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广西是农业大省(区),农业人口排在全国总农业人口第六位。原自治区主席陆兵曾指出,广西的发展后劲在县,实力也在县。广西是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为广西经济的腾飞作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新农村建设;富民强桂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1-0081-03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及必然性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含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农村中从事种植业即从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的劳动力,由于其数量大、人均耕地不足,难以使所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而产生多余部分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流向二、三产业的过程。当今世界经济强国在发展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

1.2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能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增多,使乡村人口比重逐年递减,这是农村劳动力不断弃农从工的缘由所在。1997年之前,广西乡村人口总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而1998年之后开始转变为下降态势,2008年全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 978万人,2009年下降到2 952万人,2010年又减少到2 761万人。

1.3 城镇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自动转移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的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而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收入大大高于农业部门。根据人口学理论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即劳动力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由生产条件差的地方向生产条件好的地方转移,由劳动收益低的区位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2 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2.1 年龄结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始,广西第一批农村劳动者来到城市,这批人目前的年龄大部分在40岁左右,也有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踏入五、六十岁年龄阶段。广西第一代农民工,已慢慢退出了务工奔波的生活,逐步返回农村,而他们的子女开始了进城务工的生活。

30岁至45岁左右的中青年则是农村输出劳动力的中坚力量,有几个特点:一是在城市工作生活时间长,比较适应城市的生活;二是工作经验丰富,能适合各种条件的工作;三是他们在城市结婚生子,下一代人在城市出生、成长,大多数年龄在0至15岁。

在20岁左右新的农村劳动力中,大多向往城市生活,大部分走上进城务工的路子。他们涉世不深,工作经验也不丰富,不懂农业生产的技能,对进城务工非常热忱,其中一部分拥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而绝大部分却是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甚至连初中都没毕业的新生代。

2.2 行业分布

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与90年代相比,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到异地务农的比重有所上升。据统计,2001年转移到工业的比例为36.5%,上升0.9个百分点;转移到建筑业的比例为13.3%,下降4.7个百分点;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上升1.2个百分点;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比例为5.5%,上升了2.5个百分点。

2.3 流动方向

从流出地区看,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流入收入较丰厚、就业空间广阔的沿海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流动方式上看,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

3 广西农业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仍亟待提高。虽然广西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同时,由于文化素质的低下,导致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不愿意或无法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动流动。

3.2 农村劳动力缺乏科学就业

广西劳动力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发育尚不成熟,农民务工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民找工不知如何寻找和把握信息,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欲出无门,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缺乏就业信息,劳动力转移仍处于“盲流”状态。

3.3 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术

广西很多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学过一门技术,许多城市对使用民工至今还有各种限制,导致农民工的就业范围缩小,不能和城市人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用工待遇。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劳动医疗保障差、安全系数小、社会地位低。

3.4 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整体分割,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农村居民各个群体的标准不一,差别较大,教育、医疗、住房及社会保障制度尚未给进城农民以平等待遇,现在仍给农民进城落户设置了较高门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以后,缺乏保障,一旦失业,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4 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4.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广西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更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顺应农民的意愿,做好穿针引线,铺路架桥,帮助农民在转移中减少盲目性,为劳动力转移铺就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道。

4.2 政府科学引导,组织有序的劳务输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科学组织,这是当前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最有效的途径,不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可以说输出一个劳动力就等于脱贫一个农户。各级政府应从机构组织、教育培训、劳务信息、权益保障等方面规范劳务输出行为,做到有组织、有秩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4.3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0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要积极探索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对接。今后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应在征地环节一次性建立基本保障,融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4 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就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就业所需基本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的宣传力度,使他们感知技术专长能增加自己的收入。

4.5 城市化应注意考虑农村群体的利益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建设商用住宅,也不是破坏环境大力建设工厂。笔者认为,城市化应当是崇尚新意识、新文明,优化民生环境。如果为了表面的城市化,大量征地,刻意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抽走,逼迫他们做城市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迫农村劳动力离开耕地,不合乎“剩余”劳动力就业规律,不仅造成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不和谐,也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应当以优化民生环境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多出的劳动力在政府的引导下,有序转移、科学转移。

4.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开发新兴特色产业,做好荒山、荒坡、荒水文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领域。

4.7 城市建立农民工救助机构

救助是解决农民工中有特殊困难的人的有效途径。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初步确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个就是直接面向贫穷或低收入阶层的各种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乡村扶贫政策、灾害救济、城乡福利院以及其他社会救助措施(如医疗救助、教育费减免、房租减免等),这一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解除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难以脱困的生活危机。而农民工就是这样的群体。特别是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社会救助制度可以起到缓解农民工的处境的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正面的意义。

建议成立广西农民工救助机构:一是对失业或生活无着落的农民工提供临时食、住宿的帮助,或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二是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心理咨询,对这个群体进行疏导。同时在农民工当中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救助制度广为人知,以及如何获得必要的救助。

4.8 加大广西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快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的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广西各地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一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政策调控,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三要加大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逐步理顺和创新体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5 结束语

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农村人才劳动力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农村居民劳务收入的增加,使得工资性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10年比1990年增加1 647元,(下转第96页)

(上接第83页)

20年间增长27.5倍,2010年的比重占37.6%,比1990年大幅提高28.2个百分点,外出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转移对于构建广西和谐社会,促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拓宽了农民致富道路,为广西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章远新. 广西县域经济报告2007[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11:7~15

[2] 于亚文. 新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J] .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04): 44~47

[3] 陈燕儿. 农村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J] . 经济研究导刊,2008,(10):90~92

[4] 胡尊亮.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J] . 现代商业,2008,(23):176~177

[5] 邬雪芬.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J]. 农场经济管理,2008,(2):21~23

[6] 邵少秀. 新农村建设中的妇女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J] . 商场现代化,2007,(34):271

[7] 陆晗. 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 [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9):9423~9424

[8] 周忠. 人口流动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 [J]. 理论月刊,2007,(1):170~172

[9] 赵娟. 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途径 [J] . 安徽农业科学,2006,(2):376~377

[10]章远新. 广西县域科学发展报告2010[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11:20~23

[11] 郑功成. 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J] . 半月谈,2004, 4,13:12~19

[12] 王桂新,张蕾,张伊娜. 城市新移民贫困救助和社会保障机制研究[J]. 人口学刊,2007,03: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