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当武术的三大要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当武术的三大要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当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瑰宝,她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产生于道教长期追求长生久视的修炼活动中,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凝结着无数先贤大德心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兼内外之功融养生与技击为一炉”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她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以养生、修身、防身为目的,以静功、动功相结合的一种内功外拳为形式,注重内外双修的中国传统武术一大名宗。它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以“清净为基、圆柔为形、养生为宗、阴阳为本、自然为韵、内外双修、整体圆融”的武当武术基本风格。然而,对于武当拳功的发展,有以下三大要素至关重要,即以“道”理为主导思想,以养气主导修炼和以圆柔主导功用。

一、“道”理主导思想

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于“道”,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应自然规律而自成规律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

武当拳(内家拳)的效法自然,作为与其他拳种相区别本质特征之一。“效法自然”是构建武当拳功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其主要表现为:返璞归真,太极图式,五行变化等。

就人体而言,人身为一小太极,从混沌寂然的无极状态,引发出内动感应的太极状态。实际上就是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通过意念导引动作起着关键性作用。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其实就是道家哲学的恬淡虚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意识指导下“松静自然”;“神得一以灵”就是以静养神,以神练灵,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太极拳运动顺其自然就是道家哲学对太极拳运动的指导法则。

太极拳的意识,本身也是客观的精神性实体。太极拳的原理要点,正是以“阴阳运转周身”,“阴阳开和即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一阴一阳之为拳”(《太极图书讲义》)。阴阳运转可以说是太极拳原理和拳理所在,即人体内的阴阳通过意识和运动的作用而运转开合,产生了人体内的冲气,也叫气流,以达强身健体于内、克敌制胜于外的目的,这种气的流动和运转形成周天,也就是太极拳的“气宜鼓荡”。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和谐现象,是武当拳功对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一切人事活动只要顺乎自然,才能生存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武当武术理论基础是道家哲学对中国武术的一大创新和光大。

二、养气主导修炼

武当武术(内家拳)起源与道家的人生观密切相关,产生于道教养生健身成仙的需要。道教对于人生是执著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追求福禄寿喜,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养生之道要在养气”,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离,得“道”即可得“长生”,因而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所以强调“仙道重生”,鼓励人们少则争取竟其天年,最高的理想是长生不死,得道飞升,成为神仙目的。

道家在炼气养气的同时,辅以守一、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静功久了,便产生了“动”。动静相合,便有拳法和武功的雏形。如“五禽戏”“八段锦”,“熊经鸟神”“彭祖功”等,在“气”和“功”相互渗透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内为主、内外结合、内功外拳”。这种道家气功与武当拳功的结合,就是武当武术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武当拳功的形成作为内功、动功的统一,与其他的流派一样,含有技击、自卫御敌的社会功能,但这种技击功能是在首先保证养生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无论拳法、剑法,其一招一势、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一刚一柔,拳功结合,炼养结合,旨在养气,都是最合理地对人进行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抗病延年,可获得心灵上净化,精神上沐浴,体力上恢复,追求生命至上,重人贵生,长生久视。

武当拳功在实践中极其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它以三调(调身、调息、调心)贯彻始终,处处符合医学卫生的原理。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炼精神气力功;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松、静、柔、活等原则。建立了“以丹田运化为核心,以筋络气血津液畅通为目的,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使武术攻防训练和养生修身有机结合起来,如:以静为基的静功、桩功,以柔为形的拳功,动静相间的动功,在练功场地、方向、时间的选择上,阴阳合顺,自然和谐,使身体内部阴阳平衡,脏腑经络与五行相结合,使人体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自然环境协调,从而达到人体与天体自然平衡,实现还精补脑,增强生命活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既练拳又养气,从而达到养生、长生,即“与天地同其元”,这是练拳养气的关键所在,也表现了张三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的真实效用,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养生修身的理论体系。

三、圆柔主导功用

武当武功以圆弧运动作为其武功动作要求和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体现,是其哲学思想的延伸。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天地万物演变发展,变化越是延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我们从“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来看,道似乎是在说明世界是一个顺进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又要回到它的起点――道,也就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

太极图也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与无,阴与阳的转化过程所形成的有无虚盈转化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的圆圈,那么按照道的运转轨迹的圆圈运动,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这也正是武当拳功要达到的养生技击效果,重视圆圈运动的根本所在。

基于练拳宗旨和效果的追求,武当拳功在各类拳种排列组合动作及运行轨迹上极重视“圆弧”的模型。如:太极拳讲究以腰为轴,运动方式和路线要求弧形、圆线、曲线,处处“非圆即弧”,要求人们把自己浑身力量炼成为内气充足“鼓荡”,有向外膨胀感的螺旋运动的球体。从而体现“挨到何处何处击”的技击原理,也就是科学的人体力学。所以尤为注重“圆活、滚动、鼓荡”的棚劲,“圆融精妙,方为佳境”。

武当拳功由于注重圆柔,注重功用、方法的修炼,所以在技击中,身法似游龙飞凤,轻快似风;手法则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步法当随心踩步,步步奇正八方,罡走九宫。

使对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心理上坦荡、清净、自然,面前有人作无人。不怕近、不怕猛、不怕刚,审时度势,以俟战机,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已动,我先动”,以最敏捷的反应出其不意而制胜。一招一式阴阳相渗,在方丈地行云流水,变幻无穷。进攻时旋转前进,使力量更稳重,而且不易被对方擒住,防守中的接触化解,弧形化力(圆形)及消卸牵引都是用圆弧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使受力面积增大,延长力的作用时间,恰到好处的升华到“牵动四两拨千斤”境界。

总之,武当拳功从拳到械,从形到法,均是以圆弧运动轨迹作基础而表现的。

武当拳的“柔”源于道教的“柔”。《道德经》:“载营魂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里的“抱一”,就是抱“道”,“致柔”即是把精气神调和到十分柔软的地步。这样“道”在一个人身上就像灵魂与肉体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淳朴了。老子提出了“道”与“气”的关系,提出了“专气致柔”的重要性: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能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这些名言都说明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道的运动是“反”,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就会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的,因为这会促使它早日结束生命。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八章》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老子深知什么是强,却安于守雌柔。深知什么是光荣,却安于卑辱。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武当拳功影响极大,构成了武当拳“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等守柔处雌的显著特点。

武当拳功守柔处雌并非最终目的,其终极目的仍是以柔克刚。“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待动,以曲取直”(《武当拳法秘诀练手法》),武当拳功的击法中,常以小力胜大力,无力御有力,以弱胜强,柔胜刚为旨。

武当拳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理,就是依据道教“柔弱胜刚强”的理论而立。

武当拳技击的“圆柔”也正是来源于张三丰创拳,传说三丰看鹊蛇相斗(龙凤斗),也说是猫蛇斗(龙虎斗),看了入神,从蛇能取胜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一是柔,柔中有刚;二是静,静中有动;三是圆,蛇的行动是弧形弯曲的,所以他创出的武当拳打出来是柔和的,软绵绵的,曲扭拐弯的,这是符合武当拳的基本特点,也是符合道教思想的。

武当拳功在技击上讲圆柔,不以气力胜人,故在修炼上也能以养气为主。所谓气沉丹田,也是利用动作的轻松和谐而自然形成的,绝不是强制方法。由于身体上的圆柔松活,一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使元气按人体五行・(循环)遍布之意,使内气流畅和聚集,有利于内功的形成。“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太极武事解》)。二是舒筋活络,补血调气,阴阳合太极,内外合一,此乃一日养气健体,二日御敌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