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徐州琴书曲本传承与保护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徐州琴书曲本传承与保护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徐州琴书,对其进行保护已经成为艺术界的共识,这对于徐州琴书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笔者从近年研究工作来看,曲本传承保护必须尽快提上日程,这样可以尽可能保存下一些物质遗产,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现有琴书曲本进行保护,不但是对徐州琴书的保护,也将为我们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的大问题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思索。

关键词:徐州琴书 曲本 传承

本文的徐州琴书曲本,研究范围比较宽泛,除了曲艺中约定俗成的曲艺节目的唱词与说白的文字记录,还包括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各类琴书音像制品,以及尚处在口耳相传阶段的琴书节目,徐州琴书流传地区甚广,它与淮海地区的苏北琴书、山东琴书、安徽琴书等相结合,形成淮海地区特色较为统一的“琴书类”曲种,在苏北、东北、西北,乃至港澳台地区享有一定声誉。因此,徐州琴书曲本的研究不仅是研究徐州琴书保护发展的重要课题,而且是研究淮海地区琴书的最佳切入口,所研究的方法和内容,不但可以借鉴其他琴书的研究成果,也必将对其他琴书的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

一、政府为主导的徐州琴书的曲本保护

所谓政府为主导,就是由国家政府确立正确的保护徐州琴书的政策和方针,“徐州琴书作为地方特色和有着国家影响的“文化遗产的国家形象”,正如汪人元先生对昆曲保护中所述:“动用国家力量对其扶持,这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对维护民族文化独特个性和传统经典的尊严,对增强民族的内聚力和创造力,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和现实意义。”2008年徐州琴书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国家和主管部门已经对徐州琴书的保护也已经给出了相应的政策,作为文化大省江苏和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徐州市政府,同样对徐州琴书的保护和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徐州市委在宣传徐州文化时同样提出自己独特的曲艺形式,为徐州琴书的发展提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在城市建立徐州琴书的固定表演场地,并给予优惠政策:徐州琴书开始走进徐州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与专业音乐教育课堂,邀请艺人亲临授课:还将成立稳定的琴书演艺人才学校,是徐州市政府正在与即将实施的举措。

二、艺人和研究人员参与的曲本保护

徐州琴书同其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共同之处是,必须把艺人作为主体放在首要位置上。因为,上级政策的支持,必须有艺人的具体地实施,徐州琴书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形式,只有热情和执着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曲艺、音乐、乃至文学方面专家学者的参与方能有所发展,音乐史学中关于元代的戏曲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元曲兴旺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元代由于取消了科举制度,致使一部分文人把精力投入到戏曲的创作和编导中,使得元曲的文学含量剧增,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瑰宝。

目前,徐州琴书曲本内容基本是从神话传说和农村文明的生活琐事等提炼出来,明显跟不上目前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音乐界研究者学术的支持已经凸显其重要性,徐州琴书如何迎合观众的文化品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表现传统内容的曲本如何在当下生存,也需要徐州琴书节目创编者的智慧。因此,曲本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文化人群的品位,将是徐州琴书曲本保护和徐州琴书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个艰巨的任务应该落在琴书艺人以及相关徐州琴书研究人员身上,徐州琴书的保护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了事,不是只把政府为保护经费大家分分,而是要扎扎实实引进并依靠音乐工作者,这些音乐工作者的本职工作都相对繁重,而对徐州琴书真正热爱和原意作出牺牲的人员尚不多,这就要求政府、学校、文艺团体等对真正热爱徐州琴书的音乐人员,在工作量、工作时间上的安排、经济上的补贴等方面给予极大的关爱,才能使这只支保护徐州琴书的队伍迅速成长和壮大起来。

三、徐州琴书曲本保护的理念和措施

我们在对徐州琴书的保护中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方法,一种是徐州琴书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必须追求一种原生态的保护思路,这是建立在再度认识遗产的内涵以及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的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相对机械的、保守的保护方法,把已经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徐州琴书曲本尽可能地收集整理,编绘成册,乃至把音乐部分用现代的记谱方法完整地再现,或者演绎成现实的音响和音像,然后封存在博物馆和保管室里,这种文化“冰柜式”的保存,无疑是一种原生态式的保存,确实必要,但不是保护曲本的充要条件。笔者认为真正的曲本保护要在原生态保护方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即“推陈出新”,首要问题是继承,而后才是发展,我们简称“继陈创新”。所以,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继承,这种继承当然不是全盘不变的继承,而是用现代观念批判地继承,批判的部分和程度的把握是继承者水平的体现,也是,正确继承的保证。

创新则是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所谓形式,是指传统体裁和语言以及音乐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由于在人们的观念中保持了千百年,已经形成徐州琴书自己独特的说唱结合的有机整体,所以,我们最好把这种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而不是完全地破坏这种形式,建立一种新形式,即使这种新形式有利于受众接受,大概也不能再称为徐州琴书了。关于内容的创新,既是现代徐州琴书发展的需要,也是徐州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徐州琴书曲本的研究表明,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最有代表性的曲本,这就表明,新的时代必须有新的曲本出现,才能使徐州的发不至于形成断层和裂痕。况且,徐州琴书就是一种展现时代风貌和精神的一种草根文化,如果不随着受众的审美品位的变化而变化,演绎的不是受众身边的故事,陈述的不是受众感兴趣的生活内容,失去受众也将成为一种必然,这正是我们保护徐州琴书曲本的及其重要的问题,简言之,徐州琴书是徐州人民的曲艺艺术,必须首先满足徐州人民的精神文化要求,然后才能谈及满足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要求,这就要求徐州琴书曲本的继承创新首先要使徐州能够接受和乐意接受,因此,在徐州人民的现代生活中提取徐州琴书的创新素材,才是徐州琴书曲本保护的有效措施,对于徐州琴书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和不可重复性以及时间的一维性等,更应该要求我们把握徐州琴书自身的内在规律,创造出更多更加受徐州人民喜爱的曲本,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徐州琴书曲本的保护。

既然“推陈出新”是徐州琴书曲本保护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对于“陈”首先要有继承和推演的具体方法和功夫,笔者以为:首先对节目类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于已出版的节目,采用文献梳理法:对于音像形态、口头流传形态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法,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文字与乐谱的记录:然后就曲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求徐州琴书曲本的发展方向:并就徐州琴书小剧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汇总资料,从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角度分析、探讨徐州琴书节目的文化现象。但是,这些工作也是异常艰巨的。因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5年,徐州琴书曲本约有550部之多,加之每年平均新增二到三部民间作品,至2010年底时,徐州琴书曲本总数约在600部上下。其中传统曲本约有130部,新编历史题材曲本约有20部,现代曲本约有450部,整体看来,传统曲本比重较稍小,现代曲本比重较大,但就目前演出曲本选用情况来看,反而是传统曲本出演率高,现代曲本出演率低,因为现代曲本大都在各级各类曲艺汇演中出现,而民间演出中几近百分之百沿用传统曲本,徐州琴书虽然曲本众多,但是多数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指文字记录、曲谱记录),徐州琴书曲本保护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尽快启动从业人员和专业音乐工作者,把徐州曲本中口头传承的大量曲目,用文本和音像的形式予以展现,这样才有利我们的研究群体人员着手案头工作,并从这种曲本的发展中寻找其徐州琴书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时共进的关联方式。

四、徐州琴书曲本保护的社会义为

社会义为是指社会公民和受众群体对艺术的热爱与艺术发展的责任感的行为,这种爱艺术的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义为。所谓“无君子不养艺人”。只有全体公民都变成君子,并对艺术有所义为,才能使徐州琴书的曲本,从冰冷和僵硬的物质实体演化为有血有肉的有灵魂的精神产品。因此,徐州琴书曲本的保护的最高境界,展现为徐州琴书自身拥有更多的受众,这种受众群体以徐州人民为主,然后,辐射江苏全省乃至全国和世界,从徐州琴书的实质上说,它的生命在于观、演的关系之中,没有观众的支持,社会的义为,徐州琴书将无法生存,徐州琴书的曲本也将被束之高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出社会的义为呢?有人认为有三种方式维系自己的观众:“一是靠观众多年养成的观赏习惯,就像戏迷:二是靠制造社会气氛,就如歌星造势:三是同观众文化心理契合。”此言甚是,可惜,徐州琴书的现实状态仍然是在靠习惯来维系观众的数量,而没有从对一种对文化的生态保护的建设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更有一种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观念在对待徐州琴书,正如张庚先生所说:“艺术的事情很复杂,自有其规律,多数情况是劣胜优汰,优秀的东西并非能够存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昆曲。昆曲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最高的,但它却衰落了。所以,文化行政部门如果对传统艺术不扶持,自生是不可能的,结果只有自灭。”可见,徐州琴书也同昆曲一样,并非遵循着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的规律,而是这种规律的反例。因此,我们并非要求所有都去热爱徐州琴书,而是要设法培养社会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敬意和自豪感。形成博大的民众文化心态,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自觉,继而对徐州琴书产生更多的义为。

徐州地区的行政部门已经开始了这种民众自觉的培养,并在徐州艺术类高校开设了地方曲艺(徐州琴书等)这种地方性校本课程,在徐州市区为徐州琴书提供比较稳定的演出场地,资助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徐州琴书保护的全方位的研究和艺术实践,有些高校研究者更是依据自己的学术优势和对自己家乡艺术的执着,多年来,奔走在徐州的各个乡镇,结交现存的徐州琴书艺人,录制徐州琴书的演出实况,在学术上积极寻求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专家学者的支持,在自筹经费的状态下,保持着对徐州琴书的赤子之心,并作出了众多可喜可贺的成就。笔者急切盼望有更多这样优秀的艺术人才加入徐州琴书的研究队伍,也盼望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采取更大的力度对徐州琴书给予扶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望以此自勉与共勉,以谋求徐州琴书良好的生态环境。

目前。徐州琴书的保护已经走出了一般地方性保护的狭隘域线,随着徐州琴书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批项目,其研究意义已经超越了对一个古老曲艺种类的研究。上升为整个民族音乐文化乃至人类音乐文化的更为广阔的域线之中,徐州琴书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引起学界关注:特别是在江苏省打造文化强省的进程中,保护地方优秀文化成为各地文化工作首选,徐州琴书作为苏北有代表性的曲种,更加引起政府到个人的关注,学界目前对于徐州琴书的研究,主要关注点在琴书音乐本体、琴书历史发展、琴书濒危的现状描述,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应逐渐把视野拓宽到徐州琴书在当代的保护与发展,这才能真正对保护徐州琴书起到裨益,徐州琴书如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首先从曲本改造入手,探求适应现代生活与思想的节目创作方法,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展开,以继续为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很明了,保护徐州琴书必须首先从徐州琴书的曲本改造入手,这种“改造”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创造和继承,更是高层次的保护策略。那么,这种有着文化历史意蕴的保护工作应该有谁来承担责任和义务?应该如何对琴书的曲本给予合理的保护?笔者以为应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曲艺从业人员以及所有音乐艺术类的人员为主体,全社会的潜在义为而形成的三位一体,这是才是徐州琴书曲本传承与保护的宏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