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源高论”质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写作,我们经常听到的就是“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源高论”。老师和家长用“源高论”教孩子作文,学生对这一理论也烂熟于心。但是,“源高论”指导出来的学生,并没有在作文之路上高歌猛进,反而无话可说,痛恨作文,这值得我们深思。
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源高论” 将文学定位于对自然或是社会生活的模仿或是反映。这理论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论。关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论述是“源高论”教学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文学又如何高于生活呢?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从宽泛的角度说,一切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没错;但是,仅仅这么说对于文学创作与写作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指导作用。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源高论”强调能动的反映,但在实际写作指导中并没有在“能动”上真正细化,而是在“反映”上着落,文学创作或是写作就简化为两个简单的程序:生活作文(文学)。在这个简单化的处理中忽略了写作主体的特殊作用。文学创作与写作必须重视作家或作者的独特作用,需要从生活作文(文学)两环节的“源高论”,过渡到生活作者(中介)作文(文学)三环节的“中介论”。通过作家(作者)这一中介环节的加入,才能将作者的独特性充分挖掘出来,在写作教学中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因人施教。
通过写作主体的介入,来重新审视作文教学中的“源高论”,应该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源高论”修正为“源于体验”与“艺术提升”,即将“源于生活”落实为“源于体验”,在学生作文后进行“艺术提升”,并在作文教学中分两个步骤来落实,即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落实“源于体验”,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也只是落实“源于体验”,落实了“源于体验”后再来落实“艺术提升”。
“源于生活”通过“源于体验”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这其实就是对写作主体中介作用的充分尊重。不是什么生活都能写,只有自己体验的生活、熟悉的生活,学生才能写出来。当学生作文时,要落实“源于生活”,就要提倡“源于体验”,即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寻找材料,不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江苏教育出版社姚卫伟编审说过一件事,他曾经与浙江一个二十来岁的小老板聊天儿,姚主编问他,为什么这么年轻不上学,而是做门市?那个小老板说,上了学还是要为工作奔波,而且即使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那还不如现在扎扎实实地做生意。这是生活中一件真实的事情,可如果我们的学生把这件事写进作文,那肯定是世界观消极,不能得到老师的正面评价。即使写,也要从反面来批评。姚主编还讲过他指导一个邻居学生作文的事情。那个学生的作文不好,总是无话可说。姚主编就和他聊,你看我们院子里(他们住在省级机关大院里)某某某是个将军,他经历了很多著名的战役,你可以去了解了解他,把他的事迹写出来。那个学生一听就怕了,说那个人那些事太伟大了,我根本驾驭不了。姚主编又和他说,我们大院里那个看门的老大爷,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早退不迟到,对什么人都是有求必应,你可以写写他。那个学生说,一个普通看大门的,有什么写头。这个学生无话可写的苦恼不能怪他,责任在于教师与家长,大事写不了,小事不想写,正是家长与老师“唯高论”指导的结果。对于那些将军战争的事迹,这个材料高是高了,可毕竟不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了解的;那个看门的老大爷与他的事情,是我们的日常人与日常生活,但写出来似乎又不高,孩子该怎么写,该写什么呢?写熟悉的,被批评,得不到正面的评价;写大事,那是假的,只能胡编乱造,其结果是漏洞百出,情感也是虚假的,也还是难以得到认可,长此以往,孩子作文能不痛苦吗?
要打开孩子写作的思路,必须彻底放弃“唯高论”,坚持“源于体验”,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在自己熟悉的材料中选材。叶圣陶联系自己的创作体验说:“现在回头想一下,我似乎没有写什么自己不怎么清楚的事情。换句话说,空想的东西我想不来,倒不是硬要戒绝空想。我在城市里住,我在乡镇里住,看见一些事情,我就写那些。我当教师,接触一些教育界的情形,我就写那些。中国革命逐渐发展,我粗浅地见到一些,我就写那些。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小市民,因为我不了解工农大众,也不了解富商巨贾,只有知识分子跟小市民比较熟悉。”叶圣陶所说的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其实就是讲“源于体验”。南京晓庄学院常小鸣副教授曾经讲过自己指导的一个学生的例子。这个学生一直不会写作文,写了一段时间还是不理想,他自己也很苦恼。有一天,他将自己作文的烦恼与苦恼化为了作文,结果这恰恰成了优秀的作文,还在报纸上刊登了出来。当我们提倡“源于体验”时,就彻底解放了孩子们的选材框框,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可以写,从而打开了写作的视野与思路。姚卫伟主编指导邻居的孩子时,告诉他从看门老大爷身上发现一种执著的精神、一种负责的态度,就是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的。我在指导“偶尔停下来,真好”作文写作时,也让我的学生回忆自己生活,包括学习、学校活动、家庭活动、户外活动,自己什么时候一直做,后来或因为累了,或因为不知道如何做了,停了下来,后来积蓄了力量,或是问到了方向,找到了方法,做得更好了。他后来选择了自己做俯卧撑间隔一段休息时间再锻炼,来谈积蓄力量的问题,这就打开了思路,而且因为源于自己体验,写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但是,说作文“源于体验”,并不是说学生写自己的体验与生活就一定能写好了。普通学生与文学修养好的学生不同,他们是“中介断裂”,即他们的生活体验是一种“记忆碎片”,表达欲望不强,也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想表述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普通孩子的心理特征。很多教师和家长不明白这一点,一个节日或是一个活动后,让孩子作文,并乐此不疲,美其名曰:“源于生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生活体验进入习作,有一个主体“图式”内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有生活就有作文。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力与注意力恰恰不足,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长时间关注;而且由于阅历浅,看了就看了,也很难看出独特的东西,无法形成丰满的意象世界,难以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我主张多写想象类作文,多写短作文。多写想象类作文,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细心的家长和老师会发现,写所谓的游记、活动,学生的表达会远远不及童话,这就是因为童话由他们自己作主,想怎么写就这么写。而游记、活动则有一个生活的原型,我们成年人容易用这个原型去对照他们的作文,而孩子的有意观察力并不强,这一对照就让他们的表达相形见绌了,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孩子的想象力根本就不需要去激发,他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让孩子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他们就会乐此不疲。由于普通孩子对于生活的画面感并不强,与作家相比,往往是记忆碎片,让他们把这些碎片组装成成品非常困难。与其让孩子为难而痛恨作文,不如顺应孩子,让他们把每个碎片擦亮磨光,装饰得流光溢彩,让孩子爱不释手,这就是我所提倡的写短作文。朱永新所提倡的写一句话作文,其实正是顺应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异想很多,一旦发现这个闪光点,立即让孩子记下来,或是帮助孩子记下来。
由于普通学生写作中的“中介断裂”,他们的生活体验难以形成完整的画面,故写作冲动不强,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值得写的材料,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与表达欲望。前几天,女儿和同学逗猫玩,结果被猫抓了,因注射狂犬疫苗整个七月份不能吃巧克力,喝茶,吃辣的食品,一次路上她用“1234568”来表达黑色的7月,我立即告诉她这个创意非常好,她回来就写下了《1、2、3、4、5、6、8》一文。我一直要求女儿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她一直觉得是个负担,一次我给她哥哥讲付出与回报的道理,她听了深有体会,然后一气呵成写了《有付出就有回报》《学习并不是一种压力》两文。她被家里养的小鹦鹉给咬了,就告诉我:“鹦鹉也疯狂!”我就告诉她,她太有才,这表达太好了,又是一个值得记录下来的想法,她就准备写下来了。生活中这样的点滴很多,我们要善于发现,并鼓励、表扬孩子,让他们乐于去写,去表达,享受表达的愉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顺应了儿童心理的记忆碎片特征,降低孩子的表达难度,从细处培养孩子的表达冲动与表达能力,就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乐写,爱写。
以上说的是“源于体验”,那么如何“艺术提升”呢?我之所以提“艺术提升”,不说“高于生活”,原因在于:每个人写出的作品,都是自己艺术世界的呈现,并不存在文章之外的中心。作品的“主题”“中心”其实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自我情趣的体现。作家笔下的艺术世界之所以高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艺术生活本身高于实际生活,而是作家的生活体验高于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在一般人看来,女孩子的“恋衣癖”是一种浪费,但张爱玲却看到了这本身是女孩子的一种生活,一种自我实现。巴金在《家》中批判着封建家庭礼教的罪恶时,鲁迅却洞察了并无抽象的礼教,礼教只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是鲁四老爷、祥林嫂、柳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提“高于生活”,对于普通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其结果往往导向主题先行,让写作成为悬在高空的难以企及的神话,让学生作文成为脱离生活体验的假大空。作文之高,其根源在于作家的洞察力、作家的情趣之高,这种高,“功夫在诗外”,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内化,而非作文时进行文字“突击”,如有些学生作文通过槐花见党恩,通过撞人说道德。学生作文后,我们指导学生提高,应该回归到艺术本身,通过“艺术提升”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所谓作文的“艺术提升”,应该限制在艺术范围内,即通过语言、文章结构的锤炼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具体说来要从四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结构优化。小学生的作文结构往往比较杂糅,要帮助他们理出清晰的脉络,并优化结构。比如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作文时,他们往往就是一大段,写好后让他们自己说说讲了几件事情,一件事情一段话,这就是分段写;比如,孩子作文时往往前面说了一半没说完,后面又要提到这件事,这时要告诉他们,一件事情放到一起说;比如,学生作文时往往是平铺直叙,从头说到尾,这时可以告诉孩子,把结尾或是中间的段落调整到最前面,这就是倒叙或是插叙。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以“别了,南京”为题,用第一人称写水西门高架爆破的作文,其构思、行文都很好,我指导时告诉他,只要把中间两段调到开头,就形成了插叙,优化了文章的结构,作文也提升了一个层次。
二是材料取舍。小孩子没有中心概念,让他们写生活中的材料,他们往往把这个时间段的所有事情都记下来,就是所谓的流水账,这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取舍,把无关材料舍弃掉。我女儿曾以“记一次体验活动”为题,写柠卡王国体验活动的作文。但是活动前教师的讲话、叔叔阿姨的事情、绣球公园的景色与此无关或是关系不大,我就让她简写或是不写。
三是内容充实。由于普通学生意象不丰满,写出的文章往往点到为止,这时要帮助学生寻找、还原生活场景,将模糊的粗线条的场景丰富成丰满的画面。一个三年级学生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题写自己的同学被电动车撞后担心肇事者是自己爸爸的事,其中间两段心理点到为止。我就引导他思考,当时想到了是不是爸爸,那课上是否还能安心听讲?有什么表现?如果是爸爸,自己想到什么呢?第二段开头想问不敢问时,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如何斗争的呢?最后为什么会鼓起勇气问呢?作者选择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自己心理斗争本来是最能出彩的,但是小作者点到为止,将本来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简化成几个零碎的点,如果我们能引导作者在这些方面去回忆、补充,就会还原出原来丰富的场景,让作文丰满充实。
四是语言锤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最终现实,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浸润玩味,让孩子修炼语言,锤炼语感,而不是在所谓的中心思想上作无谓的提升。我们尤其要在一文一字上下工夫,不能流于泛泛。这是一个被语文教师忽略的大问题,这里限于篇幅,我不能长篇举例,会另外撰文阐述。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源高论”,简单化地处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又异化为主题先行的“唯高论”,忽略了特殊的作者主体的中介作用,架空了学生独特的个体体验,使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说假话、空话、套话。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重视学生的中介作用,从“源高论”走向“中介论”,尊重普通学生心理特征,落实“源于体验”论,并从结构优化、材料取舍、内容充实与语言锤炼方面对学生作文进行“艺术提升”,让学生在语言的浸润中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本文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院校中文师范专业体验式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南京晓庄学院课题“导师制下中文师范专业研究性学习探索”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语文世界》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