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相五面 品酥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相五面 品酥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鲁中小城博山小吃味道好,品种繁多。其中与传统年菜“酥锅”的相识到了解其材料、制作、口味,我们看到的是美食之外的文化深意。

我们有时会为了一道美食去到一地,有时对一地并不了解,那么吃到次数最多的那道菜应该就是当地最有名气的。这个经验,从太原头脑到洛阳羊肉汤屡试不爽,这一次去到山东博山再次印证。

一面:朴素的酥锅

去山东之前就问朋友,家乡最有名的菜是什么?无奈他一张拙嘴只淡淡地列举了菜名,却未道其历史、赞其滋味、描述其特色制作,于是我对哪一样也没有特别的期待。

在博山的第一顿正餐,响当当摆在桌子正中的是黑乎乎一盆酥锅。不知这酥锅是何等名菜,我用一个外地人惯有的眼光扫了一眼,心想单是菜色就得减去二十分。吃一口,偏咸,藕片软糯有鱼的味道,鱼和肉混杂着相互的味道。习惯了将菜的本色、原味充分发挥出来,再巧妙地搭配、调和口味,吃得人肠胃熨帖。实在不明白博山人为什么要把这鲜嫩的藕、白菜煮得不见菜色?本可以烧得色味俱佳的排骨、带鱼也炖成混沌的一锅。结果,一桌菜这一道吃得最少。

没想到,就是这黑乎乎、辨不出滋味的菜在接下来的一天半里,不断地吃到。在朋友的奶奶家陪老人聊天,她的老邻居提着塑料袋进来,说是做了酥锅送来尝尝。奶奶现热了馒头让我们吃,硬着头皮动了筷子。和上一次不同,这道酥锅味道稍淡,味微甜,有更多的鱼。老人之间互相赠送,想来此菜年头不短。而在博山为什么偏偏送酥锅这道菜?我心里一个大大的问号。

后来,去二姨家吃饭,依然见到了酥锅,只是浅浅地盛了一碗摆在角落。朋友说最喜欢吃二姨家的酥锅,肉多。

很快就离开博山,但这个精美的山城给我留下很多回忆,很多的山和琉璃陶瓷厂,辣丝、肉干、周村烧饼、景德钟糕点之类的美味小吃。但我唯独对酥锅有很多好奇。为什么家家饭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为什么有人拿它当大菜摆在正中,有人只是随意盛一碗?它在博山人的生活里有着怎样的分量?这墨黑的色泽又是经过怎样的工序做出来?

二面:包容的酥锅

回来后,对朋友一番追问才知道,这是博山人从小到大每逢过年家家都要吃的一道菜。做酥锅在博山人心里就像过年吃团圆饭、放鞭炮一样,没有了酥锅就不是过年。

而年味,就从早早地准备酥锅材料开始,一点点汇聚。肉、鱼、藕、白菜、海带、猪蹄等主料,醋、糖、黄酒、酱油、葱、姜、盐等调料一一备齐。这是体现酥锅的包容性的时刻。各家根据自己的条件、喜好搭配材料,可以整鸡整鱼做进去,也可以把鱼头鱼尾、碎肉鸡架做进去,也可以多放白菜、藕片,正所谓“穷也酥锅,富也酥锅”。

三面:反叛的酥锅

对于酥锅的来历,当地有多种版本传说。其中,最被人津是津乐道的是:当年康熙皇帝到博山拜访他的老师孙国老。国老府大摆宴席招待皇帝。席宴过后,厨房剩下许多下脚菜料。大厨师觉得弃之可惜,便码在一口大砂锅内,用文火熬成一锅菜,众人食之,皆道好。又一年,皇帝二次到博山拜访老师。席宴间,皇帝想吃当地的名菜小吃。情急之中,大厨师便将下脚菜料熬制的那道菜摆到桌上。皇帝食之,觉得香酥可口,问是何名菜?国老灵机一动说,是厨下的一道无名家府菜。皇帝夹起一条小鱼,送入口中,细嚼慢咽地说:此鱼熬制的香酥若无骨,叫酥锅吧!从此,国老府添了一道新菜:酥锅。此菜制作方法,传至坊间,家家学做。

过去做这道菜时,一般是腊月二十五以后做。用一口大号砂锅,将肉、鱼、蔬菜分层码在锅内。一般来说用砂锅比用其他的锅酥出来的更加好吃!酥锅材料的摆放也相当讲究,用白菜铺锅底,肉类、海带、藕等放在中间,盖锅前最上面再覆盖豆腐及白菜。之后,佐以高汤、黄酒、精盐、酱油、醋、白糖。先将炉火调大,将锅汤煮沸;之后文火慢熬。

有人说博山菜讲究菜的内涵创意。我想“酥锅”的创意是对菜的常规做法的大反叛,各种食材、调料汇于一锅,急火文火的交替蒸炖,最后成为墨晶晶如胶汁,香喷喷如油酥的杰作。味道是煮烂了它,你也不再是你,它也不再是它,重新酿造的一种不腻不腥的醇厚美味。

四面:实在的酥锅

小火炖一夜后,后半夜,汤料熬进肉菜,骨刺酥烂,这时香味慢慢飘出来了。

慢工细活熬制出来的酥锅,食之,肉肥而不腻,鱼酥而不焦,菜蔬脆而不烂,达到了“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的境界。而经过如此炖煮的酥锅,营养更是丰富,特别富含钙质、碘等营养元素。

据说,在吃的时候还有个妙处:酥锅开锅后一般先吃到的都是素食,随着舀勺的不断深入往下挖取,荤菜才随之出现,不仅在入口时给人以香滑可口之感,还给人以一种“曲境通幽,豁然开朗”之感。博山四面都是山,要的就是实在,酥锅似乎有意无意地传示着这儿的文化底蕴――“不求炫耀光丽之形,不慕浮漂虚空之名”。

五面:百味酥锅

有博山的朋友说起家乡的酥锅,“我喜欢吃酥锅里的藕,还喜欢吃里面的五花肉,喜欢爷爷做的酥鱼,姥姥酥锅里的白菜,大伯做得更好吃。”而我三次吃到的酥锅也味道各不相同,“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这道菜被吃过的人念念不忘,逐渐的向外地传播开来,先是博山所在的淄博市,又逐渐传播到山东其他地方,现在已经被包装成袋,被更多的人享用。但是,包装袋却装不下博山人对酥锅的感情,对年味的期盼。

我后悔因为一时的偏见错过了探究和细细品尝这道传统名菜的机会,只能在离开博山后从朋友们的口中和零星的资料里回忆想象它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