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序 严谨 精致 高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序 严谨 精致 高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堂课俗称“常态课”,是课堂最真实的一种呈现。它与展示课或评优课相比,或许不华丽、不完美,也不会从一堂课从头到尾亢奋饱满,引人入胜,甚至可能有瑕疵和硬伤,比如课堂结构的“流水席”、教师的“常识性口误”、学生的“寂寞游离”、师生互动的“水面微波”、课堂环节的“无所经营”等。然而“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即便是名家大师的课,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此想来,课有瑕疵才是真,更何况是“随堂”。“随堂课”更有人情味和生命力,它少了很多“预设”,却多了很多“生成”,有时更会因为教师的瞬间急智产生意料不到的“火花”,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精彩”,可以让人过目不忘。其实,很多名师的精品课往往就是“常态课”,而“常态课”日积月累,没准就会蜕变为“精品课”。因此,比起作秀或表演的痕迹更浓的展示课和示范课,我更喜欢听“随堂课”,喜欢它的“人间烟火味”,喜欢它的“返璞归真”,喜欢它的“平平淡淡”,喜欢它的“原生态”。一堂值得回味的随堂课应该首先处理好三种关系——“闹与静”“收与放”“随与设”。

一、随堂课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1.课堂的“闹与静”

时下,职业学校“活动单导学”盛行,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便是设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各项任务,通过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点拨完成、小组合作完成等不同形式来完成课堂的整个系统任务。于是课堂上“小组讨论”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保留亮相。老师一个问题抛下来,课堂上随即像炸开了马蜂窝,人声鼎沸,旋即戛然而止,由事先指定的小组发言人慷慨陈词,洋洋洒洒。至于每个学生个体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表达程度,实则教师是看不透看不全看不明白的。

这样的看似热闹,其实是流于形式,混沌一片。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思维的能力、剖析问题的能力。那么何妨在课堂上辟出一块思考的土壤,让他们静静体会、揣摩、深思,形成自己的思想,与教师、与同学、与课堂产生共鸣,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体会“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欣喜,让短暂的“沉默”翻滚出“思绪”的海洋。那么何妨在课堂上有“三五分钟”的“冷场”?何妨在学生解答的时候有“片刻”的“停滞”?当学生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允许他们“一言不发”“面面相觑”,因为这个时刻,是他们最自我的时刻,等他们的个体思维成型,小组讨论就会凝聚更多的火花和智慧。如果教师愿意在课堂上多等待半分钟,那么,就不会错过学生任何的“奇思妙想”,不会错过学生“不成熟”背后的骄傲与自信。课堂需要“沸腾”,同样需要“深沉”。当我们的课堂“闹与静”皆出于自然的时候,那么等待就变得值得,安静就成为幸福。“随堂课”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来让课堂“动静皆宜”。

2.课堂的“收与放”

课堂上,学生自然是永远的主角,然而教师却是永远的导演,如果少了高明的导演,就不会有激荡人心的“好戏”。有的教师拱手把课堂让给学生,其实并不明智,往往会导致课堂“失控”。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就不能算一个好的教师。教师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拥有了展示课堂的能力、全局掌控的能力、弹性微调的能力。随堂课,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恐怕就是课堂上的“随波逐流”,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有些“无为而治”。一堂课,应该是一唱三叹,抑扬顿挫,有“轻歌曼舞”,亦有“风驰电掣”。

当课堂之上某个问题陷入“僵局”的时候,自然不能无止境地延长学生困惑的时间,拘泥于这一个细节而导致全局的崩盘。教师应当迅速地调整节奏,破解难题,推进教学进度。而当课堂之上“所向披靡”“平沙万里”的时候,却也不能想当然地以为风调雨顺、师生同乐,因为草草的背后通常会掩盖致命的错误,教师应当迅速改变课堂模式,将问题辐射化,让学生在辨析和比较中,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度切入。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有绝对的掌控能力,无论是快或慢,都要还原本质,为了全面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顺利解决课堂的“沟沟壑壑”。

这次听的几节“随堂课”,有些是快马加鞭一课千里,有些是一步两步踯躅不前。过快,容易导致“夹生饭”,不好消化,过慢,容易导致“饥饿感”,供应不足。一堂课应当是如歌的行板,收放自如,在铿锵的节奏里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舒缓的节奏里鉴赏学科的风景。

3.课堂的“随与设”

随堂课没有精美的包装,也没有经历过多次的彩排,上课时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多少会有些随意,这种轻松的氛围更可以凸显师生的真正个性,课堂的原汁原味,更可以促使师生间的碰撞毫无壁垒,毫无芥蒂,通常会衍生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然而随堂课毕竟不是随意课,如果一味跟着感觉走,这堂课很有可能上得没头没尾,没有章法,缺乏实效。因此,随堂课,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来精心巧设,动态生成。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实际,有时我们可以将教学的流程及时“变奏”,这些“意外”或许打乱了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有时我们可以将探究的主题适时“替换”,大胆取舍,依据课堂进行时来生成新的探究主题;有时我们还可以将预设的目标随机“升降”,让学生有所言而畅所言,这样的课堂才不会变成“一言堂”或“个人秀”,才能提供足够自由的对话空间,激发生命潜力,师生得以共同发展;有时我们还可以将设置的环节相机“整合”,删繁就简,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做大课堂文章。优秀的课堂艺术应该犹如插花,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具;看似疏离,实则是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看似纷繁,实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形散而神聚。

二、随堂课的“另类”听法

不论是什么样的课,在听课时,我常常喜欢“投入”,想着这个环节如果我来处理会怎么样,这样激烈的大脑运转,会将课上的亮点深深烙下,也会不由自主地改编剧本,幻化出全新的构思,实现自然而然的“同课异构”。这次有位老师上《群英会蒋干中计》,采用“腰斩”的方式呈现本课结构,从情节的高潮处切入,顺藤摸瓜,环环相扣的因果连动脉络尽显。这样巧妙的构思,自然带有极强的启发性,借着灵光一现,蒋干中计的“缘起时分” ——“集结号”——“终极地”——“杀伤力”——“余音袅袅”这一组新颖的小标题就此诞生。而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这位老师用了“笑”“惊”“怒”来窥一斑而见全豹,实在是有“洗练风骨”之妙,于是笔下一组人物简评呼之欲出。周瑜,满腹经纶、运筹帷幄,他的笑就在张扬之余多了睿智和自信,居然连“欺骗”都这么高调和光明正大;蒋干,志大才疏,胸无城府,徒取其辱;曹操,只能感慨冲动是魔鬼,多疑是元凶,他这个枭雄终究是性情中人,断不了七情六欲。

采用“代入法”听课,既可以跳出庐山之外,旁观者清,又可以身临其境,沐浴熏陶,或者添砖加瓦,甚至改弦易张。这样听课或许累,却可以让你在听课时两眼放光,炯炯有神,“中饱私囊”。

三、随堂课听完之后干什么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随堂课是本色课,它的真实,在于没有太多的精雕细琢,更没有课前的反复磨练。它不完整,不完美,有问题,有争议。但是,也许这就是它的价值——值得探讨,有待完善,催人思考,给予人方向。其实,课堂教学中正视问题,才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有解决问题的激情和勇气,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随堂课听完之后,授课者不仅要与听课者交流,还要与组内老师、与班上学生交流,与自己交流,静心反思,剖析优点和缺点,将智慧的结晶落到文本上,通过这样一次次的“炼炉”,实现“妙手文章偶得之”到“常得之”的飞跃。

师者,只有始终如一,上好每一节随堂课,才能不显山不露水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准;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说,把常规武器用到极致,就是核武器。可谓一语道破教学的玄机。当有序严谨精致高效融入我们的每一节随堂课,成为“原生态”,那么,我们离优秀又有多远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