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有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有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反映乡村邮递员生活的“小题材”影片。该片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乡邮员在退休之际陪伴儿子走邮路的故事。既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但是自放映以来却在电影界引起了持续关注和广泛好评。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人性之美及语言之美不仅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导演霍建起以他唯美、清新、质朴的电影风格及温情的电影语言不仅为整日在城市中奔波的人们提供了一部视觉的盛宴,同时也为一些心灵日渐干涸麻木的人们增添了几分心灵的慰藉。

[关键词] 《那山 那人 那狗》;意境之美;人性之美;语言之美

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主演的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是一部反映邮政题材的故事片。该片主要讲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湖南西部大山深处送信的一位普通乡村邮递员平凡而光荣的一生。影片中没有豪言壮语及惊天动地的场面,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也没有商业大片中流行的一些时尚元素,贯穿在影片中的只有绵延的山脉以及行走在深山中的父子俩和一条狗、单调而枯燥的一次翻山送信……葱绿的山岭、清澈的溪流、质朴的乡情、简单的对话和动作……平淡极了。但在这平淡中却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无穷韵味。所以影片一问世,就在电影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观众中刮起了一阵“乡村邮递员”的旋风。并且该影片还在国内国际获得了多项大奖,如:最佳男主角奖,五个一工程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演员奖、上海影评人奖、第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印度电影节“金孔雀奖”、蒙特利尔电影节“最受公众欢迎奖”、 日本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等。是何因素让这部“小题材”的电影备受世人的瞩目呢?笔者认为该片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人性之美及语言之美不仅彰显了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灵。

一、意境之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借助意象所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意境一般是由众多的意象所构成,追求意境之美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影片《那山 那人 那狗》中,导演霍建起通过湘西美景及风土人情的呈现,力求构建一部具有唯美艺术风格的影片,以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如果提及湘西的美丽,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自然风光是不能不说的。影片一开始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湘西奇异的山水,迷人自然风光。如,充满生机的山林,那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满眼的绿色。把观众带到一个静谧而充满希望的绿色海洋,让那些习惯了城市的喧嚣生活而心灵浮躁的人们顿时沉静下来。同时绿色也象征着生命,象征着乡邮员事业的生生不息。在闭塞的大山深处,邮递员是山民们和外界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他们的每一次到来都承载着乡亲们的一份希望,一份对外界消息的渴望与期盼。绿色使影片的题材和色彩风格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还有忠实的黄狗“老二”,“老二”虽然只是一条狗,但它也是影片中一个重要角色。它陪伴着老邮递员在大山里默默走了一辈子,是老邮递员忠诚的伴侣。由于常年跟随父亲,当父亲让其陪伴儿子上山送信时,它对主人显得是那样的依恋,怎么也不愿离开。当信被风吹走时它高高地跃起救信,当老邮递员趟水过河后,它会主动为他衔来取暖的树枝,等等。一个个经典画面的呈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黄狗“老二”的有情有义。

此外还有那蜿蜒的山路、层层的梯田、美丽的村落、古朴的房子、潺潺的流水、袅袅升起的炊烟、茶树里若隐若现美丽而又纯朴善良的侗族姑娘、纯朴的山民,等等。导演巧妙地把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使之相互交织与映衬,如同一幅幅古朴、纯净、淡雅而又充满生机的水墨画,自然而又朴实。使观众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人间仙境。

二、人性之美

电影是视听艺术,影片中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宏大的场面布局,人物、故事情节极其简单。父子俩,一次普通的山中送信,甚至主人公叫什么名字导演都没有交代。孤独寂寞的山路上演绎着一位平凡的乡邮员的故事。但影片中所展示的人性之美却折射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而温馨的场景,其主要体现为亲情之美、爱情之美及敬业精神。

(一)亲情之美

亲情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是一种本能的不经意的牵挂与惦记。它不需要轰轰烈烈,但需要用心去体会。影片中所流露出的默默亲情不禁使观众为之感动。如,看着父子俩整理邮包,母亲流露出关切的眼神;儿子临行前,母亲亲切叮嘱“路上小心,别喝脏水”;由于常年不在家,面对妻子和儿子,父亲眼神中所流露出的牵挂与愧疚等。一个个经典的镜头折射出亲情之美。尤其是影片中浓浓的父子之情更是让观众备受感动。走了一辈子邮路的父亲要退休了,工作由儿子接替,在儿子上任的第一天,父亲不放心儿子第一次走这么远的山路,来回一趟要走223里,要走三天。父亲是千叮咛万嘱咐,并且亲自帮儿子整理好邮包。但是还是不放心儿子独自走邮路,于是父亲决定亲自陪儿子走一趟。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正是在这条邮路上,父亲不仅完成了工作的交接和人生的轮回,而且也完成父子之间心灵的交融。片中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展示了父子之间由隔阂、冲突到感情融和的过程。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所以父子之间是有隔膜的。因此儿子长这么大,却很少叫过“爸爸”。当父亲听到儿子叫“妈”时,他说道:“妈、妈的,叫得亲。”这种看似嫉妒的语言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其实,在他内心深处是多么希望儿子能叫自己一声“爸爸”。由于父子之间缺乏交流,所以当他们走在一起时,儿子感到无比的别扭和不习惯,此时此刻的他不知该和父亲说点什么。两人通过同走邮路,彼此之间有了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共同跋山涉水,让他们的心灵慢慢靠近。影片中一个个的细节展示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例如,儿子背父亲过河,父亲感动得留下了热泪;当听到儿子叫“爸”时,内心无比激动,以至于对着黄狗“老二”说:“听见了吗?他喊我爸了”;当儿子走在山间小路上,回头看不见父亲的那种焦急不安,等等,一路走来,儿子终于认识和理解了父亲工作的辛苦与意义。父亲也感受到了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真挚而朴实的父子之情不禁让人动容。

(二)爱情之美

两情相爱,又能朝夕厮守,自然很好。但是,坚贞爱情的真正价值不会因两人的分别而损伤于毫厘。真正的爱情是无怨无悔的,是没有尽头的期盼与牵挂。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为了那个她心仪的男人,也就是父亲,母亲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开始了苦苦地等待与守望,直到父亲退休。影片中儿子说:“小时候我很爱看我妈笑,可只有三个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妈笑得最开心。”我们从影片中儿子的独白中深深地感触到母亲对家人团聚的向往与渴望。虽然她内心渴望家人的团聚,但她却很理解和支持父亲的工作。没有因父亲的常年不在家而抱怨。为了父亲,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她却无怨无悔。“我妈老说我爸在外面苦,从不怪他。”儿子质朴的语言中传递出母亲对爱情的执著与坚守,温婉中带着一种坚韧的美!如今,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等待已经成为一种稀有的现象,有多少女人愿为爱情从年轻美丽等到风烛残年,品尝等待中的孤独与寂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演变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则必须朝朝暮暮。”父亲退休了,母亲不用再苦苦等待父亲了,父亲和母亲可以安享晚年了,母亲的等待与守望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

(三)敬业精神

影片中的父亲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把一封封的信件按时且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一个村民手中。在送信中有一些细节让我们深受感动,如,过河时小心邮件不要被水打湿的画面;当邮件被风刮起他死命追赶的画面;给五婆送信的画面,等等。几十年来,他无怨无悔、恪尽职守。将自己生活的全部都无私地献给了山里的群众。他的高尚的行为不仅使儿子深受感动,而且也感动着在场的观众。同时也为自己的事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邮递员,他用自己无私的爱带给山里的乡亲默默的爱。并且用一辈子的沉默与辛苦爱着家人、乡亲和工作。他爱自己的家人,但更爱那些离不开他的山里人,以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间大爱默默地、任劳任怨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让观众产生心灵的震撼。影片中的老邮递员是中国一个典型父亲的写照,他几十年如一日奔走在山间的邮路上,忠于自己的职守,把每一封信都安全及时地送到乡亲们的手中,不求回报、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乡亲们的需要就是他不竭的动力。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敬业、奉献的人生真谛。慢慢儿子对父亲由隔膜变为理解,对父亲的工作发自内心的尊重。其实,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公民,都应该像影片中的老邮递员一样,爱岗敬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及我们个人内心的梦想。

三、语言之美

人物语言平淡自然,又饱含亲情。影片中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并不多,但观众通过这些只言片语却能够体会到父子之间心灵的融合及父亲对儿子那种含蓄而又内敛的爱。例如,故事刚开始时,儿子和妈妈告别时说:“妈,你有事就找许万昌,我托过他了。……妈,你回去吧。”而和父亲告别时,只是冲着门说:“我走了。”此时此刻的父亲很嫉妒地嘟囔说:“妈、妈的,叫得亲。”这些看似埋怨的话语,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由于父亲常年不在家,父子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所造成的感情的隔膜,另一方面它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爱。真实的语言之中饱含着温情,通过父子两人同走邮路,彼此之间有了接触和了解的机会。父子之间的情感慢慢融合,当看不见父亲时,儿子急切地叫到“爸、爸”。简单的话语背后传达出儿子对父亲关切的爱。当听到儿子叫“爸”时,父亲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以至于对着黄狗“老二”说:“听见了吗?他喊我爸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由摩擦和隔膜到理解与融合。这些简单而又质朴的语言传递出父子之间默默的温情。此外还有父亲与儿子在村里等乡亲们来拿信之时的语言场景:儿子说:“那乡里村里也不给写封表扬信。”父亲:“写是写过,我没让发,哪里有自己给自己投递表扬信的,再说……你也要记住了,不兴自己喊苦。”等等,让观众备受感动。

总而言之,《那山 那人 那狗》是中国电影的一朵奇葩,它以唯美的艺术风格、清新、隽永的形象、丰厚的文化积淀,在中国电影界独树一帜。是一部优秀的民族艺术影片。在如今这个喧嚣的世界,金钱、地位、名誉日益成为人们角逐的对象,我们很难看到一个人如此执著、质朴、善良、平静的一生。导演霍建起通过挖掘普通小人物人性中的真善美,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与厚重及其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气息。演绎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想借此唤醒人们心底的温情与美丽,激起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渴望,对生命的珍惜。让激烈追逐名利的人们暂停一下追逐的脚步,审视自己,找回人生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霍建起.《那山 那人 那狗》创作杂感[J].电影艺术,1999(04).

[3] 吴玉霞.《那山 那人 那狗》的艺术辩证性[J].电影文学,2010(13).

[作者简介] 陈勤香(1977― ),女,河南郑州人,文学硕士,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