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永中科技的“非正常”死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中科技的“非正常”死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当打开163电子邮箱在线预览文档附件的时候,在屏幕右上角就会出现一个国产软件品牌的LOGO,这就是无锡永中。可而今这个曾经寄希望挑战微软Office垄断的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进入破产清算阶段,取而代之的是经过重组之后的无锡永中软件有限公司。永中科技在过去的几年里创造了许多国产软件的奇迹,被美国IT杂志视为“微软麻烦的制造者”。甚至在2004年10月作为唯一的软件产品,与“神舟五号”一起,被列入“建国55周年55个新第一”。而今永中科技风光不在,一场破产的“葬礼”背后人们担忧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企业如何生存。

永中罗生门

2000年1月24日在无锡市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的永中科技,是由隶属于无锡新区管理委员会的无锡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与美国永中科技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中外合资公司,专门从事新一代整体集成Office应用软件永中Office的开发,此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外方。作为外方,美国永中的法定代表人曹参担任公司的总经理,主要负责永中Office的研发。

然而永中科技成立以后,虽然技术上有较大突破,但迟迟没有打开市场,其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采购和各项补贴。2008年年底,永中科技资金链出现问题,员工的工资不能及时支付。为了应对当时的资金压力,中外双方各自增资,结果中方出资高出外方,公司的董事长由中方选派的方存好担任。资本和控制人的变更并没有给公司的经营带来明显的改善。内外交困之下,2010年1月,方存好主导的永中科技与华软投资基金合资成立了永中软件,希图借此打开新局面,但此举被曹参斥为挖空公司的行为。

正是看似和永中科技实际上“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永中软件的出现将永中科技推向了危机的边缘。现在矛盾的双方曹参和方存好之间的博弈焦点在永中软件的合法性,而且据了解,虽然永中科技已经走进破产程序,但曹参正在收集相关资料,计划就此予以。曾经将永中科技揽在怀里的无锡科创,摇身一变成了新成立的永中软件的股东。虽然目前在法律上来讲是合理的,但还是给人一种错觉,曾经在家里服务的保姆,一夜之间变成了“后爹”。这样的际遇,也难怪曹参会唏嘘不已。那么,软件园和企业到底是什么关系?

保姆还是“后爹”?

被掏空后的永中科技,在永中软件诞生还不到一年,就被中方股东无锡市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的无锡高新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告上法庭,面临破产清算的结局。曹参认为,“无锡高投是永中科技的股东,无锡科创是到法院申请破产的债权人。两个公司是兄弟公司,‘老爸’则是无锡市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要把‘老爸’和‘兄弟’的投资逼得破产,血本无归,有没有问题”?当年为永中科技落地无锡而奔走的第九届无锡市政协副主席的夏秀英,在4月14日永中科技破产清算的债权人大会上,用近乎嘶哑的声音进行了面对面的质问,“永中科技的创业过程我都参加了,国家相关领导、专家把它看作一辈子追求的目标,为何就像变魔术一样轻而易举的破产了?”

高新区的建设初衷是为了帮助弱小的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生存。因此国家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支持软件园,在硬件建设方面,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楼宇的建设,网络的建设,通信设备的建设,还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电力,大多都要求双电路,有些甚至还要求有独立发电设备,保证24小时不断电,还有食堂、道路、绿化等,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针对软件产业的服务方面,提高企业一站式服务,包括税收、企业注册、投融资等相应的服务。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软件技术开发平台,软件测试平台,软件人才服务平台等。总之,在基础设施软硬件方面的投入非常大。

拥有如此周全的配套服务措施,软件园面对生存在里面的众多小企业,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是比企业姿态低一些的保姆还是作为领导企业的“长辈”?高新区和企业应该是一种鱼水关系,高新区或者软件园提供一个环境,就相当于水,企业就是这里面的鱼,没了环境这个企业发展不好,没了鱼,水里就少了点儿东西。大多数软件园都有自己的定位,但是无论怎样定位到头来和观众实际感受到的多少有些出入。在众多可供扮演的角色中,老师的角色可能是最合适的――由园内的企业花钱雇佣的良师。

襁褓还是温室?

时任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的李武强,当年强力排众议、果断拍板,将永中列入863计划软件重大专项。而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为此项目向永中科技相继拨款共达3500万元左右。可是永中科技到底是破产了,听闻永中面临破产结算的消息,李武强以一句“欲哭无泪……”概括了个中心酸,在李武强的眼里,曹参是一个办公软件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只认死理的“书呆子”。作为参与指导软件园的火炬中心软件处,在宋少刚处长看来,“作为科技部原来重点支持的企业,对于永中科技的破产,火炬中心这里也是感到惋惜,因为做好一个企业不但要有技术,还有懂管理,懂市场,光懂技术是不够的。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比较多的,而深层次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

那深层原因是什么?是管理还是人事,抑或是经营理念的分歧?作为科技企业,生生死死实在是很常见的,只要简单的去工商局咨询一下就知道每年有多少科技企业建立,又有多少科技企业没落。但是建立与没落之间不应当只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应当有更深刻的内在联系。针对永中科技,有人说是阴沟里翻船,因为导致它破产的导火索居然是欠了高新区软件园290万的水电费,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引线,对于一个在破产估算时资产总额还将近3800万的企业来说,实在是不算什么,尽管它负债更多。也有人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说中国的软件企业大多都是靠国家政策成长起来的,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亡之间要看政府的风向。永中可以说就是坏在政府采购上的,可谓“成也政府采购,败也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的周期性决定了,并不是每年都能有那么多的政府订单,这样相邻的两年之间的销售额差距可能非常大,因此必须要开拓除了政府采购之外的新的市场途径,永中科技就是在政府采购订单锐减之下,一时间找不到新的市场而“猝死”。这样看来,本来是为了推进国产软件发展的软件园和国家相关政策反而加速了部分软件企业的死亡,使得这些软件企业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感受不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当危险迫近的时候,他们是无能为力的。

宋处长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在起步阶段,国家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企业的成长,政策尽管依然重要,但是中国软件企业已经今非昔比,已经有能力自我成长了,2000年中国软件产业的规模不过是几百亿,去年工信部的统计显示已经超过1.3万亿,增长了上百倍。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中国的软件产业是完全靠国家政策来发展的,是不可能的。一定有内生的增长实力,但是不可否认国家政策对任何一个产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如果说国内软件产业发展得这么脆弱,离开了国家政策的发展就完全不行了,消亡了,这是夸大其词。只能说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追根到底还是靠企业自己的发展,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它的自生能力就应该具备了”。

对中国软件产业来说它的市场非常不同于其他产业,在一起步的时候就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彼时,国内市场都是被国际上大的软件企业垄断,所以国内的软件企业在起步的时候都是破土而出,而且是非常艰难的。产业政策在当时来说非常重要,“给企业的发展留个‘缝隙’,给它灌点水,这株嫩芽才能破土而出”。但现在国内软件产业已经不是一株嫩芽了,国内的软件产业已经有自生能力了。这时,适当的让软件企业在市场中自由的竞争反而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永中科技破产了,永中软件涅了,但是中国的软件企业在夹缝中生存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