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生命在这里绽放光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生命在这里绽放光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乃林镇蒙古族小学是赤峰市喀喇沁旗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带着如何办好农村教育的思考,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并践行“用真实的教育培养真实的人”的办学思想,学校一班人立足农村教育实际,紧密结合课程改革,高标准规划学校的发展蓝图,一个个务实的举措,让学生活泼起来,让教师成长起来,让学校发展起来。

管理驱动――前进的动力

管理就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在学校管理中,落实制度建设、加强组织管理,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这就需要把管理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管理行为有效结合起来。正是源于这种思考,学校提出了管理要致力于人的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基于人、发展人,要用“对人的发展高度负责”来诠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凝聚人心,产生合力。

为加强管理驱动,永葆前进的动力,学校一直在管理创新上做文章、想办法,推动了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围绕干部队伍建设的标准,让管理人员说真话、做真事、促反思、见行动,有效提升了组织管理水平;“扁平化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分工,压缩了管理环节,形成了协调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高效管理;“学名师”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向陶行知、霍懋征、魏书生等知名教育家的学习,引领教师追寻教育家足迹,争做名教师典范;“学科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带动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开放课堂”制度,每天推出一堂课,向教师和家长开放,打开了教室的门槛,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不拘泥于传统方式的创新管理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特色课程――办学的活力

为实现围绕“课程建设和课程质量”的中心开展工作,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目标,学校探索并实施了在课程资源整合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形成了符合农村教育资源、发展环境与学生实际的特色课程。

“德育三化”(德育“生活化、课程化、校本化”)校本课程,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初步的道德感悟及自律能力的形成,从学生一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上设计教育管理方案,实施无缝隙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体验、实践和感悟中达到知行统一的目标。形成了以“生活化的教育、课程化的管理、校本化的运作”为主要特征的育人特色。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成长去开发和设计。校园的经典文化长廊设计,处处体现出经典文化的氛围;取材于《三字经》《百家姓》《笠翁对韵》《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论语》及古诗词内容按年级编印的校本教材,为记诵经典提供了保障;国学经典与“孝心学校”建设的结合、国学经典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通过演绎经典、主题活动、孝心实践等形式,加强了传统文化学习与现代文明教育,促进了学习与实践的统一。

民乐校本课程,有效解决了农村孩子受客观条件限制,参与艺术实践机会少的现实问题。学校出资购买乐器,供学生免费使用,确保人手一件,为课程普及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现在学校开设的口风琴、竖笛、巴乌、葫芦丝、二胡等课程是按年级安排课程内容,确保全员参与。民乐校本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特长,活跃了校园生活,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每一个孩子轻松、愉快、无负担地享受着艺术的熏陶。通过几年的实践,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家长热诚关注、社会广泛赞誉的良好局面。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力求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增强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整合为“走近生活”“走进自然”“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确定出若干个选题,如“走近生活”包含“话说零花钱”“水果的学问”“网络知多少”等。教师们在自主选题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设计方案,这些方案经过实践论证,形成典型教育案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蓝本。参与活动课程设计的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收获了自豪和成就。

主体评价――发展的推力

为将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转变为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教育价值观,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引领师生健康和谐成长,学校建立了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针对教职工岗位的多样性和实施全员、全程评价难度大的实际,学校制定了体现“多元性”与“发展性”的教职工评价方案,涵盖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形成了包含师德、工作量、教学质量、校本活动各项考核的评价细则。在评价中根据岗位职责强化过程管理,实行动态监控,形成阶段评价结果,保证了评价的公平、公正,减小了评价的负效应,形成了良性的竞争局面,提高了评价对促进教职工专业发展和引领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教职工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始终根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课程管理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凝聚了广大教职工的智慧,集中体现了教职工的意愿,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引领和导向功能。经过几年的探索,现已建立起适合农村学校特点的被广大教师认可的教职工评价体系,以评价为导向的管理,使学校工作秩序井然,并已逐渐成为学校的办学文化。

为强化自主教育,巩固养成教育的成果,学校自2006年开始,深入探索并实施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价面覆盖到学生校内外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礼仪修养、责任意识与刻苦精神等各方面的细节。评价改变了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环节,增强了评价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形成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促进养成教育与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引导作用,学校还把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纳入评价,根据单项考核和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表彰,扩大了评价的教育功能与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文化构建――精神的内力

学校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学校管理方方面面的高质量、教职员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高质量、教育教学成果的高质量,这就是我们的质量文化;以享受教育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健康幸福工程”建设,引领教师忘我工作、快乐生活,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积极阳光地工作每一天,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价值文化;“生本、民主、阳光、高效”的课堂管理,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加强小组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运用评价激励等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全员参与学习,并且学习得有质量,构建起了活泼、灵动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成长与主体发展的舞台,这就是我们的高效课堂文化……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学校文化就应该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充满正能量,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内力。

七十余项旗、市、区乃至国家级荣誉、奖励和成果,见证了蒙古族小学奋斗的历程。回首来路,有风雨、有阳光、有艰辛、有收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发展到今天,当她在成长中收获许多成绩之后,当她在全市教育中受到广泛瞩目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办学典范的目标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