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30年代雅礼中学国文教学的历史钩沉与现实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0年代雅礼中学国文教学的历史钩沉与现实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记叙了20世纪30年代雅礼中学国文教学目标和课程制定标准、课程设置等情况,分析其在国文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对今日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雅礼中学;国文教育;钩沉;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77-02

雅礼中学始创于1906年,至今已逾百年,其办学历史悠久,培养了一大批院士、专家。包括这些院士专家在内的雅礼老校友无不对雅礼的国文教育赞赏有加――在雅礼中学打下的坚实的国文功底使他们受益终身。雅礼的国文教育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为什么能让这么多的院士专家受益终身?对于今天的国文教学有没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一、30年代雅礼中学国文教学目标和课程制定标准

国文教学,事至纷繁,究其指归,修学进德二者而已,雅礼的国文教学目标也离不开这四个字。当时教育部颁发了四条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第一,使学生由本国语言文字,了解固有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以达到民族振兴之目的”;第二,使能运用语体文及“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第三,使了解平易文言文,“俾能读解古文,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第四,使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欣赏文艺之趣事,“创造新语新文学之能力”。在这一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雅礼的国文教育为应实际需要,亦颇有变更,其变更标准有四:一是斟酌历年教学情形与习惯。俾前后学程,自成系统;二是审谛地方需要,俾教学情形,与社会需要不相背驰;三是依据学生个人需要,俾学生出校后,能用其所学,并能自图深造;四是折衷部颁课程标准,俾举全国教学情形,力谋统一。

二、30年代雅礼中学国文课程设置

在这两个标准的指导下,雅礼的国文教程做了如下的设置:课时为初中每周七小时,高一六小时,高二三五小时;课程分精读、略读、习作三种,分别讲授。其中精读教材又分为单篇和专著两种,单篇文字的讲授初中以文章体例为准,字量逐年递增,文体构造、修辞等逐渐加深,高中则以时代为次,高一授唐宋以下名家之文,高二汉碑六朝文,高?授周秦而侧重于各时代文章之特质以及所变异之故。故每授一篇,必需令学生深切了解,熟读成诵,名家之文,每周至少背诵一篇,“盖非如此,不足以言进境也”。至于专著的讲授,初高中也各为阶段,初中授毕四子书,高中则说文部首(兼讲小学常识)、小戴记、左氏传、毛诗、尚书,每授一课,兼讲该书源流及学派大要。略读教学,以学生自动阅读专书为主,而重在读书方法,籍以培养学生读书之兴趣、习惯与能力。其教材纲领,总分十二单位,而以游记、传记、文学、讨论集、名家文集、诸子、史籍及读书门经、国学门经诸书,分类各单位之下,学生分别选读。读毕一书,再读他书,循序渐进,自具系统。以此为例,则六年之间至少可读专著二十种,资质高者,可读三十余种。且高中学程,除精读、略读外,另增文学史一科;文组学生,可选习四部源流,机明国学之梗概,以为将来治学之准备。为适应学生需要,1935年后又增应用文一科。写作教学,计每周一次,必令学生将业经批改诸文,重行滕写,文中错误,庶可一一是正,籍免重费旧误之弊。其习作文辞,略以文体为经,而以文法、修辞等技巧为纬。

三、30年代雅礼中学国文教学的不足及其改进

以上可以看出,在建校30年来,随着国文教学改革的大潮,3 0年代雅礼中学的国文教学体系已成,但当时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的显著,“鲜有出类拔萃,超乎省垣各校者”,为什么?人欲建一室,必有柱石底基栋梁橼瓦门户,无橼无瓦,尤不得谓之室――“提倡者尤有所未提倡,教学者尤有所未和学者”。当时国文课文分精读略读制,较为完美,然而所选课本未尽划分清楚,纵或划分不过“言之楮上走之笔端”“与学生毫无休戚之共”。在略读的教学上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特别是笔记的制作。当时大部分的学生在作笔记上多未得法,以致潦草塞责,于国文教学,更无心得。教材方面,初高中的衔接也不甚紧密等等。针对上述弊端,雅礼中学的同仁通力合作,不辞繁难,日某改进之道。

1.引导以记促学

在早期的在略读的教学上,学校注重读物的选取,却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特别是笔记的制作。当时大部分的学生在作笔记上多未得法,以致潦草塞责,于国文教学,更无心得。为此,在笔记制作上,学校进行了进一步的指导,将笔记分为考据、典志、辞藻、辩识、疑问五大类。考据,即引经据典,以证字源,或由说文,以释字义,这都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比如,十二月民间俗称为“腊月”,这在学生学过的课本中就可以考证(左僖四年)。典志,也称典故或典籍,经史百家杂抄中就有典志一类。凡是接触诗歌的,没有不接触典故的,了解典故,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诗歌,更加能提高学生诗歌的写作能力,使其笔端更具神采,多记叙收集典籍,不失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辞藻,一篇佳作,一段美文,一句警言,只要辞藻组织精辟,立意构思有新意,都可录下且就其风骨体性加以点评。如读左传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石于宋五。是月,六退,宋都。句法就十分紧凑,可以记叙并作适当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组织能力也在无形中提高。辩识,古人著书,其命意行句也有未尽善尽美的,抑或随时代变迁,其意有变的,或考证,或就己意,辨其真伪。这样的笔记含金量高,长此以往,用心观察,用心治学,必有索成就,且不仅在国文上,在其他学科上,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种治学态度的养成,其意义远在笔记之上了。疑问,经史子集内容繁浩,遇到疑问在所难免,在阅读过程中,一遇疑问。应即刻录入笔记,以便询问师友。不可一知半解,置之不理。故记录疑问亦不失为笔记一法。最后,对于略读,不可加以限制,要因人而异,因人智愚、喜好,自由选择。但有一点要特别强调“一书未完,不可另择”。看书要字字看到,逐本研读,方能领略其中之味道。不可浮光掠影,泛泛而过,囫囵吞枣。

2.提倡文用相协

关于作文,学校发现“作文题应就日常课艺中有关者出之,学生方不苦恼”。也就是说,作文题目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使学生有话可写。如教《庄子养生主》,则可出《为善无近名说》或《为恶无近刑说》,或二者合为一题,则学生可从文中引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谈开去。又比如,教《袁枚祭妹文》可以让学生学习写祭文,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写作的时候,可另起不用稿纸,立即成思,一笔挥就,以培养学生“投笔成文,倚马可待”之能力,这样写就的文章也更加自然流畅。

3.规范国学教材

教材编订,国文教材,至为重要,所取形式,不外乎讲义和课本,早期的国文教学中,教材或出自坊间,系统体例不一,或出自一二人之手,实际应用,诸多不便。造成了教学的混乱,更加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教学效率也大为降低。为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发现教材应由教学同仁共同参与制定,共同立定条例,相互探讨,用今天的话就是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各级教程要相互衔接,教材深浅,依年递进,遮授毕一篇,即收一篇之效,而全校教程,可免凌乱之弊。

4.拓宽修学门径

修学门径。国文范围,内容宽泛,形式繁多,教师教学,除依据教程,讲授教材之外,应随时教学,对青年学子,实施个别训练,以“谋师生间人格感应,近而养其志趣,严其定向,导其入于修学进德之阶,然后因材施教,以亦为学之途,令其从要入,则门径既得,学成可期,此尤要中之要,非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当时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在国文课堂尤其得到了强调。雅礼也因此有了一大批风格各异,自成一家的名师,如钱无咎、邵子风等等。本个多世纪过去后,他们仍然被雅礼校友们称道。

此外在提倡国文会考、悬赏征文、提倡国学常识会考和课外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等方面也做了不遗余力的探讨。

30年代,雅礼大学一位化学教授曾这样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埋头苦干,在肥沃的青年心田里撒一些科学思想的种子,为明日科学的中国作一点基础工作,我们并不希望每个雅礼学生将来都会成为一位科学大家,但愿每个都养成一付科学眼光去品评,一个科学头脑去思维,和一双科学的手去实干,更希望一部分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学生能由此发明他们各个人的特长,择取一种适合个性的科学事业,为终生努力的鹄志。”这也许也是每一位国文老师心中的目标――培养德业兼修、学行并举的雅礼人。

雅礼中学国文教学的探索,完善过程,也正是国文教学战线上千千万万同仁上下求索的缩影,半个多世纪过去后,其对于今日处在教学改革风口浪尖上的语文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雅礼中学在国文课程改革标准、课程设置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先辈们励精图治,献身教育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这也是笔者钩沉的最终目的,借此和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