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艺术素质教育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德育教育,而什么是学生喜爱的德育教育,成为我们在实践中研究的课题。本文讨论了以艺术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对学生实施道德影响和改善其道德观念的具体途径,讨论了艺术素质教育成为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校学生 艺术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尚处在发展阶段,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凸显出问题和不足。如学生普遍对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热情不高,表现出勉强应付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低,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很难表现乐观积极的态度。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以艺术教育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将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感化改变为使学生在接近艺术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精神素养的提高,变被动为自觉,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的教育手段。
二、 艺术教育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育人就要使之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塑造人的过程中相对传统方式的优势,体现在德育知识传输方式上。即可以发挥艺术对人类情感的调动功能,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主体--学生,在被打动中明辨是非善恶,达到以善为美、以德为美的教育目的。
德国哲学家家康德认为,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心理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在相当的环境中以非常类似的方式发生作用。"正是有了相同的心理构造,人的心灵都是以同一方式运转的......自律的理性理念(rational ideal)就是深层的、潜在的道德,道德判断必须被视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但道德感并不是个人的反应,而是普遍的人的反应,人们在美的知觉中体验到的愉悦,来自于它唤起了人类自身道德自由的意识,所以人在艺术品的美中得到的愉悦本身就是道德的愉悦,因此它存在于我们把自身做为一个道德主体的意识之中。而其后的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对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发表了自己关于艺术与道德的观点,他认为人学习了艺术和审美,本身就可以转变他与环境的关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席勒较之其前辈康德而言,更重视对人的道德实践教育--审美能力教育、艺术经验培养是在做为现代社会疾病的缓和剂的意义上被理解的。
总的来说,艺术美对人的道德品行的教化作用,可以完全通过艺术作品的呈现、艺术鉴赏的实施、艺术美感的体验来实现,同时通过学生对自身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想象实现主动、自觉地道德认知,达到受教育的目的。那么怎样组织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活动,如何给学生奉献体现"道德之美"的优秀艺术实践活动,成为我们研究的目标。
三、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将人文素质教育分解为艺术审美实践、主体意识训练和美育心理基础培养三个方面。以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兴趣爱好社团为抓手,发挥学生干部作用,以社团展示为三大模块实施培养的主要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分别介绍。
1、在艺术审美实践教育方面,首先要转变审美实践教育的理念,将以往强调对学生的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自由想象,随心创意。如实践中利用学生课余对文艺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将几项规模大、效果好的素质教育项目的立项固化为传统项目,使学生在参与到活动中时,做到对每学年的活动项目心中有数.利用所谓经典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愿望,学生参与社团积极性提高的同时表现出对活动宣传、场地协调、选手海选、经费管理以及总结报导等方面各自不同的才能。
2、主体意识训练方面,主要是以各类征文、演讲比赛的开展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发现自身价值为目标,使学生在内心建立与客观世界的正确关系,培养学生敢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意识。在活动的组织、宣传、评比方面必须强调明确的目的性,如培养学生爱护校园植物的"校花校草摄影比赛"、针对"九零后"学生的"感恩父母--给父母写一封长信"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我身边的诚信故事"主题演讲比赛等,都是通过明确的实施过程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在时下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的前提下,特别为女生开展女性主体意识培养的活动,如每年三月开展的"缤纷女生节系列活动"和每年六月与校就业办合作开展的"就业路上,我们同行系列活动",培养女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清醒地知道自身特点,以独立自强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女生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人生追求。
3、美育心理基础是构建人的审美心理以促成其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形成美育心理的素养性教育。审美活动是通过人的一系列知觉,将审美客体反映到主观意识之中,与审美主体自身进行结合交融而产生一系列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所以学生美育心理基础的建设应看做是一种审美观念的创造过程。在实践中,各类学生社团应该做为此项工作的载体。如开展学生文娱活动的学生艺术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与专业能力拓展相关的各类社团等,都是这一审美心理基础建设的重要阵地。
因学生的审美心理受着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与影响,在开展社团活动中,应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交流以建立正确取向。同时要重视学生间审美心理水平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生差异、城市与农村学生差异、沿海与中西部差异等。但总之必须选择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康内容的审美对象来施教,同时要形成相应的审美情景,在审美关系中来施教。
总之,高校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其中各个环节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艺术素质教育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发挥艺术作品中隐含的道德伦理性,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既以"愉悦为先,道德相随"的方式对学生实施道德影响和改善其道德观念。做为高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艺术素质教育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舍勒肯斯.王柯平、高艳萍、魏怡 译.美学与道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