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现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加快区域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环渤海区域合作的日益升级,对区域产业合作发展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们与天津市信息中心等有关部门于2008年初开始联合开展该课题的调研工作,所涉及的环渤海区域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五省市。课题组采集了31个成员市的有关信息,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相关部门,同时还和部分高校专家进行了沟通,并专程赴山东德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就产业发展与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座谈,形成调研报告。此项工作的开展,对进一步推动环渤海区域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合作,加强区域产业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主要经济圈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世界上较为发达的经济圈在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都具有重大影响力。

1、国外主要经济圈发展沿革

通过对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的都市经济圈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规律性的特点:第一,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过程大都经历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五个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二,都市经济圈大多分布在大的平原地区。第三,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有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驱动。第四,都市经济圈一般都有大的港口。第五,都市经济圈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关系。第六,都市经济圈一般是跨越行政区的经济区。

2、国外主要经济圈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情况和特点

通过对美国纽约大都市经济圈和日本东京大都市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大型化、专业化、协作化发展。二是产业分工明确,错位发展。三是依据产业特色,构筑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四是依托资源布局,形成产业价值链分工。

(二)国内主要经济圈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1、“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发展概况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目前整体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圈,已成为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珠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最先出现的经济圈,是当前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圈。

2、“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合作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是产业集群发展,凸现集聚效应。二是产业分工互补效应已经显现。三是产业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四是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五是结合经济发展阶段,按照空间梯度进行产业定位。六是加强与区域外省市合作,推进产业互动发展。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经济圈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经验及启示:一是制定区域产业规划,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二是重视产业集聚力量,制定合理产业政策;三是构筑合理功能分工,促进区域产业合作;四是推动产业转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五是加强港口管理,促进合理分工。

二、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合作互补,区域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作为区域合作的核心环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经济环境

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近年来,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作用开始凸显。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环渤海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97.4亿元,比2001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额达到了5578.1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2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204.33亿元,比2001年翻了两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区域载体功能显著增强

近年来,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环渤海各省市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使软硬件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载体功能显著提高。

3、经济梯度基本形成,“一核两翼”格局初现

根据2007年各城市GDP,计算出经济发展指数,通过经济发展指数可以看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一核两翼”的整体局面。

(二)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总体特点

第一,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2007年,环渤海区,域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0:51.3:39.7,近7年总体呈现出一产逐年下降、二产逐年上升、三产先下降后上升的良好态势。

第二,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环渤海区域近年来不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同时形成了较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等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梯度逐步形成,分工布局渐趋明朗。通过对环渤海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实证测度可以看出,三省二市的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和梯度差距,产业转移的条件目前已基本具备。

第四,合作氛围日见浓厚,联动机制初步建立。近年来,环渤海各省市对产业合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产业联动已初现端倪。如北京一些钢铁、传统制造业等正逐步转移至周边地区。

(三)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历史原因,环渤海区域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及合作机制方面还长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区域产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结构趋同,支柱行业类似。由于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环渤海各省市在产业发展方面均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相互之间过度竞争和封闭竞争严重,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

二是产业链残缺,缺乏有效衔接。环渤海区域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自成体系,产业合作有限,合作领域大多在钢铁、煤炭等高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港口合作也很不够。

三是传统资源型产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传统资源型产业在地区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重化工业特征明显。

(四)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对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简要分析(表1)。分析显示:总体上讲,环渤海区域的产业合作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因此,有必要在对环渤海区域产业及产业合作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并搭建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作,以建立科学合理、特点突出、优势互补、紧密协作的产业体系。

三、环渤海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定位选择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的关键是要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我们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及带动作用等因素,遵循了高收入弹性、高产业关联度、生产率上升及区域比较优势四个基准作为依据,确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并采取多指标分析法,结合2006年环渤海各省市相关数据,对需求收人弹性、产业关联、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总量的贡献度以及区位商等多个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得到了环渤海区域每个产业的最终得分。据此遴选出环渤海区域应该重点发展的工业主导产业和服务业主导产业,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和信息服务业。

(二)区域城市产业定位选择

城市产业定位是城市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合作的导航器。本文选取了天津、北京、沧州、潍坊、滨州和盘锦6个城市作为案例,对城市重点产业及其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转移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

1、天津

根据天津制造业雄厚以及天津港的港口优势,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天津产业发展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转化基地和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及环保业和物流业、金融业。

2、北京

依托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与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并考虑到其与天津的产业同构现象,北京产业发展应定位于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放弃那些耗能多、耗水多、污染严重的产业,重点发展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

3、沧州

沧州是河北省的重要城市,其产业发展应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化工基地、现代化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国际枢纽港。未来,沧州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做好与滨海新区产业对接,提升整体竞争力。

4、潍坊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其产业发展重点为:海洋化工、造纸业、食品加工、家电产业等产业。同时,要合理整合资源,尽快与青岛形成一体化产业区。

5、滨州

滨州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应定位为:中国棉纺织之都、中小船舶制造基地、航空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大力发展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6、盘锦

盘锦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其发展思路为:巩固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进行与环渤海区域其他城市的产业承接,促进盘锦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渤海区域产业链布局的选择

区域产业链空间分布的研究对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产业布局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

从目前环渤海区域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来看,呈现以下两大类状态。一是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分布于本区域,二是产业链各环节散布于各区域。

(四)区域港口分工与合作模式的选择

区域港口合作是产业合作的基础和支撑,应对区域内港口产业和综合交通体系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优化组合,整合腹地货源市场。

未来的港口格局,将进一步明确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主要港口,以丹东港、锦州港、曹妃甸港、黄骅港、威海港等为补充的分层次港口布局(表3)。 未来的港口专业分工: 煤炭运输系统,保持以秦皇岛、黄骅、日照等输出港为主的格局,根据煤炭运输需求和煤运新通道的建设情况,适时开辟新的煤炭装船港区。

外贸进口原油运输系统,以大连、天津、青岛三港为主要接卸港,布局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原油接卸泊位;根据新建临海大型石化基地的需要,在邻近的深水港区配套建设大型原油码头。

外贸进口铁矿石运输系统,在大连、曹妃甸、日照港布局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矿石码头,航道条件充分满足20万吨级以上船舶满载进港的要求。

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大连、天津、青岛三港为干线港,营口、锦州、丹东、秦皇岛、曹妃甸、烟台、日照六港为支线港,其他港口为喂给港的集装箱分层次港口布局。

四、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基本路经

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应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方向,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点面结合,梯次推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方针,构建功能清晰、分工明确、衔接紧密、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基础产业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主导产业互补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打造科学合理的区域一体化产业链。把环渤海区域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目前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要按照“优化结构、协调布局,完善链条、港产联动”的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区域一体化产业链几个方面。

(一)打造“专业化、关联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围绕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调整,加快产业对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支撑、潜力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专业化、关联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一是做大做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三大优势制造业。加快电子信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将环渤海区域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生产和研发基地;加快石化工业总量扩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争使环渤海区域成为世界主要的石化基地之一;着力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结合首钢等城市钢铁企业搬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曹妃甸钢铁基地。

二是加快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三大潜力制造业。以天津、北京、沈阳三大汽车基地为依托,以轿车生产为重点,形成以轿车工业为龙头,汽车、摩托车、航空航天、零部件工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借助完善的现代化医药工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海洋药物,建设滨海新区的生物制药基地、沈阳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基地等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强化与东北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合作,重点建设沈阳、大连、天津滨海新区等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和信息服务业四大服务行业。紧抓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机遇,完善区域物流一体化供应链,打造环渤海区域物流统一平台;利用天津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优势,引导并推动全区域金融领域的合作,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以开展辽东南、京津唐、山东半岛3个次区域旅游合作为开端,逐步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积极建设环渤海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信息交流平台,重点加强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和服务。

(二)打造“一核、两带、三轴、六区、八链”的产业

空间布局

按照依托优势、巩固特色的原则,增强产业梯度转移的速度和力度,逐步形成“一核、两带、三轴、六区、八链”的产业空间布局(图2)。

1、一核一天津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应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继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形成环渤海地区高端产业的集聚地和辐射源,发挥产业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

2、两带――环渤海沿海产业带、天津港产业辐射带

环渤海沿海产业带:北起丹东南到日照,包括大连、秦皇岛、唐山、天津、威海、青岛等重要沿海城市。

环渤海沿海产业带应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基础,建成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区。一是以石油化工为主体,做大做强“两头在外”的原材料工业。二是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交通运输设备、基础装备、通用装备、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三是以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区为重点,做大做强海洋运输业。四是合理开发浅海、滩海和港湾渔业资源,改进海水淡化技术,提高海水综合利用能力。五是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积极开发和引进主题多样的旅游项目,推广滨海旅游品牌。

天津港产业辐射带:以天津港为辐射起点,以京津两城市为辐射线,内含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大部分城市,同时包括山西、内蒙部分城市。天津港产业辐射带应以天津港等港口为基础,发挥港口、码头、机场、公路等立体网络的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整合带内医药产业,建立完善的分工及协调机制,壮大医药产业。通过加强电子行业企业的R&D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提升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空间。

3、三轴――沈大产业轴、京津塘产业轴、胶济产业轴

沈大产业轴:以沈大高速公路为主轴线,在60-80公里的半径内形成产业较密集、经济发达的经济区。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大力推进区域优势产业整合,构建优势集群。

京津塘产业轴: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主轴线,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廊坊等部分城市。应充分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建成京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胶济产业轴: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包括胶济铁路及延伸的蓝烟、桃威铁路经过的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城市。通过建立大基地、大龙头、大集团,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和材料产业。

4、六区――北京、天津、唐山、大连、沈阳、青岛产业功能区

北京: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研发功能区。充分利用北京金融机构总部集中、国际交往密集、信息渠道顺畅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旅游和信息服务业,发挥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利用科技优势,建成环渤海及整个北方地区的技术研发基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天津:现代物流业与高新技术转化功能区。依托天津港的港口优势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力契机,完善海港、空港、信息港等设施,完备国际航运、贸易和物流等功能,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运转效率高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利用毗邻北京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的区位优势,以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建设环渤海的制造业中心;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孵化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打造环渤海高科技产业龙头。

唐山:临海重化工业提升功能区。依托临海及矿产资源优势,以建设大码头、大钢铁、大电厂、大石化为目标把曹妃甸工业区打造成环渤海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电力生产等重化工业。

大连:海洋产业功能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快构建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充分利用临港优势,全面实施承接战略,发展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两头在外”的以石油化工和精品钢材为主体和原材料工业;发展创汇农业。

沈阳:装备制造业功能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牵动和引导作用,以优势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地区为依托,重点打造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强高耗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谐;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基地。

青岛:轻工业功能区。以制造业为基础,科技产业为主导,流通服务、基础设施、环境及人力资源四大体系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在研发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聚集的基础上,做大服务业,做强家电制造业及电子信息业制造业,做精配套业,加快产业转型。

5、八链――八条优势产业链 按照“立足实际、优势互补、满足需求”的原则,积极推进区域内的产业梯度转移及产业链延伸,促进区域内产业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区域内重点形成优势互补的八条产业链。

(1)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产业链。建立以北京为研发基地,以唐山、邯郸为原材料采购基地,以廊坊、沧州为零配件生产基地,以天津为整装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2)家电产业链。建立以青岛为研发基地,以唐山、邯郸为原材料采购基地,以潍坊、威海为零配件生产基地,以青岛为整装基地的家电制造业产业链。

(3)钢铁产业链。建立以承德、秦皇岛等为原材料及燃料动力基地,以大连、沈阳为机械设备提供基地,以唐山、邯郸为生产基地的钢铁产业链。

(4)石化产业链。建立以北京为研发中心,以唐山、大连、天津、滨州为生产基地的石化产业链。

(5)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建立以北京为研发中心,沧州为轮胎供应基地,唐山为配套基地,天津为整车制造基地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链。

(6)航空航天产业链。建立以北京或区域外为研发中心,天津、沈阳为组装基地的航空航天产业链,其中原材料来源于区外。

(7)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建立以北京为研发中心,以承德、秦皇岛为原材料及燃料动力供应基地,以大连、沈阳、营口为装备制造基地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8)医药制造业产业链。建立以天津、石家庄为研发中心,安国为原材料基地,邢台、聊城为加工基地,天津、石家庄为制剂中心的医药制造业产业链。

五、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议要在国家、区域内各省市以及滨海新区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区域产业合作实施有效的引导、推进和带动。

(一)从国家层面,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是要尽快编制《环渤海区域发展规划》和《环渤海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的形式对环渤海区域产业的合作与发展进行科学引导。二是对环渤海区域产业发展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二)从地方层面,尽快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和市场体系

一是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对区域产业合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要加强环渤海区域内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建议成立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委员会。三是共同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四是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环境。五是积极推进区域产业转移。六是完善区域经济补偿机制。七是加强区域内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产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三)从滨海新区层面,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继续发挥滨海新区拥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政策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先导。二是进一步拓展天津港口带动优势,积极推动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两大战略目标的实施。三是着力发挥滨海新区的产业带动优势,通过内引外联积极构建具有集聚效应的化工产业带。四是进一步发挥滨海新区的科技转化优势,与北京合作打造环渤海高科技产业龙头。

(作者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