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立多维模式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长效保障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立多维模式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长效保障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品质量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本文将从建立多维模式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长效保障机上来探索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是实现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新的探索。

关键词:风险监控 多维模式

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解析

1.风险的概念

ISO Guide73“风险管理术语”标准在2009年对风险的定义是: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其的进一步解析是,风险可能偏离预期;风险的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方面,并应用于不同的层次;风险常具有潜在事件和后果,或者二者结合的特征;风险经常用一个事件的后果和对应的发生可能性这二者的结合来表达;风险的不确定性是缺乏或者部分缺乏对一个事件及后果或者发生可能性的相关信息,了解或认识的状态。ISO 31000:2009“风险管理标准”中有关“风险”的术语定义完全等同采用上述对“风险”的定义。GB/T 22760-2008“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中对“风险”的定义是:对伤害的一种综合衡量,包括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程度。风险由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心理风险三要素构成。这其中,实质风险因素是增加某一指标风险发生机会或损失严重程度的直接条件。例如:儿童玩具产品增塑剂超标、汽车内饰件耐候性能不达标、啤酒瓶产品耐内压力和抗冲击项目不合格等问题,都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如加强原材料的把关,对存在缺陷设计的产品重新设计,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但也有些风险,受当前科学水平的局限,较难进行管理,比如某些化学物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迁移难以避免,但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迁移量控制在可允许的风险范围之内的。

2.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日渐繁荣,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也在延伸,它包括了产品的本质安全,以及产品的使用安全。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如“美泰玩具可拆卸小部件导致儿童窒息”、“饰品镉超标”、“婴儿奶瓶含有双酚A”、“玩具中含有领苯二甲酸酯”、“水龙头铅超标”以及“手机充电器爆炸”等严重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的人身伤害和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事件屡禁不止。近些年我国产品由于质量问题被国外机构大量召回。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2010年间,我国每年基本上都是全世界受通报最多国家,导致每年造成的直接及潜在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由此看来,应对严峻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及技术机构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和有效控制,将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各个阶段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控体系,将产品风险控制在可允许范围之内,并对产品的剩余风险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保证产品的本质安全及消费者的使用安全。

3.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尚存的弊端

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较之于欧盟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涉及的领域较窄,系统性较差,前期主要集中在食品及农产品领域,现已逐步扩大到工业产品领域。从管理层面看,尚未建立起符合国情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对各环节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中的职能和责任定位不清,无法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从技术层面看,还未建立起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系统,缺少对由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问诊伤害报告、产品中危害元素导致的病理毒理学分析报告、产品质量导致的召回信息的数据查询系统。缺少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以下简称产品风险信息)的获取手段和分析方法、对产品风险信息的合理甄别、归类和规范性表述。缺乏产品质量安全性的实验室评价方法,缺少风险预警和处置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工作流程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产品风险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产品安全性评价、产品风险预警及处置等环节。各环节紧紧相扣,均需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它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配合,也需要广泛扎根于全国各地、贯穿于各级日常质监事业始终,将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事后监督转变到事前预防。

1.信息收集与研判

产品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是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工作开展的基础。信息采集主要关注:1.各级质监部门组织开展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定期监督抽查中发现的检测数据异常信息;2.各检验中心日常检验、委托检验、技术审查等工作中发现的异常数据信息;3.各级政府、国家质检总局、省局、市局通报的产品安全风险信息;4.生产许可审查、年审和证后监管等对企业日常监管工作中获取的相关信息;5.各级质监部门开展的有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主动监测信息;6.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等反映的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信息;7.各级质监部门执法打假工作中获取的产品安全风险信息;8.消费者投诉、举报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9.经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公布的且已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较大影响的质量安全信息;10.有关部门移送等获知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11.国内外最新期刊杂志上获取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收集到的产品风险信息经风险信息管理员排重、聚类、分类的基础筛选后,及时交由专家库成员,按照专家专业类别与信息中产品种类相匹配原则,分类研判处理产品风险信息,得出重要的产品风险信息。如遇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直接交由应急处置组作出快速应急处置。

2.专家会商制定监测方案

对重要的产品风险信息,需组织专家库成员进行产品风险源分析查找,制定产品风险监测方案。从获取的产品风险信息中初步提取倾向性的产品风险源,应用人体力学、心理学、材料学、人因分析等实验手段和分析方法对倾向性的风险源进行判定,确定其是否为导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最终风险源。确定产品风险源(可以是多个)后,科学编写本次产品的风险监测计划,实施实验室检测。目前在这一环节的实际工作中,操作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还是参照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生产技术规范等对产品风险源进行符合性的检测,过多的关注产品的本质安全,缺乏对产品在可合理预见的误用下的使用的研究。缺乏对我国标准中尚未规定,但国外标准中已有的产品风险指标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