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景特写 鸟瞰细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景特写 鸟瞰细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景特写本是摄影术语,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不同的景别。全景特写有别于一般的特写,全景特写是一幅完整、连贯的画面,具有较广阔的空间与较强的震撼力。写作中的全景特写是在某一具体场景全貌中,着重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物件,其他人物或事物都是陪衬;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刻画人物或事物,表现所写对象的特征的。

全景特写能渲染气氛。全景画面能够完整突出地表现地域特征、环境特色,可以通过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来表现特定人物,又可使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间相互的关系得到充分展现,使读者备受感染。

全景特写可以将所有景色统摄于一体,使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具体方位一目了然;也可重点突出某个具体的场景,把有关场景的各个方面都交代清楚,给读者带来一种探索的意味,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培养对景物的观察力及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2.能够针对某一景点进行景物描写,并能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能够对某一场面进行全景式描写,突出主体,渲染气氛,表达中心。

1.全景特写要视野广阔,对象宏大。如朱自清笔下的《春》,春草是那么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园子不知是哪个园子,坐着、躺着的人都是春天出来活动的人,一切的活动都是概括的,昭示着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还有那热烈开放的花,缥缈朦胧的雨;春天来了,读着朱自清的《春》仿佛正在春风中尽情地欣赏一幅春天的写意画。“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这些描写没有具体到哪个人,却写出了人们迎春的喜悦和心中的希望。

2.全景特写要有层次感。景物一般是立体的、有层次的,因此全景特写要有远、近、俯、仰的变化,这样写景富有变化而不显呆板,使读者真正地欣赏到景物之美。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绘山景、描水色,从里到外,层次清晰,有条不紊。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这一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先从空中俯瞰,再从地面仰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色,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薄雪覆盖下的小山”与“城外的远山”则从地面远眺的角度进行描述。

3.全景特写要具有气势。如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中“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这一段写全茶峒人争看划船的全景。“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真是迫不及待,三个“莫不”句展现了人人参与的场景,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充分体现了端午日赛龙舟这一传统活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突出节日的喜庆氛围,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4.全景特写要手法多样。在一些全景的场面描写中,着重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衬,可兼顾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对比与烘托等。如《斜塔上的实验》:“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这段文字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铅球同时落地”著名实验时的场面,用观众的表现渲染出一种反科学的强大势力来烘托人物。“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说明他们对这次实验的重视。“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写出了场面大,人数多,议论多,他们认定伽利略会失败。“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嘘”字说明就在实验的最后关头,人们都不忘给伽利略施加压力。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文章既有丰富的内容,又生动形象,表现了伽利略孤军奋战的勇气和胆略,以及坚定伟大的科学研究精神。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温州的踪迹》)

【写作借鉴】

本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鲜明,层次分明,气势十足。本文以游踪为线索,先后以“山边”“亭边”为观察点,先描写山边所见瀑布远景:“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这里对瀑布的声音和概貌的描写,使读者对梅雨潭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接着,作者转换观察点,描写在亭边看到的近景:“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由远及近地变化观察角度,勾画出梅雨潭的外貌、瀑布的气势、水花的活泼可爱,给读者留下准确、鲜明而又完整的形象。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升腾着作者热爱生活的激情。

2.手法灵活,用词生动,情景交融。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的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入在这一片绿色之中。“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招引”与“追捉”两词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吸引和“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虚实相映,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片段一:

天空好像被浓浓地涂了一层墨水,除了星和月看不到一点明朗的色调。天际边朦朦胧胧的云,像仙女披着纱在酣睡。几颗星眨着兴奋的、孩子似的眼,我想它们也一定喜欢这样的夜,不然何以这样欢快?路灯开始还亮着,后来想是被月看得害了羞,知趣地睡了。于是,我便真的见到这地地道道的静夜了。虽还不到月圆时,月却也亮得很,万物在它温柔的抚摩下静静地睡着。树像喝了好多的月光酒,惬意极了,把影子投在墙上,微微摇曳着,体味着这静夜里无边的韵意;几缕风,你牵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袖,在花儿头上绕来绕去;花儿发出轻轻的笑声,忙着四下里送着芳香;夜来香仰着嫩嫩的脸儿望着月,像孩子望着母亲,甜甜地笑着。这静夜里便满是慈爱与欢乐了。

远处一幢幢高大的楼房隐在天际,俨然是一尊尊庞然大物威严地立着,窥视着世界万物。忽然,不知是谁家的灯亮了,就像天上突然现出一颗星。

点评:本片段放眼夜空,极尽想象,虚实结合,虽静却充满活力。本片段语言优美生动,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月照耀下的静夜中的美景描写得极富动感,极有情趣。以一“醉”字贯串全篇,使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作者对月照耀下的静夜的深深喜爱和眷恋之情。

片段二:

不知何时,各个小区房前屋后的墙角处,被一种藤状的绿色植物覆盖了。藤上长出许多弹簧状的卷须,有的紧紧贴着墙面,有的高傲地昂着倔犟的头,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还有靠墙边的不甘心受别人的挤兑,拉着枝藤绕过墙角,硬是爬到人家的阳台上,顺着窗户垂下来,荡着秋千,形成天然的翠帘。那层层叠叠的绿叶,均匀地、浩浩荡荡地铺盖了整个墙面,阵阵清风佛过,满墙的绿叶整齐地翻腾着,犹如叶尔羌河涌动着的波浪。

清澈透明的东湖湖水上空,那一朵朵洁白的云,似缥缈的烟雾,将喀什的古城、新式现代楼房、高台居民、宽阔马路、森林、杨柳、小桥流水和小径,和一群群摇头摆尾的鱼儿,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各种追波逐浪、展翅飞翔的小鸟儿隐身其中,切切实实拼凑成一幅完美和谐的图画。宽阔的湖面上,每年春天,天鹅也从不远万里来到此处凑热闹,欢度“蜜月”,产卵孵雏,直到秋意变凉、秋风簌簌,小天鹅长出丰满的羽毛,这才拖儿带女,展翅高飞。登上高处看此景,尽情地欣赏这美景,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如此山清水秀、海绿天蓝、胜似江南的迷人景色,堪称人间天堂。

点评:本片段从色彩方面来写,绿藤和东湖无不透露着春的活力。放眼全城,绿波涌动,清澈透明的东湖湖水把所有景物“切切实实拼凑成一幅完美和谐的图画”;俯视来写,层次清晰,视角变换。手法巧妙灵动,用词生动形象,如“贴”“挤兑”等,写出藤的长势之旺盛。

1.观察不仔细,抓不住景物的特点,不符合客观事实。例如:“积雪初融的山坡,远远望去还是一片枯黄,走近却发现已是草色青青,春意盎然了。”一般观察事物时,多是远看模糊、近看清楚,早春草色却正相反,唐代诗人韩愈有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没有实地观察,却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事物上,显然失真了。

2.情与景不符。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下的观察印象是不同的。写景状物既要符合客观真实,又要符合主观真实。例如:“挂钟已敲了十下,弟弟还在桌上做那道数学题,他一手拿着铅笔,一手托着腮,在苦苦地思考。我担心弟弟累坏了身体,想劝他休息,又不知怎样开口。窗外天空湛蓝,月亮从一朵轻云里露出了椭圆的笑脸。”这段文字关于“天空”“月亮”的描写不符合事实,并且不是“我担心弟弟累坏了身体”时的观察印象,而应是弟弟顺利地做完作业,“我”从忧虑转为高兴时的观察印象。

春天的色彩

陈萍

春天的色彩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黄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嫩黄的……难怪诗人都爱歌颂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汇。我很奇怪,这些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总写春色的五彩缤纷。)

春天的雨是连绵的、柔和的,它滋润着大地,抚摩着大地,轻声地唤醒着大地。在不知不觉间,雨水静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啊,原来是春雨给潭水带来了绿色的生命。(承接上文,写春雨。)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里的平台也绿了。王安石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得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引用诗句,突出“绿”。)

在风的吹拂下,漫山遍野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身在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中,烦恼赶走了,委靡赶走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的,使人眼花缭乱?原来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装扮着春天,增添了春天的色彩吗?(变换角度,仰视天空,描绘空中五颜六色的风景。)

但是,如果你俯下身子去仔细观看,你会发现在缤纷的色彩中,还有零星的枯黄,那是残冬留下的痕迹。你也许会叹息:“真是美中不足啊!”的确,望着那些折肢断臂、垂头丧气的小草,谁还会有好心情?可是,若你透过枯黄的冬衣,会有更新奇的发现:嘿!里面是绿的!原来外表枯黄的小草也在孕育着更绚丽的色彩。(与上段虚实配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我终于明白了春天的色彩为什么这样丰富。原来是春姑娘用手中的彩笔描绘着,是稚气的孩子们天真地打扮着,是被人们忽视的小草默默地孕育着。尽情地享受着春之色彩的人们啊,你为春天的色彩贡献了什么呢?(以反问句结束全文,激发人们上进奋发。此段照应开头。)

秋日

杨丽丽

不知不觉,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披着金色纱衣、迈着轻盈的脚步、伴随着瑟瑟的秋风缓缓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在炎炎烈日过后,便会感到一身的爽朗。(开头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鲜明。)

于是,满载着希望和梦想,我们热情地拥抱着秋天。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过渡自然。)

你瞧,山岭是丰硕的。大大小小的树木,遍布沟凹野坡、南山北岭。树枝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实,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那挂满红枣的树梢顺着风吹的方向弯着柔软的腰,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案:那一颗颗红枣像镶嵌着繁星般的红色玛瑙,晶莹剔透,娇艳无比。身穿深红色礼服的苹果躲在绿叶底下好像一个个准备出嫁的新娘,羞羞答答的,遮遮掩掩的,探头探脑的,笑得枝条直摇晃。黄澄澄的梨挂在枝头,像一盏盏硕大的灯笼,远远望去更像是一片美丽的朝霞……此时的街市上一定摆满了许许多多的果实,多美好的季节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秋色更加灿烂辉煌。)

田野是忙碌的,阵阵秋风过后,农民伯伯们忙碌着收起了庄稼,田野里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有的掰,有的扛,还有的用车拉。金黄的玉米被收回家,院子里金光四溢;沉甸甸的谷穗像狼尾巴似的,堆满了打谷场;红了脸的高粱也等待着人们来收割。秋色映衬着收获者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丰收美景图。好一个铺金撒银的季节啊!(全景特写丰收美景,突出收获之喜色。)

你看,院子里的白杨树,叶子硕大而肥厚。青翠的绿色,挺拔的枝干,伟岸高大。它站立在碧空白云下,汲取天地之精华,沐浴日月之光辉。飒飒的叶子如泣如诉,倾吐着一片秋的恋情。身旁簇拥着各式各样的鲜花,开得那样鲜艳,那样丰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是秋天给了它们希望与自信,让它们更加生机勃勃。一丛丛,一簇簇,白的如雪,黄的似金,粉的若霞,婀娜多姿。秋阳照耀,光彩迷人。(“你看”照应前文“你瞧”,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蓝蓝的天,淡淡的云。到处是硕果,到处是金色。我爱这迷人的秋日。(结尾点题,照应开头。)

总评:两个作者观察都很仔细,并抓住了所写景物的特点。春天的色彩给人以鼓舞,秋天的景色美丽迷人。《春天的色彩》一文层次清晰,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得非常自然,按“雨――风――花――天空――地面”的顺序进行分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和谐的春的世界;《秋日》一文用“你瞧”“你看”来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秋天里的山岭、田野、院子的美丽景色。

两篇文章语言准确生动,不仅多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特别注意运用确切的动词,如“摆动”“钻”“掠”“泛”,还有“追逐嬉闹”等。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生机与活力。两篇文章不仅有美丽的景色,更有浓郁的人文特色;不仅带给人感官的美好享受,更给了人奋发向上的心境。

延伸阅读

1.选择某一景点(如公园、校园等)开展观察活动,写一篇绘景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要收到动人的艺术效果,就要注意写景的层次和角度。写景的层次,可从景物在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里的特点来体现;写景的角度,可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动静兼有,实(眼前之景)虚(联想想象之景)互补。此外,写景离不开深刻的意趣,见景又见情,景物描写才动人。

2.街边,站立着一盏盏路灯。在橘黄色的灯光里,细雨愈发迷蒙,人们忙忙碌碌……

请以“路灯下,_______”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要求描写某一特定环境的作文题。关键要抓住“路灯”这一景物的特征进行环境描写,来表明人物的身份,烘托人物的心情,突出人物的性格。文章结构可以采用横向式,铺列一组路灯下的镜头;也可以采用纵向式,描画一个路灯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