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发展“东缓中稳西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出炉后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前三季度全国各省区市GDP增幅排在倒数第一的是北京、倒数第二的是上海,分别增长8.0%和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倒数第三,为9.5%;而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三的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经济增速也在各省区市中排名靠后。
与此同时,另一张“榜单”同样受到了热议,中国科学院首次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 和中国统计学会的《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都显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省市的GDP质量排在全国前列,其综合发展指数同样位居前六。
对于东部地区增速放缓给经济带来的下行压力,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认为不必担心:“东部增速下来了,但中部和西部上去了,这种经济增长的接力,将在整体上维持中国经济运行的平稳性。”
北京发改委副主任赵磊说,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和汽车的调控分别影响了北京市经济增速的0.7和1个百分点,首钢搬迁影响到0.4个百分点。但我们仍然要这么做,这既响应了市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应有之义。
据调查,前三季度东部11省区市的GDP增速为10.7%,中部8省区市的GDP增速为12.9%,西部地区12省区市的GDP增速为14%。基层干部以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东缓中稳西快”格局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经济发展已呈“东缓中稳西快”态势背景下,有两个问题需特别注意防范。
一是避免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少数地区在GDP“指挥棒”下重走过度依赖投资和资源消耗的发展老路,甚至承接落后产能。中国人民大学一份报告认为,2007年中国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46.3%,但这一数字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直线下降,今年前三季度的贡献率仅为38%,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从2008年的49.3%上升到58%,这似乎标志着中国产业结构重返危机前的轨道,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中西部经济崛起主要依赖重化工业提速,中西部重化工业带动了中国整体经济持续重工业化,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刚性。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万华说,由于上半年资源价格上涨,经济形势不错,但这种状况下,部分基层干部对调结构、转方式的主动性就不那么强了。四川省统计局总统计师熊建中说,二产比重加大,会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节能降耗难度。
二是防止地方干部对深化结构调整产生畏难情绪。在传统的GDP考核体制下无法体现经济质量的提高,东部部分基层干部增加了“GDP焦虑症”,一些干部反映:“为了GDP指标好看,去招商引进项目,可能使此前调整经济结构的努力打折扣,而不抓GDP,又可能影响地方政绩,甚至个人前途。”
多位干部建议,中央层面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实施分类考核,指引中西部更好地科学发展;另外是重点完善新兴服务业和社会管理等指标,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