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代辽东的边备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代辽东的边备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辽东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明朝建国后就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开始了一系列的边备建设。修筑边墙、城堡;对辽东进行移民;以屯田为中心的农业开发等手段,营建了看似牢固的防御体系,这些手段对于明朝政府本身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的意义,同时很大意义上成为了推进民族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开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明代;辽东;边备建设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233-02

“天下安危系九边,九边之首在辽东。”辽东镇所辖疆域极广,东至鸭绿江与朝鲜接壤,北过开原、铁岭,南至旅顺口与登州、莱州隔海相望,西至山海关与京师相接。因其疆域广阔且战略地位重要,自古是兵家百战之地。明朝自建国始便对辽东进行了巨大投入,来营建防御体系,进行边备建设,以巩固在辽东的统治。

一、辽东边墙、城堡的修筑

1.修筑辽东边墙

永乐年间,兀良哈蒙古与海西、建州女真尚在南迁的过程中。当时,兀良哈蒙古主要居于辽东北面,对辽东地区侵扰频繁,是明朝在东北统治的最大威胁。因此,开始修建中段边墙,从北镇至黑山的白土门,再转东南,经台安、盘山至海城,再沿辽河北上,经辽阳、沈阳至开原。这段边墙长约700余里,主要是为了防御兀良哈蒙古的入侵。景泰年间,兀良哈蒙古南迁进入辽东西部,时刻从西面威胁着辽东的安全。正统七年(1442),明政府决定在辽东西部再修筑一道边墙。此段边墙南起山海关外的铁场堡,向东北经兴城、锦西到义县的清河门,再东行至北镇。这段边墙长约550里,也是为了防御兀良哈蒙古侵入辽东。最后修筑的是东段边墙。成化年间,海西女真南迁至吉林西南部,建州女真也南迁至吉林东北部和辽宁东南部。其实力日强,不断侵扰辽东地区,从东面和北面威胁着辽东的安全。

辽东边墙是一种针对蒙古势力的军事性防御工事,而非明朝在东北的边界。边墙起建之时,奴尔干都司尚存,都司撤销后,其地依然属明朝管辖。因此边墙的出现,并不表明明朝已丧失对东北的,女真各部对明朝臣民的身份一直保存着。边墙虽有防范东北各族南侵的意味,但没有构成阻碍双方经济交往的根本障碍。

2.沈阳城与宽甸六堡

明灭元后在沈阳设沈阳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由辽东都指挥使司指挥闵忠负责督建沈阳城。边墙在沈阳以北呈“凸”字形向北突出,沈阳和抚顺正好位于突出部位的后部,地位非常重要[1]。沈阳和抚顺都位于浑河之畔,而沈阳的位置较抚顺更为重要。沈阳卫作为辽东边墙上的重镇和辽阳城的卫城,越来越显示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沈阳的北面和东北面,在明朝时居住着从事游牧渔猎的蒙古族和女真族,盛产马匹、毛皮、其他畜产品及东北三宝。汉族生产的纺织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农产品,也是各少数民族所需要的。

明朝在辽东边墙沿线修筑了93个城堡。万历三年(1575),辽东总兵李成梁奏称,辽东边墙内的孤山、新安、宁东、大佃子、险山、江沿台6个城堡,土地贫瘠,守军无可耕之地,防守作用不大。他建议将6堡移建于边墙外土地肥美之处,分别建立赫甸、永甸、苏甸、大甸、宽甸、长甸修筑城堡,可以新拓土地七八百里。同年动工,至万历八年(1580)先后建成,被称为“宽甸六堡”[2]。“堡成之日,先尽移住军士,每军给地五十亩,听其开垦耕种,永不其科。将官、堡官养廉菜地,量行拨给,不许夺占。有剩余地方,准军丁及附近居人给帖领种,三年之外,照屯田纳粮事例起科,以备军事之用。”[3]促进了边墙之外土地的大面积开发。宽甸六堡筑成之后,批准建州女真王兀堂等人的请求,在永甸、宽甸二地开市,“自是开原而南,抚顺、清河、阳、宽奠并有市,诸夷亦利互益,无敢跳梁”[4]。宽甸六堡的修筑和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明朝沿边墙上或边墙外修筑了1 146个墩台。墩台“遇虏入犯,夜则举火放炮,日则烧烟扯旗,传相递警。如此则烽堠既明,人知趋避,亦是坚壁清野之一助也。”[5]

二、辽东的移民 ――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浪潮

明初辽河流域的汉族人口,主要是随辽东卫所的逐步设立而迁入的。洪武四年(1371 )设置定辽都卫的同时,广设卫所,命令军士塞冲据险、且守且耕。在此进程中,大量汉族军人进入辽东地区。如前所论,明初辽东都司所辖共有20余卫。按照明代制度,军人戍边必须携家属同往。若以每个军人携带两 名家属计算,洪武二十八年(1395)有军人及家属38.6万人[6]。 当时,除东宁、三万等卫主要由女真、朝鲜等民族构成外,大部分为汉族人口。除军户移民外,因罪徙边和自发移民在当时也不少。明朝为弥补兵员不足大量谪戍流人充军,辽东几乎成为全国谪戍犯人最集中的地区。由于辽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许多汉族人为躲避天灾人祸或谋求生路,以不同方式不断流入辽东地区。

明朝是历史上辽东汉族人口第三次急剧增加的时期,汉族最终成为辽河流域的多数民族。然而明代辽东汉族人口的增加,并非由于原辽河流域汉人的繁衍产生,主要是中原汉人不断迁居此地。据记载,“辽东都司定辽中等二十五卫、安乐自在二州、招集永宁监,户九万六千四百四十一,口三十八万一千四百九十六”[7],为数相当可观。《辽阳副总兵题名记》载,“辽阳实一方都会,我太祖混一区宇,建立都司,隶城六卫,东宁即土人为卫,五卫与所辖诸卫则迁天下人填实之,以洗辽金之陋。”[8] 在辽金元时期,辽河流域还有渤海、契丹、女真、高丽等族;而明代辽河流域,已不见这些部族的名称,事实上已融入汉族之中。明代辽东也有女真人,系新近从今吉林、黑龙江迁徙来。总之,明初迁徙大批江淮齐鲁民户于辽东实边,使本来地旷人稀、生产不发达的辽河流域,逐渐出现人口繁盛、经济发展的局面。

就本质而论,明朝军事上的需要是引发汉族民户得以不断迁居辽东的主要因素。从客观作用来讲,明代人数众多的汉族进入辽东,对辽河流域经济开发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与影响。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促进了辽东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汉族人口入居辽东时,女真、蒙古等民族也纷纷南迁甚至东进,辽河流域的商业经济在此刺激之下,开始日益活跃。在辽东地区汉族的带动和影响下,女真、蒙古地区开始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汉族进入辽河流域后,由于民族间接近,联系不断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三、辽东以屯田为中心的农业开发

元代辽东地区的经济以狩猎为主,屯田规模有限。洪武元年(1368),明军进入兀良哈地区,在设置大宁卫的同时进行屯田。洪武四年(1371),明军进入辽南,当时准备北进消灭元纳哈出势力,遇到军饷不足的严重困难。为此,明朝决定抽调部分士兵,在金、复、海、盖四州开垦土地,身兼作战、务农两项任务。但由于兵员数量巨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明初辽东军粮来自江南、山东等地,因此多依赖海运。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为彻底解决辽东问题,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更郡县为军卫,二是始制屯田法。屯守比例则因时因地而异。当时抽调军士约1.8万人,每个军士受田50亩,每年纳正粮12石,收储屯仓为本军支用;纳余粮12石,用作本卫军官奉粮,后减为6石。明代辽东都司、 奴儿干都司军队的给养,均依靠辽东地区供应。洪武二十年(1387),“诏凡吏民谪发辽东戍守者,各以时力田讲武。”[9] 当时辽东户口凡27万,仅军队便有12万[10],足见军队所占人口比例相当惊人。由于兵源不足、粮饷匮乏,明朝大量谪戍流人充军。因罪发配充军,是辽东屯田人口的重要来源。一方面可防止逃亡、便于控制,另一方面又可解决兵源、粮食的问题。

经过屯军的劳动,洪武二十一年(1388)辽东屯田达12 386顷,为明初辽东屯田的4倍多。随着东北局势的稳定,投入屯田的军士数量日益增多,屯田数量在不断扩大。辽东屯田以洪武末年和永乐初年最多,嘉靖时的数字比先前少得多 [11]。据《全辽志》记载,辽东屯田“率田归屯种,收其籽粒,而各军余丁又每岁出缗以给公上之用。即间有科田起税,如河济之例,然总全镇会之,屯种之田十而八九矣。”[12] 可见,明初辽东的土地经营形态主要是军屯。辽东的军屯,直接影响着辽东经济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卫所官将、豪强大量侵占屯田,常常拒不纳粮,屯田法日益遭到破坏。

除军屯外,还有商屯和民屯。所谓商屯,即明政府利用食盐专卖权,吸引商人运粮到辽东边地以换取盐引支盐,名为“开中”。商人为了节省运费多获盐引,自行招募无地农民到卫所边地垦荒,将收获就地入仓换取盐引。商屯主要在广宁卫、宁远卫等地实施。

辽东边墙、城堡的修筑,汉族移民的涌入,以及屯田经济的发展,对于明朝政府本身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的意义,同时很大意义上成为了推进民族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开发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薛作标.辽东边墙今昔――附“明代辽东边墙示意图”[J].社会科学辑刊,1983,(5).

[2]邸富生.明代移建宽奠六堡考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2).

[3][明]《明神宗实录》卷34,万历三年正月庚申.

[4][明]茅瑞征.《东夷考略・建州考》.

[5]辽宁省档案馆.明代辽东档案汇编[M].沈阳:辽海书社,1985:187.

[6]毛英萍,于立群.明代辽河流域汉民族的迁徙及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3).

[7][明]李辅,等.《全辽志》卷2《赋役》.

[8][明]李辅,等.《全辽志》卷5《艺文》.

[9]《明太祖实录》卷182,洪武二十年六月甲申.

[10][明]毕恭,等.《辽东志》卷3《兵食》.

[11]李治亭.东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351-352.

[12][明]李辅,等.《全辽志》卷4《屯田》.

[13][明]官修.明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4][清]官修.满洲实录[M].台北:国风出版社,1969.

[15]金毓黻.辽海丛书[M].沈阳:辽沈书社,1985.

[16]杨.明代辽东都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7]李晋华.明代辽东卫所归附及卫所都司建制沿革:第2卷[J].禹贡,1934,(2).[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