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然感怀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然感怀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语: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无声细流。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蕴涵哲理。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发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种淳朴的感情,用一颗感悟的心,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在自然中放飞心灵。我们会发现,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选文1

身边的小鸟

徐鲁

在我的住所附近,平时看到的最多的鸟,是斑鸠和小麻雀。随着人们爱鸟意识的增强,斑鸠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不躲避人,乐意和人亲近了。这真让人高兴。

斑鸠是一种羽毛灰褐色的小鸟,喜欢成群结队地在田野里找谷粒吃,有时候也躲在树丛里鸣叫。农人们说:“天将雨,鸠唤妇。”意思是说,到了阴暗的天气或者下雨前的时候,斑鸠就会急切地呼唤它的“媳妇”了。

斑鸠叫起来的声音是:“鹁咕咕,鹁咕咕……”叫得很急。有经验的农人一听到这样的叫声,就知道快要下雨了,要赶紧收拾禾场上的东西了。天快晴了的时候,斑鸠也喜欢叫唤。不过这时候声音有了变化,变得懒散:“鹁咕咕――咕!鹁咕咕――咕!”斑鸠叫唤的时候,一般都藏在大树丛里。有鸠声的地方,肯定有雨。不过可要分清,斑鸠是“单声”叫雨,“双声”叫晴。

斑鸠是很机警的。过去有些人喜欢打斑鸠。那些狡猾的猎人是怎样打斑鸠的呢?当他看见了一只斑鸠,就会不声不响地靠近它。斑鸠发现了猎人,便想逃脱,于是就飞到远处的树上。猎人仍然不声不响地往远处走去。当猎人快要靠近时,斑鸠连忙又飞回原来站立的树上。猎人看见斑鸠落定了,又不声不响地向它走去……这像是一场无声的,然而也是非常紧张的较量。斑鸠来回飞,猎人就来回走动。几个来回之后,猎人仍然很冷静,很沉着,但斑鸠却渐渐失去了原本来回飞动的节奏,有些慌乱了。猎人趁它慌乱的时候,举起枪,瞄准,枪声一响,斑鸠就被打下来了。

多坏的猎人!我希望这样的猎人越少越好。假如斑鸠能听懂我的话,我一定要告诉它们:无论如何,都不要上那些狡猾的猎人的当!

小麻雀也天天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它们经常在路边、谷场、院子里甚至窗户边上,欢快地吵闹着,自由地蹦蹦跳跳着。它们总是生活在人类周围,但是又和人类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不愿意特别接近。这大概是由于人类在很长时间内虐待过这些小麻雀。

麻雀是我们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鸟儿。城市、乡村,南方、北方,平原、山村……到处都有麻雀的踪影。它的身子很小,麻褐色的背羽上有黑色的条纹,腹部是灰白色的,嘴巴很短。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麻雀的小嘴儿从不挑食,草籽儿、谷粒、昆虫、浆果,都是它的食物。

麻雀虽然有时会偷食成熟的谷子,但也能捕食田里的害虫,啄食田里的杂草的种子,对农作物的收成起平衡作用。麻雀也喜欢生活在城市里。不过城市里的麻雀有时会遭到大量的捕杀。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快乐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鸟。因为世界是我们的,也是它们的。

(选自《天津日报》2010年8月8日)

点读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感情真挚。当写到猎人与斑鸠进行“较量”时,作者直言不讳:“多坏的猎人!我希望这样的猎人越少越好。假如斑鸠能听懂我的话,我一定要告诉它们:无论如何,都不要上那些狡猾的猎人的当!”突出了作者对斑鸠的喜爱之情。写到麻雀时,作者又不无担心:“城市里的麻雀有时会遭到大量的捕杀”,从而引导人们“保护这些快乐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鸟”。

选文2

一半勾留是此竹

零落

玉润灵山,淡烟笼翠。浩渺层叠的竹海,悄然地将一切归于宁谧。

未曾见过如此大片的翠竹,记忆中总是停留着那一抹安详的色彩。于是,印记下蜀南竹海,这个荡涤世俗争端的世外桃源。

轻扬的枝条,有条不紊地在广袤的空间画下柔美的弧线,犹如伸展的希望,在不知疲倦中演奏生命的乐章,或高或低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轻敲竹节,空灵的声音响彻耳畔,余音不绝。

柔和的青苔织就在砾石之上,化解了边缘的锋刃,触摸着绒绒的嫩枝,指间不经意间流露暖暖的温度。弯弯的溪水在它身旁流过,丁零地碰撞出圆润的水珠,依依地在淡绿中停留,深深地亲吻着眷恋的土地。无数的分支在平坦的岩石上汇集,泼洒出最富有禅意的瀑布,涤尘醒世。如此缭绕,如梦如幻,蒸腾在每一个角落的水汽,都在讲述自然的与世无争。

遥站山峰,俯瞰众生。嘈杂失去了踪影,留在眼中的只是绿的海洋,或浓或浅,任由雾气调节。自然会让人变得渺小,不曾否认它的真实,然而如此亲近的体验却让世人震惊于它的广博与浩渺。悬于峭壁的塑像,在紫竹的掩映下飘忽不定,让你疑惑,让你感叹。湮没其中,时间止住了脚步,安静地把你搁置在旅途的驿站,思索,忏悔。

这绿的痕迹烙印在心灵的深处,那无边的延伸与生长告诉你生命的无限可能,包容与和谐。有人回眸西湖的淡雅,有人青睐峨嵋的绚丽。然而,置身于翠竹之中,未能抛得此地去,一半勾留是此竹。

(选自《石家庄日报》2010年7月20日)

点读

本文在写作技巧方面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文章开头先声夺人,竹海“悄然地将一切归于宁谧”,蜀南竹海,是一个“荡涤世俗争端的世外桃源”,作者对竹子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为文章确定了感情基调。二是结构圆润,第一、二自然段点明“记忆中总是停留着那一抹安详的色彩”,接下来用了三个自然段对记忆中的竹子进行细致的描写,最后说“这绿的痕迹烙印在心灵的深处”,抒发感情。

选文3

一湖清水

彭荆风

虽然我早就知道鄱阳湖深邃,辽阔,有着4000余平方公里的水域,但是在许多湖泊都被围垦,淤塞,湖水面积日渐缩小,而且被严重污染的今天,这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还能保持以往那波涛万顷、水色清莹吗?特别是我久在昆明,目睹了那“喜茫茫空阔无边”的五百里滇池,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被糟蹋得黑污腥臭,无复昔日明净,我对鄱阳湖的忧虑也就日增。古人云:“近乡情更怯。”这次返鄱阳前,我也就夹杂着这些纷乱思绪。

到达鄱阳的那天下午,董耕耘等朋友就热心地安排我作湖上行。

初冬的湖面上罩着一层轻纱般的薄雾,宽达80000余亩的内湖湖面,水天苍茫,一望无际,显得特别开阔;一群群形状各异、种类不同的水鸟在湖上飞翔,时而凌空腾起,时而落向水面觅食;对鄱阳湖湿地深有研究的曹刚同志告诉我:鄱阳湖常在的水鸟约有50余万只,每年冬天还有110多万只候鸟飞来,其中就有着4000余头白鹤、灰鹤,占世界鹤类总数的95%以上,还有从遥远的东北飞来的天鹅。天鹅是鸟类中飞得第二高的鸟,可矫健地升向8000米的高空;它们白天悠然地翱翔于湖上,晚上就栖息于湖边的白沙洲,那里也就有了“天鹅乐园”的美名。

凌晨前就迎着风浪出动捕鱼的竹篷木船,在完成了一天的作业后,已停靠在岸边歇息。船上挂着大网,伫立着长脚鹭鸶,也是一片宁静景象。

小船行到湖中心时,突然起风了,隐在远处的乌黑云团快速地随风涌来,在湖的上空展开,覆盖,天色顿时变得阴沉。刚才还平滑如镜的湖面,波涛汹涌,雪白的浪花发出低沉的吼声一排排推拥着过来,狠力地撼动着我们的小船。这时而晴朗时而阴霾,前后截然不同的湖上景象,使我想起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人不明白,范仲淹从来没有去过洞庭湖,怎么会把湖上的不同景色写得那样真实生动?他们却不知道,范仲淹曾在古饶州担任知州,公余之暇常来湖上遨游,对晨昏夜昼、风雨阴晴的变化印象极深,从而写来动人。

文学还是离不开生活。

波浪虽然大,驾船的师傅却笃定自如,巧妙地避开汹涌水浪的冲击,平稳地把我们送到把大湖分为里外的长堤前。我们弃舟登上厚实高大的长堤,只见湖里湖外水色截然不同:内湖是水深如碧,外湖近岸处是一大片浅滩,要越过几公里泥泞才能进入深水区。鄱阳湖受上游水流和长江吞吐量的影响,在夏秋深水季节是波涛汹涌一片;冬春枯水时,湖水从岸边后退,水域缩小,渔民只能在沼泽泥泞中挖出一条条河道,小船才能进入深水间,从而有“深水一片,浅水一线”之说。1975年鄱阳县出动了十几万人筑起了这长达17公里的长堤后,内湖长年保持着近20米水深,使得银鱼、鳗鱼、凤尾鱼、鲇鱼、鲤鱼、鳜鱼、鳊鱼等140多种珍贵鱼类都能在深水中悠然生长。而处于外湖的鱼类却难以有内湖的生养条件,渔民在枯水季节的捕捞也就极其艰难。

水、草、鱼、鸟、风是鄱阳湖的五大资源,也构成了这座大湖气象万千的特异风景。但水量是否丰富,水质能否保持洁净却最受关注,若湖水浅、脏,鱼、鸟、草就难以生存,风也会成为灼人的旱风。鄱阳湖汇集了众多河流,除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这4大江河外,鄱阳平原上那无数小河的水质也要保持洁净。这一环境保护是件很艰难的事,但人们对这块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的保护是不遗余力的。不仅鄱阳湖是一泓清水,县境内1100个大小湖泊也都清洁明净,体现了大河上下游以及沿湖300多个自然村的人们对鄱阳湖的真诚爱心,也让我们还能看到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咏诵的“水碧或可采”的古朴原貌!

(选自《新民晚报》2010年6月24日)

点读

本文开头设置悬念,从滇池“被糟蹋得黑污腥臭”想到鄱阳湖“还能保持以往那波涛万顷、水色清莹吗”,让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进入鄱阳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接下来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湖上行”,按照游湖的线索,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由此引发的所思所想,描写时语言形象生动,议论处画龙点睛。材料的丰富,观察的细致,联想的自然,是本文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