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姚合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苦吟诗人,诗作刻意求工,注重技巧。然而其《扬州春词三首》却写得清新自然,色彩明丽,佳句迭出,正可谓“诗中有画”,堪称是其五律诗中的上乘之作,体现了姚合诗歌闲散浅近,拙朴平易的风格。

关键词: 《扬州春词三首》; 风格; 浅析

中图分类号: I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83-02

姚合(775-855),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元和十一年进士,授武功主薄,所以后人称“姚武功”,后终任秘书监。姚合与贾岛关系密切,诗风相近,均属苦吟诗人,所以当时有“姚贾”之称。姚合的诗歌作品,题材多取自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总集类一・极玄集二卷》中纪筠评价姚合诗说“(姚)合为诗刻意苦吟,工于点缀小景,搜求新意,而刻画太甚、流于纤仄者,亦复不少。”[1]但《扬州春词三首》却写得清新自然,色彩明丽,佳句迭出,正可谓“诗中有画”,堪称是其五律诗中的上乘之作,体现了姚合诗歌闲散浅近,拙朴平易的风格。

《扬州春词三首》

其 一

广陵寒食天,无柳复无烟。

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

首联第一句先写地点和时间,交代作者所处的位置和时节。“广陵”是很多诗人吟诵过的江南重要的军事重镇,曾在隋代时设置总管统领,隋炀帝杨广欲迁都于此,可见其具有典型的历史意义,这也是作者寄情于此的原因。“寒食天”,《韵语阳秋》(卷一九)中曾记载“自冬至一百有五日至寒食,故世言寒食皆称一百五。”[2]姚合也曾在诗中有过对寒食节的记载“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看样子,作者在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日里,想上野外郊游一番,也就顺便将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发言为诗。这时正是初春时节,不过春的气息还不是很明显,所以才有第二句“无柳复无烟”。“无柳”并不是柳树真正不存在,而是说柳枝还未抽芽,还没有那层鹅黄的柔嫩。而“无烟”是说在寒食节里,不论是乡村郊野,还是市廛街衢都没有烟火的踪影和味道,描画了一幅清新明净、安静宁谧的画面。

中二联“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由远景转写眼前的近景,春日暖暖的阳光照耀着一片繁花烟柳,微微显露了些许春色。一个“凝”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阳光对花柳的照耀,如同多情的缠绵,温暖而有人情味。与“暖日”相对的是“春风”。春风解意,春风有心,轻轻吹拂下,管弦之声飘散而来,萦绕耳畔,使本来静谧的氛围,有了动态的气息。诗人一“散”字将春风的荡漾写的活灵活现,本来是自然的一种平常现象,却好似春风的有意行为,让人对这多情的风产生了无限的眷恋。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第三联着墨于城市的繁华景象,扬州城里的树木繁多,屋舍掩映于树木丛中,百姓生活安恬优裕。街道上呈现的恰恰是与北方城市不同的特点,即北方多车马,而南方船只多的特点。读者对扬州这一江南重镇的城市建筑,以及船多水多的水乡美景,在内心深处自然就会有许多想象了。

最后一联诗人采用主客体问答的方式,站在主体的位置上,来告诉客体,请不要呼唤过往的游人在此歇脚、休息了,他们虽然感觉到了这春天的困倦,但由于眼前美景美不胜收,所以他们乐此不疲,会继续欣赏下去的。其实,这是作者自己的想法,只是他将这种想法投射到了其他游人的身上,使得自己的这一想法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作者写广陵城寒食天的美丽景象,并没有从正面落笔,而是通过大量的写景和游人的内心感受,来从侧面烘托江南水乡之美。用词传神,饱含感情,这些景物既是客观现实的描摹,同时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整篇作品含蓄蕴籍,情景交融。

其 二

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

竹风轻履鸟,花露腻衣裳。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

第二首诗作,紧承第一首诗意而来。随着时节的变化,春的气息也渐渐浓厚,万物变得葱茏、茂盛。“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点明春天已经笼罩了整个城郭,与初春“无柳复无烟”的料峭春寒景象大大不同,处处一片明光丽色。街道里散满了花、树的香气,甚至都可嗅到新翻的泥土的香气,诗人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春光的灿烂渲染到了极至。

“竹风轻履鸟,花露腻衣裳。”由总体描写转为具体刻画,高大萧萧的竹林,一片安谧宁静的氛围,微风吹来,轻轻掠过鸟的羽毛,寒意已荡然无存,既写出风的和煦,又写了鸟的轻盈和灵动,构成一幅绿竹白鸟的优美画面。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禁被深深吸引,忘情寻觅这春天的气息,穿梭于花树之间,谁知这多情的露珠却沾在了诗人的衣服上,诗人不仅不感到难受,反而对其怜爱有加,用一个“腻”字,便生动地写出花树开放的繁盛和绚烂,以至于露珠都有了滑腻之感。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中评价这四句诗时说“‘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竹风轻履鸟,花露腻衣裳。’起句十字好,第四句亦好,第三句却是凑合成对,取春间意味也。”[3]对这四句诗的评判还是很中肯的。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诗人停不住游赏的脚步,从街衢缓缓移步,不知不觉便到了郊野山林。萦绕耳际的是小鸟清脆的鸣叫,展现了“鸟鸣山更幽”的清静氛围。放眼望去是一派绿水青山,映入眼帘的还有飞翔小鸟彩色的翅膀和俊秀的姿态,光影变幻,目不暇接。山夫的到来使得小鸟鸣叫更加清脆悦耳,甚至于肆意狂欢,好不畅快。他们既是旧相识,又是老朋友,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诗人对山夫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作者对世俗喧嚣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野趣生活的向往,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作者从对美景的陶醉中回到了现实,并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感。慨叹扬州这个美丽的游赏之地,原来有很多让人值得思考的沉痛教训。在如此繁华美丽景色的背后,是隋炀帝覆亡的沉重历史。在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曾数至江都,沉溺于“歌吹沸天”、暖玉温香、热闹非凡的扬州,并欲迁都于此,结果很快就使隋代这一短暂的封建王朝结束了统治,炀帝本人被杀于此。作者借古喻今,含蓄地告诉统治者,在繁华嚣张的背后暗藏了很多社会的弊病,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必将像隋炀帝一样,惨遭失败的命运。整首诗作先写美景,具体而详细,佳句甚多。情景交融,勾画了一幅乡野游春图,光、声、影交相辉映,色彩绚烂。借古喻今,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幻灭感和沧桑感,同时也让作品的主题有了更深广的思想容量,不再是单纯写景抒情的消闲诗,而更有讽喻诗的特色。

其 三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

市持烛入,邻里漾船过。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

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姚合诗歌中的景,多是恬淡清静的小景;笔下的人,多是闲适消散的人;在语言方面“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胡仔《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在生活素材的提炼和景物的组合上,既巧为用心,又能出之以平淡自然。而本诗就将这些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联描写广阔的背景。放眼望去江南、江北都是一派烟雾迷蒙的景象,所有的事物都沉浸在朦胧的春色中,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整个意境是开阔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所以作者不禁联想起很多历史尘封的往事。都说苦吟派诗人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但在这句诗里,姚合却以“江北烟光里”短短五字,便包含和囊括了几朝几代的历史事实。“淮南”和“江北”对应,“烟光里”和“胜事多”相对,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自然,运用了典故,扩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战国时代,秦始皇曾在这里消灭了楚国,从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历史事实再做具体的呈现,而是用简略的笔触,点到为止,发人深思。

颔联作者落脚于街衢景象和百姓生活的描写。与过去历史的战乱不同,当今的扬州工商发达、商贾如织,百姓生活安定,市场交易繁盛,人与人的交往和谐融洽。夜晚时分,家家户户提着灯笼在街道上往来穿梭,夜市好不热闹。“邻里漾船过”体现了江南独有的特点,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船,而异于北方的车、马,邻人的交往显得亲密无间,人人心态平和,社会稳定富足。这两句的对仗和押韵都很工整,与前两句诗的结构特点相似,但在思想内容上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体。所以在《诗源辨体》(卷五二)中,方虚谷这样评价姚合的诗“合诗有左无右,有右无左,前联佳矣,或后不称,起句是矣,缴句或非,有小结里无大涵容。”[4]看来由于刻意为诗,使诗思不能自然涌现,反而影响了诗歌的思想连贯性和情感的贯通性,表现出的是一种刻意搜寻的迹象。

颈联描写城市风土民情。“有地惟栽竹”,作者来到乡野,江南多水而少土,人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到处种植着的是青青的翠竹。竹子这一意象隐喻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这首组诗中反复出现,成了作者随分安乐情怀的寄托。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正是作者生活阅历有限,致使诗歌的素材匮乏,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中说“(姚合诗)所用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5]由于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琢伤元气,减损诗美,露出小家习气。“无家不养鹅”家家户户饲养的是带有水乡特色的家禽――鹅,展现的是水乡农村田园生活的情趣。这两句在有意模仿王维田园诗歌的意境,欲想表现出人们生活的安乐美好,以“宁静”取胜,结果由于才情有限,而达不到那样“静趣”的境界。句子美则美矣,也很工整,但由于受缚于格律,显得局促不伸,看来关键还在于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所致,是典型的有句而无篇。

尾联“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再一次回到诗歌的主题上来,写的是“扬州春词”,就把落脚点放在了“春风”上。采用拟人手法,使“春风”人格化,她不仅“荡”开了城门,也使满城的事物沾染了绿的色彩,有了春的气息,使人心也随着这多情的春风,心旌摇荡。充盈耳际的,是随春风飘来的欢快笙歌,进一步开拓主题,将美丽、繁华、安定的兖州盛景渲染到了极致。本句中一“荡”字使诗歌境界得以提升,炼字精炼,用词准确传神,《野客丛书・湖日荡船》中说“其工正在‘荡’字,胜‘落’字远甚。”“用此一字(荡),景象迥别”。[6]《石园诗话》(卷二)说“姚(合)《扬州春词》云:‘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二十字胜画一幅扬州图也。”[7]这些都是对这一佳句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扬州春词三首》描写了中唐时期江南重镇扬州处于鼎盛时期的繁华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广陵城的热爱留恋与由衷赞美之情,是姚合五律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佳作,它以清幽淡远的内容和精巧工细的语言及格式化的五律为特色,最能代表姚合诗歌创作的风格。整组诗结构完整,从写初春“寒食节”开始,到最终“春风荡城郭”结束,使诗歌在内在逻辑上,以时间为线索,首尾完整,开阖有度。景色描写色彩明丽,语言生动,佳句迭出,并于写景中,加以对历史事实的陈述,使诗歌的思想容量大大增加,提高了诗品。全诗感情抒发质朴真切,用笔含蓄委婉,而又生动传神。全诗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描摹详尽,历历如在眼前。尤其以每首诗的三、四联,在写景、抒情等方面受人称赏,词语使用无可取代,表达也穷形尽相,境界甚高。但由于阅历限制,使诗思不能自然涌现,表现出为作诗而搜求的毛病。一味讲求韵律,减损了诗美,露出小家习气,先有句,后有篇,难免前后不够匀称,缺少完整的意境。刘克庄说“姚、贾缚律,俱窘篇幅”(刘克庄《程垣诗序》),想来这一评语是十分中肯的。

参考文献:

[1]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5](元)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 许学夷.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 (宋)王.野客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清)余成教撰.石园诗话[M].蔡镇楚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