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编读互动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编读互动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题说的是一种表现形式带来社会风化史。很多人把行为当成一个观念上的‘实验’,这个社会就是实验的参照物。人们对持什么样的态度其实不重要,大家有权选择自己的接受范围。大的问题出在法律上,中国的法律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弹性太大,这一点造成了很多当代艺术的不成熟,也妨碍了大众的观念成熟。”

栗宪庭(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博客上的《新周刊》

关于“裸”专题

来自:菖蒲苗子的Blog(http://blog.省略/u/1265368322)

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时候有些问题是不适合放在一起的,中两方文化的差异与这千百年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令中国人似乎始终放不开“传统”观念,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这是没办法的事,即使要改变,也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同时,我认为,国人现在只一味地去追求西方的开放文化,却总是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很多好的经典的东西,就在盲目追求别人的脚步时不经意地丢失了。这不是很可惜吗?

青春只是个人故事

来自:九宫格动画馆(http://www.省略/blogs/9999)

青春,对于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回忆和诠释。就像我更喜欢贾樟柯电影对于青春的解读,我喜欢,可是别人未必喜欢。80后的可能更喜欢岩井俊二的酸涩青春。哪怕是同一时代的人,对于青春也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对于那个时代的青春,我至今最喜欢的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电视剧,没有一个看得上的,谁没有青春啊,谁的青春没有点自己难忘的回忆呢?写出作品拍出作品,那是自己的事自己的表达和认知,至于看的人,不一定非要认同,你不能要求所有人的认知与你都一样。所以,看到《青春病历》那期,我觉得有点惊讶,好像有太多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夹在了主题当中,对于大多数人的青春价值观,专题里说得不够。

期待《新周刊》的生活味

来自:西米不露(http://anotherhaohao.spaces.省略)

《新周刊》也算有些年头了,可是我才刚读过4期。也就是来了广州才见到。也许远没资格说话,但也只是随口胡说胡说。感觉上,是本好杂志,不可多得。至少我是每期都很期待。

期待之中也有疑问,我觉得,除了专题之外的有些内容,其实是那种可以铺开的选题,但是多数时候一个版面解决问题,显得很仓促,没什么东西。

另外,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系,固然非常好,但是这是否脱离了传媒的一些规律?有些东西自己乐在其中,也许别人会不知所云。个人观点,媒体本身就是一种俗物,要个性就不能要那么多人接受,要那么多人接受,就该亲切一些。《新周刊》太理性冷漠,似乎缺了一些人情味。虽然很多选题是时下最流行的东西,却让人觉得缺少点认同感。其实,冷静和“高雅”中,可不可以多一些嬉笑怒骂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