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及临床疗效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纤溶酶激酶衍生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B型脑钠肽(bnp)及临床疗效影响。 方法 选择初发STEMI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8例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对照组64例给予尿激酶静滴治疗,两组其余常规治疗相同。观察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测定血浆BNP浓度。 结果 溶栓后2 h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B型脑钠肽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J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b)-0095-0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是临床首选治疗措施,静脉溶栓简便、有效,在发病3 h内行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的开通率增高,其临床疗效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效果相当,对于不同意急诊PCI的患者或不具备行急诊PCI条件的医院,静脉溶栓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及时灌注,能明显改善预后[1]。本文旨在探讨新型溶栓药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通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临床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0年1月~2012年3月急诊收治的初发STEMI患者122例,入组标准[2]:①缺血性胸痛≥30 min;②心电图至少2个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 mV或相邻胸导联ST段抬高≥0.2 mV或新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③起病均在12 h以内;④年龄≤75岁;⑤无静脉溶栓禁忌证,患者家属签字同意。排除标准:①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并行外科手术;心肺复苏术后,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②高血压患者血压≥180/110 mm Hg,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③有出血性脑血管病史,或半年内有缺血性脑血管病;④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⑤年龄>75岁。全部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32~73岁,平均(58.4±10.5)岁;梗死部位:前壁和前间壁21例,广泛前壁12例,下壁10例,高侧壁3例,下壁并右室9例,下壁并正后壁3例。对照组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35~72岁,平均(57.3±11.9)岁;梗死部位:前壁和前间壁20例,广泛前壁16例,下壁12例,高侧壁4例,下壁并右室8例,下壁并正后壁4例;两组患者在胸痛持续时间、梗死部位、年龄、性别、合并相关疾病及危险因素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于入院后立即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嚼服,连续口服7 d,1次/d,后改为100 mg,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嚼服,以后改为75 mg,1次/d,连续1个月。研究组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通立,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8 mg,溶于生理盐水10 ml,缓慢静脉注射,不少于3 min,30 min后可根据情况再次静脉注射该药18 mg,注射时应该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后给药。对照组给予尿激酶(丽珠医药集团丽宝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 500 000 U溶于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滴入。两组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2次/d,连续5~7 d。两组患者常规给予吸氧,心电、血压监护,根据病情应用他汀、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

1.3 观察项目

①2 h后胸痛缓解程度;②2 h后18导联心电图ST段回落幅值,通过心电监护,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③观察有无出血发生;④检测心肌坏死标记物;⑤入院即刻及溶栓后24 h、入院后7 d采静脉全血,采用Biosite Diagnostics公司BNP试剂盒测定血浆BNP浓度。

1.4 疗效评价

①胸痛在溶栓后2 h内基本消失;②抬高的ST段在溶栓后2 h内回落50%以上;③血清心肌酶峰值提前在发病14 h以内;④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具备上述条件2项或以上者判断为再通,仅仅具备①+②两项不能判断再通,根据上述标准进一步综合评价血管再通情况。

随访记录1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再梗死及心源性死亡;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溶栓后血管再通及BNP浓度变化情况

研究组溶栓后2 h血管再通率为84.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P

2.2 不良反应

研究组出现牙龈出血5例(8.62%);对照组出现牙龈出血7例(10.91%),鼻出血1例(1.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变态反应发生,无严重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现象;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组共35例,发生率为60.34%,对照组共40例,发生率为60.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随访

1个月内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均无明显改变。研究组出现心力衰竭4例(5.17%);对照组出现心力衰竭11例(15.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均为溶栓失败者,死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急性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3 讨论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因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坏死。尽管目前急诊PCI已被公认为AMI首选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治疗手段,但对于基层医院因条件限制无法行PCI或因经济原因而放弃PCI或者不同意PCI的患者,早期实施溶栓疗法,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可有效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抑制心室重塑,提高心功能,从而减低近远期病死率,改善预后。溶栓治疗越早越好,静脉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已成为AMI再灌注的常规疗法[3]。尿激酶为第一代溶栓药物,可直接促使血栓部位或体循环中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使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水解,为非特异性溶栓剂,再通率较低;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为第三代最新型溶栓药,选择性作用于血栓部位纤维蛋白,选择性地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溶酶溶解血栓,很少激活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不产生全身纤溶状态,无抗原性,安全性高,半衰期长,血浆清除减慢,溶栓再通率高[4]。本文研究组2 h后累计再通率为84.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P

BNP是评价心脏功能的生化标志物,具有利钠、利尿、扩张血管、抑制肾素、醛固酮分泌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在AMI患者中血浆BNP水平的波动可反映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再通的情况,而心肌缺血是刺激BNP释放的重要因素,不同灌注水平的缺血心肌对BNP的释放刺激程度不同,通过检测血浆BNP水平可评价心肌灌注情况。AMI时心肌无法达到组织水平的完全再灌注,便会刺激缺血心肌细胞BNP基因的表达,并促进BNP的释放[5-8],本文研究组血浆BNP水平于心肌坏死后上升幅度相对减少,而且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杨新春,温绍君,李志忠,等.溶栓药物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评价[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522-523.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3] Kunadian V,Gibson CM.Thrombolytics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Cardiovasc Ther,2012,30(2):81-88.

[4] 顾三明,崔岩.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08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4):87-88

[5] Ghanavatian S, Stein RA,Atar D,et al.The course of D-dimer,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Lab,2011,57(9-10):771-776.

[6] 钱琦,马根山,,等.血浆B型钠尿肽检测对ACS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意义[J].江苏医药,2008,34(4):18-20.

[7] Tycińska AM,Sawicki R,Mroczko B,et al.Admission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 predicts long-term survival in low risk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J].Kardiol Pol,2011,69(10):1008-14.

[8] Geyik B,Ozdemir O,Osmonov D,et al.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electrocardiographic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feriormyocardial infarction[J].Cardiol J,2012,19(5):479-486.

(收稿日期:2013-03-14 本文编辑: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