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兴农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循环农业融入大自然的生态链,农村、农民、农业相得益彰。
因地制宜
世人皆知“桂林山水甲天下”,殊不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样拥有丰富的农业可利用资源。“山上林、坡中果、田中稻和菜。”在桂林美丽的山水之间,另一种景色也有着别样的风情。
距阳朔西街10多公里处,有一个因山泉水而得名的小村庄――凉水井村。沿平整的乡村公路翻过一座绿色的大山,在山林果树之间,沿着蜿蜒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一座座独具桂北民居建筑风格的“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木门窗、大理石墙裙”的农家别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绿色掩映的山坡上。
“山清水秀是资源、是优势、也是竞争力。”阳朔县财政局党组书记陈运忠手指着远处的一片绿色的山林说:“这里80年代以前每人只有2分地,温饱都成问题,90年代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开荒种金桔等特色品牌的水果,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如今2600多人,人均种植金橘2亩,年纯收入达到了1.6万元。”
村民李仙秀家是一座三层小洋楼,得知她们家有5口人,种了12亩金桔,去年收入10多万元时,看到我们惊讶的表情,她却说他们家在村里只是中等收入,算不上什么。
“阳朔金桔还通过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村成立‘金桔流通协会’,在各大城市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点,并打开了东南亚和俄罗斯的市场,还包机进行运输销售。村民还自筹资金350万元,新建农家乐旅游山庄,进一步提升了新农村的档次和品位。”阳朔县宣传部副部长龙燕秀的言语中不无得意。
桂林市财政局副局长卫东介绍说:“我们是根据《广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栽培模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了40个种、养产业基地和13个旅游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循环农业融入大自然的生态链,使农村、农民、农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十大机制
透过上述感性认识,我们找到了其背后的理性所在。
在确定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后,广西财政创新农业综合开发十大工作机制:
一是开发县动态管理机制。实行总量控制,违规淘汰,末位暂停,奖优罚劣,使农业综合开发县能进能出,充分调动县级政府的积极性。
二是资金分配机制。完善土地治理项目“基数+因素”资金分配办法,进一步细化、优化、完善因素指标体系,使资金分配更加科学、公正、合理。
三是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农发资金与扶贫资金、农业生态建设和其他支农资金相结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同时,吸引金融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以及外资投入,逐步增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量。
四是资金安全运行机制。坚持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三专”管理,全面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
五是项目竞争立项机制。制定项目规划,建立项目库。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开申报,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六是工程质量保障机制。推行项目法人制、施工单位招投(邀)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验收责任制等制度,确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七是项目运行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落实工程管护主体;“谁受益谁负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筹集项目运行管护费用: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形成的资产实行有效管理。
八是奖优罚劣机制。制定农发资金项目及小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开合办法。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以此结果确定增减下年度的财政资金指标。
九是责任明确机制。以明确责任和相互制约为重点,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以扩大社会中介机构参与为重点,完善验收考评机制;以履行职责和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完善内部工作机制。
十是农民为主体机制。土地治理项目以“农民要办”为前提,产业化经营项目以能带动农民增收为前提,组织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农业综合开发由此被农民称为“德政工程”、“富民工程”。
甘蔗林、柑橘林、月柿林、葡萄林、柚树林……站在莲花镇的最高处,恭城县财政局副局长马志华手指着远处绿树掩映中一排规划整齐的农家别墅说:“那个村叫红岩村,是我们桂林最有名的生态旅游新村,人均年收入有3万多元。”
“现在这里的农民比城镇居民都富裕。”一旁的桂林市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秦仁杰接口说。
三项转变
“我区公共财政政策的阳光正在逐步惠及广大农业、农村和农民。”广西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赵嵩桥肯定地说。
广西财政继续前行,力推农业综合开发的三大转变:
从指导思想上实现由“小综合”到“大综合”的转变。在继续突出经济建设这个重点的同时,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建设,以及通过农业开发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管理民主制度建设纳入到综合的范畴中来,既实现由“小综合”到“大综合”的转变。
在工作方式上实现由“小捆绑”到“大捆绑”的转变。农业综合开发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资金捆绑、综合使用、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捆绑方式,进一步实现由“小捆绑”到“大捆绑”的转变。
由以增强农村发展的“硬实力”为主,向既增强“硬实力”又兼顾农村发展的“软实力”转变。加大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合格的产业工人,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把过去出台的一些有效政策措施和新经验提炼上升到制度层面。
目前,广西甘蔗、桑蚕、商品林、香料、木薯、奶水牛等产业拿下了全国第一。“我们目前还是全国沼气利用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省区,沼气入户率已接近40%。实践证明。沼气池在农村的推广,不仅能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还保护了森林,我们超过52%的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名第4位。”言语间,苏道俨脸上流露出一丝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