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湖南澧州大鼓艺术文化的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湖南澧州大鼓艺术文化的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是古老的叙事性的音乐体裁,它与民间的茶社、婚庆、丧事及商业演出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澧州大鼓是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中国曲艺中的珍宝,是我国先民创建剧的活化石,距今已有400年历史。因此,保护与研究澧州大鼓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澧州大鼓;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81-01

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其大鼓艺术发展大概经历了叫花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不同阶段,经过400年的锤炼和艺人们的不断完善,现在已日趋成熟。自明清以来大鼓艺术就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即使在信息化、现代化、物质化的现在,大鼓艺术仍将以它独特的魅力为人们带来精神追求和信仰。

澧州大鼓曾名湖北大鼓,是荆楚祭祀文化的一种曲艺形式。其起源无明确记载,多半认为起源于庄子,但澧州曲艺界前辈说起源于周朝,相传周孝王母亲喜欢听故事,他为讨母亲欢心,自己经常边“敲桌子”边讲故事陪伴母亲,后又遂渐演化为“敲竹筒”、“敲瓦盆”,并由此发展为孝鼓,到庄子是发展为丧鼓,所以无法下定论。最初,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立或坐着奏鼓,一般采用木料和牛皮还有红漆的粉刷制作而成,它们的体型各异,音色饱满、红亮、无杂音,艺人俩手各持鼓棒随曲目的场景情绪时快时慢,激情盎然。同治时期大鼓发展较完善,演出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时而有吹管乐器的加入。

澧州大鼓,是一种口头说唱的文化遗产,它旋律优美,音乐特征与当地官话联系紧密。多以“一声”和“二声”为主,缺少“四声”而声调偏低有“往下滑”的感觉。从而形成了澧州大鼓音乐曲调的“平腔口语特征”。曲调多以民族调式为主,例如五声、六声调式,由于地方方言的原因致使音调形成了特有的澧州大鼓的艺术风格。澧州大鼓以大鼓的鼓点伴奏为主,特殊曲目会加上打击乐器及吹管乐如:铜锣、唢呐等。其节奏个性分明且非常丰富,由于旋律要求流畅易记和易流传,因此节奏大多为十六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经过时代的演变,澧州大鼓艺术的更新进展伴奏乐器出现了月琴、二胡等、从而使鼓曲绘上了更浓重的色彩。

澧州大鼓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完善,现已形成了特有的“澧州官话”体系,四大流派:即“东腔”、“北路”、“南板”、“西调”。 “东腔”:澧县东部地区红湖区一块儿居住着东腔的艺人。他们最拿手的是抒情唱段,并融入了各地区的特色,耐人寻味,其代表人是金忠孝。 “北路”:该流派居住在澧州个各个地区,这些民间艺人在群众中也很有影响力,有严格的师承关系,他们的特点是吸取精华,不断完善。唱腔比较灵活,其代表艺人有刘清斌。“南板”:澧县城郊一块儿居住着南板派的艺人,此流派祖师爷是明末清初的落第秀才苏金福,严守祖师爷保留下的规矩是南板的传承传统,段落结构为四句,七字一句,他的唱腔结构比较经典,南板使用的语言为“澧州官话”因此被称为“官话派”但是因其规整的打击伴奏,单调的旋律、规范的唱腔,与其他流派比起来显得有些死板,缺少花样变化。 “西调”:澧县西部大堰挡镇这块儿居住着西调的艺人,李启正是西调创始人的鼻祖,唱腔激昂,收放自如,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其传人现在澧县名气很大,风格特异,手法细腻很有味道。

澧州大鼓非常完善的记录了大文人屈原时代的楚国文化,这将为我们后代研究传承古时候的祭祀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发掘、抢救、保护澧州大鼓,对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文艺休闲生活及精神层面,对大大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老百姓自身自娱自乐的艺术修养,促进全社会的发展,构建祥和安康的社会,都会有积极的影响力。澧州大鼓的许多的版本都是出自于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写照,它们既有哲理性,也非常的幽默、有活力。

澧州大鼓言辞通俗易懂,讲道理时平易近人,浅显易懂,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目前还找不到一种可以代替它的方式,所以全澧州流域茶社遍布,农闲时一天打书的艺人可达数百人,听众更是达数千人之多,庞大的听众群体给当地的消费增长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些非常有历史年代的茶社演出场所开展旅游区,游客在当地食宿,刺激各行各业的消费,这将为当地的老百姓增加不少收入,也为专职大鼓艺人获取日常开销,为以后长期演出提供有力保障。这些大鼓艺术的演出频繁率直接影响到当地民众的收入,同时大鼓艺术的昌盛将会给老百姓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大鼓艺术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败再到复苏。作为澧州人社会活动的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澧州大鼓是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中国曲艺的精髓,它以独特的风格魅力向世人展示它的风采,大鼓艺术不但给人们带来了精神追求,而且为当地人民夺得了荣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热情学习澧州大鼓,将为大鼓艺术的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罗扬.中国曲艺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