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部门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根源与应对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部门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根源与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多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大难题,而造成这一现状的诸多客观因素中,信息不对称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部门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根源所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对称;根源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7-0062-03

一、金融部门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根源

(一)金融系统收集与处理信息功能的缺失

1.信息收集与处理人员的知识与经验的综合性能力有待提升。一线信贷人员是整个金融部门信贷资产安全的前沿哨所,如果一项融资在信息收集和处理判断上出现了偏差,将导致整个信贷资金安全不确定性增加。目前,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对在职人员业务与实践培训不足,造成许多金融机构缺少同时拥有知识与经验的高素质信贷复合性人才。

2.信息收集与处理手段不全面,政策风险与企业风险综合评估还需加强。政策性风险与企业经营性风险是两个信贷评估不可分离的关键点,而一些金融部门在信息收集、处理与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政策风险与企业风险系统防范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对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评估系统,形成了政策性贷款损失,进而造成对新兴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产生了“惧贷、惜贷”心理,最后采取了逆向选择的信贷政策,放弃了一部分发展前景较好的信贷份额。

3.人为改变资源市场配置,减少基础行业扶持力度。近年在很多县域和地区,金融部门从机构设置、资金投放、服务项目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以信贷集约化,减少成本支出为由,大量裁减基层营业网点,减少小额信贷业务,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失去了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在一些县域,很多金融部门实际上成为储蓄网点,造成当地大量资金外流,加大欠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进一步紧缺。特别是对一些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只能以较高的融资成本才得到农信社有限的融资,加重了各种经济实体成本付出,企业正常发展得不到有效支持。

4.融资条件僵化,缺少利用信息灵活多变融资渠道。现在很多商业性银行信贷审批实行上收一级,提高融资“门槛”,在融资中要求被融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进行融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把一大批发展前景好,资产质量优、信誉度高的中小企业杜绝在门外。同时也限制了金融部门在县域中发展,许多企业不得不脱离与其的联系。在当前很多新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对外信息方式之前,就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银企双方很难实现同步发展,由此也使部分商业银行在县域内失去了发展的大好机会,逐步走向了弱化机构和减少业务的行列。

5.信息处理程序缺失,社会信息与企业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各种信息处理过程中,都存在着递减现象,越处理加工所得到的信息越少,这样就需要更多的信息来保证最终信息要求。而在现实中,各金融机构在不断扩大业务品种的同时,对外部信息收集方式和渠道还没有加大拓展力度,从信息的深度与广度都没有对新业务进行有效的保证,只以现有的一部分有限信息资源来应付业务扩大化。

(二)公共信息化建设的缺失

1.信息公开与法律保证存在缺位。当前信息化建设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在很多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披露平台和对提供不真实信息的惩罚方式,如美国的《诚实租借法》和欧盟的《欧盟数据保护法》等已将企业和个人信息提供的真实性以法律的形式做了规范。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正式法律保证信息提供的真实保证,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在对外提供信息时缺乏必要的被证实条件。特别是目前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评估公司”究竟有多大的法律效应和负多大法律责任没有具体的规定,造成众多金融部门对企业评估出来的经营活动和还款能力存在较大疑虑,故各金融部门只能以抬高门槛和自行成立评估组织来完成这些工作,加大了金融部门融资成本。 2.当前人民银行所建立的征信系统内容急需提高质量。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征信系统基本完成了基础性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是信息的不全面性,系统内只提供了企业一般的对外信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信息根本无法实现真实披露,如企业年检时所提供的各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同时部分金融部门还存在信贷、担保等信贷信息的漏报、迟报、瞒报等现象,使得这一系统所查询出来的数据无法做到全面真实,使系统效果和价值打了折扣。

3.社会公共单位信息不能沟通,企业制造虚假信息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付出。部分企业为了取得信贷部门的支持,在提供企业经营中的财务信息中故意扩大企业积累,提高企业流动能力和盈利能力,而在税务机关报告中为了避税而减少企业盈利和营业额度,这样造成一个企业在同一时段对外提供信息出现多种结果,从而加大了金融部门在整个融资过程中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企业信息建设缺失

1.缺乏有效的对外信息提供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很多企业由于缺少专业人才和价廉实用的信息软件,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信息系统,企业对外公布信息只能通过纸质的材料对部分单位进行申报,而企业大量的经营产品、经营环境、财务状况、信誉程度等信息无法全面真实地向融资部门提供。而且,部分中小企业在借款合同签订之后出现了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对称掩护下,从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动,逃避金融部门的监督。

2.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专业的会计人员,也没有必要的财会人员业务培训,很多会计人员在处理帐务时一直沿用过时的老方法,与现行的会计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别,造成对外报告口径上误差。有些企业会计财务结果一直受着人为影响,特别是一些家族式中小企业,会计有许多种信息反映模式,如历史成本模式、现行价值模式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模式,这些不同的会计报告模式都是反映企业同一资产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使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方法造成了很大的价值差异。同时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对外信息披露不规范,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只是高管人员的一个记账员,根本没有起到会计监督作用,也是造成企业信息不真实的起源。

3.抵押、质押物保全信息不确定。许多中小企业在贷款时,金融部门为了债权保障,经常要求企业进行抵押、质押。但是对抵押、质押物保全中金融部门存在着一定的行业知识识别与保全问题,一是金融部门对于抵押、质押的资产的真实价值判断上由于行业知识的缺少,形成一定的信息不对等。主要表现为企业高估抵押资产与实际贷款额度形成不对等。二是企业出现信用风险。将抵押物进行转移或出售他人而未及时告知融资部门,形成类似逃废债结果。三是抵押资产的消失。很多企业的抵押资产在抵押期间一直处于使用之中,并在使用期内不断被消耗,造成抵押无物的结果。

4.资金用途与使用时出现的信息不对称。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看,每一个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比融资部门拥有更多的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在实际操作时,融资部门根本无法有效地控制所融资金的用途,时常出现流动资金投入固定资产使用,或专用资金被挪用从事其他高风险项目投资的道德风险,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必然会造成金融部门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金融部门也为了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采取了逆向选择,从而减弱金融部门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

二、金融部门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金融部门要更新观念,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1.转变信贷工作理念,开拓中小企业信息来源渠道。在维持目前与大企业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的同时,及时应用创新信贷管理手段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使用当前对大型企业管理办法的同时研究进入中小企业信贷的切入点,先选择部分优质中小企业为试点进行融资,积累一定的信贷管理方法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方法,从而解决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无法进入有前景与效益的融资行业。

2.央行与监管单位牵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央行征信系统,录入企业真实信用记录,及时了解企业的基础信息和资信状况,从而防范授信风险,同时,对其法人的个人信息也可以进行查询,了解掌握法人道德水准情况,减少人为信用风险。同时,拓宽监管部门与银行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做到客户信用等级等信息资源共享,预防和减少有严重道德风险倾向的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而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现象的发生。

3.提高银行信息识别能力。一是尽快改善银行信息识别的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软件对信息进行加工、识别和运用,使之与企业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二是信贷岗位应配备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让熟知金融、掌握科技、通晓市场的人才进入信贷行列,让先进的信息识别手段、业务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使信贷调查、信息处理和融资决策部门真正成为银行决策的“一双慧眼”。

4?郾进一步健全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很多金融机构目前奉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但是只有逐步开拓扁平化组织结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才是真正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从纵向上减少机构层次,缩短纵向管理链条,使信息缺失和不对称降低。在横向上应以客户需求为依据设置部门,缩小合并非业务性机构,同时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等部门。使信息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质量传递到组织的每一个角落。使得一线上的真实信息在未进行内部处理前让决策者获得,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5.金融机构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采用信息识别技术,完善信用记录以供同行查询,这样可以使同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时更加果断,更加充满信心。银行要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联系,日常工作中要利用联系业务来获取借款企业的基本信息,以此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数据库内容,只有积累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经营信息,才能在信贷决策时减少收集信息的成本,更准确地识别信用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二)建立社会性的信息保障平台

1.尽快建立中小企业间担保组织。企业间可以以自由选择的方式组织大小规模的互助联保性组织,以各自出资多少提供担保额度,这样可以通过行业内专业化的经营信息资源和企业实际状况控制部分企业对外提供虚假信息骗取金融部门贷款,金融部门在对企业贷款额度审查时也可得到真实的信息资源。同时,由于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为担保基金提供了资金,企业也就有义务和金融部门共同监督贷款企业,从而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

2.通过政府部门建立有效的企业监督系统。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严格的行政监督体系,以中小企业市场进入为关键,实行严格的验资工作,杜绝以虚假资金形式扩大生产。强化会计事务所、会计审计所、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等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外信息真实性的监督。其次是政府要以媒体披露和公告等形式对违规违法经营、骗取信用、恶意逃废债、欠税欠保等行为的企业以“黑名单”形式进行信息公告,严厉打击破坏信用环境行为,为金融部门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3.长期培植中小企业良好的信用体系。政府部门要重视对中小企业信用意识的培养,要打击虚假信用,强化社会监督,要加大处罚力度。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制度,使参与融资活动的各类机构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得到真实的企业信息,进而提高辖区内的整体信用度,促进各种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中小企业要树立长期良好信用形象

1.中小企业要加大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准确的财务状况预警指标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向各相关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运行情况,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使利用信息的部门对企业有一个较好的认知度。

2.长期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中小企业要建设严密内控制度和严格的财务制度,杜绝由于一时经营困难或人为行为而形成大量的融资不良行为,避免在金融部门造成长期的不良信用记录,以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较高的信用度赢得金融部门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