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是指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情感、视野经验、发展阶段等进行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特点规律、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有效的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更能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所起到的作用,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增加把握课堂节奏、调节课堂资源的难度,从而导致有些“以学定教”模式下的数学课堂走入了一些误区。本文拟就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案例谈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1.片面强调探究活动,忽视学生的“双基”落实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在实施“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某些知识的教学由过去的传授知识变为探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情感,提高了学习质量。但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以学定教”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但并没有要求无论什么知识点的学习都得是探究学习,更没有要求淡化双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有一定思维含量,有一定层次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究活动,并能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就可以设计一个发现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出示四个计算题: (1+2x)(1-2x) , (20+3)(20 -3) , (100+1)(100-1) , (X-6)(X+3) ,请学生们用多项式乘法进行汁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观察、比较计算结果,发现平方差公式。但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时,就不需要设计探究活动,只需对照公式反复训练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落实了双基。

2.片面追求“导学案”模式,忽视教材内容

以学定教的教学内容很多时候以“导学案”的形式来体现,但是有些老师照搬照抄教辅资料,“导学案”成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反而成了配角。特别是数学课,由于可供选择的题目较多,有些老师干脆把课本扔到了一旁,全凭“一张纸”上通篇练习便解决了一堂课中的所有内容。如《平方根》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有些老师将导学案设计如下:

A组题:

(1)什么叫平方根?

(2)一个正数有 个平方根,0有 个平方根,负数平方根.

(3)916的算术平方根是,它的平方根是.

(4)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9,则这个数是.

B组题:

(5)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如果有,求出它的算术平方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A. 16 B. 0.0081 C.(-5)2 D. -0.49

C组题:

依次连接4×4方格各条边中点,得到一个正方形,如图阴影部分,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分析以上“导学案”,若不是事先知道这是一张“导学案”,只怕许多人都会把它当成是一张关于《平方根》的同步练习。

事实上,学生对于平方根概念的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很难将思维从小学时的无理数转换到现在的无理数之中,所以必须借助形象直观的正方形求面积、求一些数的平方等内容中慢慢接受平方根这种全新的数,对于平方根所具有的性质也是在大量的探索发现以后得到的,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单一的练习题所构成的“导学案”,过于看重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用大量的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认知,把需要探索的新课教学内容上成了一节练习课!导致学生知道题目可以这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题目可以这样做!导学案要重点关注问题解决、知识构建、学科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将教与学的目标统一起来;导学案不是演变成问题案或作业案,要充分发挥综合功能。

3.片面重视以练代学,忽视学法指导

有些老师“导学案”设计多重视“学什么”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这里的“怎么学”更侧重于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的缺位已经成了《导学案》的“死穴”。有些看起来貌似学法指导的设计,其实,大多都是学习要求。作为教师设身处地的从学的角度,与学生分享学习方法的少之又少。

我曾看到不少老师在讲解实数这一章时都会教导学生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画2,他们都教导学生画一个两条直角边长都是1的直角三角形,则它的斜边的长便是2。老师教了学生画法,却没有解释,为什么2可以这样画。

要知道,学生此时没有学过勾股定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更是从来没有碰到过,对于他们而言,对于这样的画线段的方法觉得非常匪夷所思。而且,即使他们勉强记住了2的画法,对于3、5的画法仍然一窍不通。这时,如果老师能够先从一个面积为2个正方形的边长入手,让学生了解2的由来,再引导,怎样画3、5?创造面积为3、5的正方形,那么他们的边长就是3、5。

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怎样解题目,还要学好怎样根据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寻找解决方法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更加重要!解题方法在学生从学校毕业的几年以后便会被学生遗忘,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数学思想才是真正会沉淀到学生的脑中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一辈都产生巨大影响!

4.片面强调“堂堂清’,忽视学生的层次差异

从“堂堂清”就是学生要清楚一堂课所学习的学科知识这个角度出发,老师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认识,认为“堂堂清”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都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如果“堂堂清”是这样的含义,那么要求学生“堂堂清”是清不了的,因为谁都知道,一节课上,要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堂堂清”,首先应是不同程度的清,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甲同学在一堂课可以达到清(掌握知识)的程度,乙同学可能只可以达到基本清(了解知识)的程度;其次也是不同时间段的清,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甲同学在一堂课上就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乙同学可能要经过一周的学习后才能清(理解)了这个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堂堂清”,是一种有层次的清,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清。所以,虽然“以学定教、先练后学”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更加重视学生“学情”的分析和把握,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但是绝对不是说让老师成为一个旁观者,任由学生随意发展。老师在课堂中主导作用仍然非常重要,老师要适时适地地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生的学习当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从而最终达成一开始做设定好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