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冬令在“调”不在“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冬令在“调”不在“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俗话说“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中医学认为,冬令天寒地冻,阴气盛而阳气衰,万物收藏,进补正当其时。但进补是有讲究的,不是人人都需要进补,也不是炖一锅牛羊狗肉大吃一通。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体质,对症进补才能“阴阳调和”。

冬令进补其实在“调”而不在“补”

中医讲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要健康,除了阴阳气血充盛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身体机能的协调平衡。现在让每个人都头疼的“亚健康”,从中医的阴阳平衡体质角度上讲,就属于中医所谓的阴虚,阳虚或者是阳亢,阴损和气滞血瘀体质。进补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进补 补虚不补实

现代年轻人“亚健康”状态多以精神压力过大为主要原因,症属气滞血瘀不在少数,气郁化火而阳亢,而阳亢、阴损或气滞血瘀等邪实之症,应以调理气机为主,不宜进补,补之则更易“上火”。所以,进补之前要先解决的问题是,确定自己是不是存在体虚。最好先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自己的身体状态作出判断,并提出一个合适的“冬季进补”方案。以免滥补无益有害。

体虚包括禀赋不足,先天性疾病,遗传因素及免疫性疾病等。后天失调导致体虚则包括饮食失调(如偏食,暴饮、暴食),情志所伤(如抑郁等)、劳倦过度以及大病,久病、大汗,大泻,外伤出血后等。体虚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根据不同类型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虚损,精或津液不足。根据体质状况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补虚扶正,补益强身的作用。

进补 也要量体裁衣

我个人阴阳调和各有不同,买个汤谱不分老幼统一进补,就好像一件衣服全家穿,我们在商场买衣服都要分个大小号,要试一试合不合身,好不好看,进补方案就是属于高级定制时装系列了。不同的人,有的易于上火,有的喜暖怕凉,有的肾气亏虚,有的脾胃虚弱等多种体质上的差异,所以进补应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利于机体吸收利用,达到改变虚弱状态,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红参,高丽参以及牛、羊,狗肉等都是较为温热的食品,适合手足发凉,怕冷,脸色发白的人。高血压患者多有阴虚阳亢之症。就不宜选用。

痰多且颜色发黄、质地较黏者,面红耳赤,急躁,口渴,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的人,更适合服用西洋参等比较平和的补品。

如果发现在进补一段时间后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就应配合服用枸杞子,等偏凉的药。

中医认为,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对营养需求比较旺盛,所以小儿主要是讲究营养的均衡,并不提倡小儿进补。

老慢支,肺气肿是严重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冬季易患疾病,中医看来这些均属肾气、肾阳亏虚的病症,在发病时确实不宜进补。

进补 吸收好先“底补”

进补是否得法,除了取决于选择补品是否适宜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进补之前是否做好了“底补”。经过“底补”后的进补,不仅能避免虚不受补的情况发生,而且能使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补养作用。

“底补”即指和胃。大凡补药,多味甘,偏于滋腻,而且,需进补的人大多脾胃虚弱,消化功能欠佳。因此,进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调理好脾胃功能,尤其是虚不受补的人,应该在进补之前先服健脾和胃、消食理气的药物,使脾胃逐渐适应对补药的吸收。

“底补”和胃茶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山药15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共置小沙锅中,加水约300毫升,煮沸10~15分钟后取汁,再加水约150毫升煎煮,这样2―3次后,合并药液,过滤,将滤液代茶频饮。经过15~30天的和胃茶调理,食欲会增强,脾胃调和,即可开始进补。

经常腹胀。消化不良的人:山楂10克,陈皮10克,木香5克,共置小沙锅中,加水约300毫升,煮沸10-15分钟后取汁。这样2~3次后,合并药液,过滤,将滤液代茶频饮,同样,一般15-30天后,病人消化功能增强,脾胃健运,可以开始进补。

进补 弄清四气五味

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补药的温、热、寒、凉

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补药还有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成,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 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 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 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 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 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