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补泻手法繁复的缘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补泻手法繁复的缘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针刺补泻手法在针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从古至今,手法由简而繁,使后学者莫衷一是,无从取舍。笔者不揣冒昧,对针刺手法的缘由略陈管见,与同道共同探讨。

针术由简而繁,笔者以为有两大原因:一是对经络及相关中医理论认识所致,二是针灸实践中各种成分发展所致。

首先,受经络学说发病观的影响。病邪侵入人体,由浮络、孙络、皮部而至大络,而至经,而至脏腑,这一鲜明的发病观,对后世针术层次有极大的影响,如《针灸大成》:“正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难经・七十六难》也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充分显示了经络学说对针术深浅层次有所讲究的认识论。

其次,受针术之道的核心――调气观的影响。《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既然针术调气为先,那么理论上就不得不回答如何调的问题,反映在手法上,就是对补泻动作的讲究。

第三,从实践来看,①针术部位对针刺手法有影响。如迎随补泻,初始只是补泻法的一个总称,后来演化成顺针逆针的应用,当与肌肉浅薄处的穴位应用有关。腹式呼吸对呼吸补泻法也有相当影响,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对复式手法而言更是天然的操作基础。②针感理论在实践中对针术产生了影响。如合谷刺、苍龟探穴、子午捣臼等针刺手法很有可能是古人在实践中为追求“气至有效”而常用的方法。③古代针具的影响。古代针具较粗,针后(气)血易出,而“气血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气血的留、泻对开阖补泻当有内在影响。④信息闭塞的影响。古人限于条件,信息不畅,崇古的学风兼之文辞的渲染和主观的臆测,往往使针术一而百、百而千,流散无穷。仅以捻转法而论,《内经》述其法,《标幽赋》则说:“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引入了左右的概念,后世辅以手指动作尚可理解,结合左右经脉、男女而有补泻之分,则让人有故弄玄虚、妄逞胸臆之感,后人述而不作,陈陈相因,针术遂流变百出。⑤不同病种的影响。不同的疾病,在《内经》中则有不同针具的应用,如九针、五刺等,而毫针作为常用者,受中医理论的影响,不能不回答诸如寒热夹杂、虚实错杂等问题,除了穴方等外,手法上也有所反映,如阴中引阳等手法。⑥不同病人对针感体验的差异也影响了手法的应用,这一点反映在刺激量上,如九六之术。

针术的核心,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针术之层次(所涉及的人体组织不同),二是在同一层面上动作的讲究(频率、幅度、时间),所以手法虽多,可执简驭繁,不必过分拘泥于古人手法的名称,而应该深入把握该手法在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上的操作内涵,所谓得其意忘其形。在层次上,本经、他经对层次的要求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能仅讲深浅,不顾及针具涉及到本经的范围还是已透刺他经。很多复式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都是在多层次上操作的不同经验的总结。而同一经上刺激量规范化也是有益的,九六之数至少提示我们不同的操作时间、次数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事实上,针灸补泻的产生与机体功能、穴位、手法有关。据此,国内专家对补泻提出了许多看法,如朱琏的强弱刺激说,石学敏的手法量化说,蔺云桂的手法用意说,贺普仁的能量给予说。

总之,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手法的作用,将其与穴性、穴方等影响针术效果的因素结合看待,而不应将其神秘化。同时,在临床中,应将手法与患者的感受相结合,将手法的规范与适度的变通相结合,认真把握行针层次的结合与同一层次操作的变化。

上海200030上海市徐家汇地段医院 李 晖 张复亮

(收稿日期:2006 03―3l,马兰萍发稿)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