路堑边坡属低山丘陵区,线路以直线形式通过,该左侧路堑边坡为三级边坡,第1级1:0.25,采用C15片石砼挡土墙,高6.5 m;第2级1:1.25,采用浆砌片石护面,高度5.5 m;第3级1:1.5,采用浆砌片石护面,高8 m。K18+177~+225段一级平台设9根抗滑桩,桩径1.5×2.0 m,水平方向间距6 m,桩长12 m,K18+194~+220段堑顶设5根抗滑桩,桩径2.0×3.0 m,桩长28.0 m,水平方向间距6.5 m,与线路方向夹角67°。2006年4月和2007年10月,由于边坡变形严重,在K18+180~+210段二级以上坡面或平台采用钢花管注浆,坡面重新采用浆砌片石护面。

1.2地层岩性

该边坡位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过渡地带,上覆第四系坡残积(Qdl+el)粘性土,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梓门桥组(Cldz)白云质灰岩、泥炭岩、砂岩互层,页岩、砂岩互层,灰黄、灰白、灰紫色,薄层状,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全强风化带厚度>20 m,主要分布于K18+005~+200段,砂岩、泥炭岩全风化呈软塑状土,且土体含水量高,由于岩体遇水易软化,导致强度极具下降。

1.3地质构造

该边坡分布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梓门桥组(Cldz)白云质灰岩、泥炭岩、砂岩,岩层呈单斜状,分布较有规律,变化较小,产状280~300°∠25~40°,在白云质灰岩中发育120°∠60°、180°∠80°、240°∠80°三组节理,间距0.5~1.0 m,裂隙中粘土和石英岩脉充填,在泥炭岩、砂岩互层区发育50°∠70°、120°∠70°二组节理,间距0.1~0.3 m,岩体破碎为全~强风化。

1.4水文地质条件

本测区经原5个钻孔揭示,均无地下水。测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雨,雨季地表水均沿坡面排泄,边坡土体有一定得渗透能力。

2 边坡的调查分析

2009年8月调查和11月5日复查时,一级墙面K18+180及K18+200等处见排水孔渗水流泥,K18+180~220段顶部有多处修补过的裂缝,K18+198处泄水孔渗水,三级平台抗滑桩及其附近裂缝修补后新开裂,张开6 mm。坡顶截水沟河侧纵向裂缝在修补后重新开裂,张开8 mm。以上病害调查结果表明边坡的排水不畅,目前边坡仍在变形,处于蠕动状态。

2.1 地表位移监测

K18+170~+225断面表面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如图1。反映了边坡2006.1~2009.6期间最大变形速率一般发生在雨季,旱季对边坡的变形速率影响不大,由此可见降雨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目前边坡正处在蠕变状态。

2.2 深层位移监测

K3深孔位移方向为高速公路偏北京向约12.3°,2009年7月2日~7月10日观测数据显示,1 m深度位移速率为0.889 mm/月(2009年4月的观测结果为1.302 mm/月),7~8 m深度滑动面的平均位移速率为 0.727 mm/月(2009年4月的观测结果为0.990 mm/月)。1 m深度处的累计位移达110.86 mm(2009年4月的观测结果为107.70 mm),累计位移与2009年4月的观测结果相比有所增加。

3理论计算

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通过EXCEL表格进行编辑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其整体稳定性系数K=1.14,本文采用文献[1]的边坡稳定评价系数,故边坡整体处于三级欠稳定状态。

4有限元数值模拟

4.1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择

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单元选择可以模拟岩土体材料的实体单元SOLID45,抗滑桩采用可以模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体单元SOLID65。右边界自坡脚向右取15 m,左边界自坡脚向左取65 m,底部自坡脚向下取24 m,根据上、下排抗滑桩的纵断面布置对模型进行简化处理,上下两根抗滑桩在一条纵断面上,纵向取6 m。岩土材料和挡墙采用弹塑性模型,抗滑桩采用弹性模型。采用大变形静态分析选项,流动法则采用非关联流动法则,屈服准则采用Drucker-Prager(DP4)准则,用FullNewton-RaPhson法求解。

根据勘察资料,并且参考文献[2]进行类比分析,考虑目前最不利的雨季,结合经验计算参数的选取见表2。

由于桩和土之间考虑接触分析,假定抗滑桩和岩体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保持良好接触,不发生粘结破坏。

4.2计算结果分析

4.2.1边坡位移变形分析

通过强度折减,得到边坡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安全系数为1.148。从水平位移云图4可以看出,边坡出现了明显的滑动变形,位移在软弱岩层中呈倾斜型,最大水平位移位于二、三级平台附近,最大值为96.4 mm。

4.2.2 边坡应力分析

根据主应力分析,边坡岩土体整体处于受压状态,拉应力主要出现在二、三级边坡坡面和堑顶上,由于坡面受拉,二、三级边坡和堑顶面极易产生裂缝。堑顶垂直方向的压应力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

4.2.3边坡塑性区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的边坡滑体的塑性区域,如图5、图6所示,滑坡的塑性破坏主要集中在第一层泥炭层和挡土墙的墙趾处,塑性应变较大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二、三级边坡7~8 m深度范围内,滑面基本形成,塑性区主要处在泥炭层与力学平衡法判断的基本一致,且在二级边坡坡脚处集中,边坡挡土墙的坡脚处塑性破坏范围相对较小。边坡整体的安全系数为1.148,结合前面的边坡位移情况,水平位移量最大值9.6 cm。可见边坡滑面Ⅰ以及深层滑面Ⅱ均处于欠稳定状态。

5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该边坡存在页岩夹层,页岩风化易崩解,遇水易软化并降低其强度,坡体内存在顺坡向的结构面(层面产状120°∠30~73°,坡向185°),调查时一~四级坡面出现滑动变形,为多层多级顺层滑动,滑坡前缘剪出口和后缘已经基本形成,滑面还未完全贯通,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应采用的措施:

(1)对平台已经出现破坏的砂浆面层进行修复;

(2)对可能出现滑动变形的坡面定期检查,雨季加密检查;

(3)增加3个测斜孔,根据深孔位移监测结果确定边坡的加固措施;

(4)在一~三级边坡适当增加仰斜排水孔。

参考文献

张玉芳,王春生,张从文.边坡病害及治理工程效果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林在贯,高大钊,顾宝和,等.岩土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王新敏.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