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东垣学术理论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东垣学术理论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1-0012-02

李东垣一生的著作主要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其中《脾胃论》是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他在继承《内经》有关脾胃论述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对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及其治疗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其重点内容是论述脾胃对元气的滋养作用及其在气机升降运动中的枢纽作用,并进而探讨脾胃病的发病和治疗用药的特色,他的学术思想及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东垣先生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脾胃的作用上。他认为脾胃能“运化水谷”“升阳益气”“生血统血”等。其外感六淫之邪、饮食不节(洁)、内伤七情都可以致脾胃为病。病则生食积、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其中心思想是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

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

强调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源于脾胃。他在《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历观诸篇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充养,而后才能滋养元气。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可见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湿困中焦。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人体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脾胃升清降浊以滋润之,即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之意。《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又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诸般病因均可首先引起脾胃功能的失调,或直接耗伤元气,进而导致发病,而元气之充足又有赖脾胃之气无所伤。

2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2.1强调脾胃之气的升降,人体气机升降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也”,李东垣高度概括了气机升降运动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他在《脾胃论》中说:“饮食入胃,而精气行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李氏尤为重视升降理论及其运用,也指出了脾胃在升降运动中的枢纽作用。要维系升降之序,则要依赖于脾胃正常生理功能。[2]东垣论五脏发病反复强调的是气机升降浮沉的失常,而治疗方法是调节脾胃升降之机。脾宜升,胃宜降,古代医家根据脾胃的升降理论特点,创造了补中益气汤等有名的方剂,此理和方剂被历代医学家所遵循,至今仍不失其临床指导意义。

2.2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假使脾胃受到损伤,便将出现两种不同病变,即“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并引起一系列的脏腑、经络、五官、九窍等病理变化。李氏在《脾胃论》中述及喜怒无常,寒温不适,饮食不洁(节),劳役所伤为内伤脾胃之源。

2.3脾病及胃,胃病及脾;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云:“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指出形体因疲劳过度,消耗过度,脾输精气于肌肉组织不足以补偿其消耗量,以致困倦无力,喜好睡眠,手足散软无力。脾阳亏虚,不能助胃以行津液,而胃不能独输津液,必赖脾机以运,是脾病累及胃亦病。又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指出饮食没有节制,胃消化不良,谷气下流,下焦阴火得以离位上行,火伤胃则身热面赤火烤。胃受病,饮食减退,脾就难以承受胃中水谷而行其输布散气的作用。因此,造成营养来源缺乏,脾气陷,阴火升,是胃病及脾亦从而病焉。

3相火为元气之贼

强调脾胃气虚,元气损伤致气火失调。李杲认为元气与阴火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元气充沛,则镇守之力强,而相火不妄动。则阴火敛藏于下焦,发挥他正常生理功能。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则阴火作乱。所以《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写道:“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相火是作为元气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换句话说,元气充足则相火不会表现出来,元气有一毫之不足,相火即有一毫之妄动,元气充足为生理状态,元气不足为病理状态,所以脾胃之气一旦虚弱,而相火之变动自在其中。即少火生气;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即壮火散气,而发生各种气火失调的病变。如他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元气损伤,是导致阴火炽盛的最常见原因[3]正如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4独特的制方遣药理论

李氏擅长治疗内伤杂病,随证立法用药,君臣佐使,井然有序,且强调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他在《用药法象》中主张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在《五脏苦欲补泻药味》中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之”。《内外伤辨惑论》说:“凡用药若不本四时,以顺为逆。四时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降沉,是为四时之宜也。但宜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及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泻秋收冬之降沉者也,在人之身肝心也,但言泻之以酸苦寒凉之剂并淡味渗泻之药,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在人身乃肺、肾也”。他以五味配五脏,五行之生克制化关系,以调补阴阳,乃为用药之一大特点。李杲处方用药,每每品类多而用量轻,如补中益气汤,共八味药,总重量仅二钱四分至二钱八分。东垣重视脾胃升发以滋养元气,治疗内伤脾胃病和其他杂病时,常常配伍风药以助生长、升发之用[3]。

综上所述几个方面,均为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伤寒经解》评论道:“观东垣遵《内经》及仲景之文而论脾胃,虽历代都有人论脾胃,而方法总无逃乎东垣之范围,其惠也不一大哉。”东垣治学,独创新义,成一家言,丰富发展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他所创立的脾胃学说和许多甘温方剂,为中医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我们在学习其学术思想的精华时,不只是要继承,更是要不断完善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类承法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J].光明中医,2008,23(10):1433~1434

[2]吴兵,陈利国金元四大家之“升降观”[J].四川中医,2009,27(5):5

[3]宋志萍脾胃论浅析[J].山西中医学报,2010,11(6):10

(收稿日期: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