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带语文课“回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带语文课“回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语文课异彩纷呈,但缺乏实效性。归根究底,现如今的语文课缺乏“语文味”。那如何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呢?简单的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扫、清、搬,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把语文课堂上出真正的“语文味”。

【关键词】缺乏实效性;扫;清;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这几年,全国各地沸沸扬扬,异军突起。表面看来,大家都在改革中做出不小的贡献,若仔细观察思考,能够发现不少问题。就拿语文课来说,新课改后,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的异彩纷呈,多姿多彩;但在其背后,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缺乏实效性。

由于许多老师没有真正读懂新课标的内涵,凭借自己的理解,硬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灌”的“政治课”,或是“活泼生动”的“劳技课”,甚至还有“优美”的“幻灯片展示课”。课堂表面上热火朝天,而真正的实效性又在何处?因此,我们要思考,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怎样去上呢?或者换言之,如何上好一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何为“语文味”?

对此,我搜罗了一些教育专家的述说,比如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1]又如尹疆捷说:“语文味即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2]

《语文课程标准》提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当然,我们不要讨论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使他们和谐发展,如何使我们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结合新课改的一些理论,对于如何使语文课的“语文味”上的更足一点,我也作了几点思考,简单地用三个字概括:扫、清、搬。

一、“扫”

现在的语文课本,很多讲政治类的内容,比如鲁迅的一些杂文、的诗词等;还有很多讲科技类的,如《花儿为什么那样红》《宇宙里有些什么》等;也有一些讲旅游景点的,如《苏州园林》《巍巍中山陵》等。很多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在这样的课文讲解时,也许都会不自觉地上成“非语文”的课,这就与我们的新课标理念背道而驰了,长此以往,对学生有害而无一利。

因此,我们要扫除课堂“非语文”的内容。那什么才是语文呢?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因为涵盖的内容很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所谓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3]

二、“清”

(一)弄清“朗读”的实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要特别强调读书,在读中悟,悟中读,方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可见,新课标实实在在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语文课堂,各种形式的朗读肯定是缺少不了的,而现在的课堂,很多老师为了朗读而朗读,没有目标意识,出现许多没有实在意义的朗读,这样是不可取的。我们在设置每次朗读环节的时候,需要提出相应的要求,甚至制定相应的目标,让学生在读完之后,或是能够疏通文意,或是能够读懂文章所蕴含的真正情感。

如教学《想北平》中第二段“可是,我真爱北平……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时,可设置两个目标:一是整体读出深沉的语调;二是读出对北平如母亲般的爱。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那种对北平爱的深沉的情思,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更深刻地体会出老舍对北平不一样的感情了。

(二)理清每篇文章的“三个问题”

语文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三个问题,而且要时刻记在心中,那就是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只有时刻铭记在心,才能对教学有个整体的把握,做到胸有成竹。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缺失这三个步骤,最终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能抓住重难点,可想而知,一节课效果甚微。

如教师在备课张洁的《我的四季》时,首先需要弄清楚文中讲的是人生的四季(写的什么);接着是通过描写四季中“我”的行为和态度,来揭示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怎么写的);最后要了解文中是通过自然界的四季来写人生的四个时期,更显得有新意、独特、不同凡响(为什么这么写)。

(三)分清“合作讨论”和“问题串”、“茶话会”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设计各种问题,变成一个个“问题串”,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以至于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茶话会”,表面看上去很活跃,互动多,实际上,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有的老师只会让学生去讨论,流于形式,却缺少了学生潜心会文的环节。

如教学《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教师若设置以下问题:①问: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可以删除?②问:“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③问:“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接下来就是学生合作探究,寻找答案。确实,从表面来看,无论教学进度还是课堂活跃程度都达到目标,但是实质上,学生真正的体味潜泳,并没有落到实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品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教科书是选出比较出色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值得我们学生去细细品味学习的。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要让学生“虚心潜泳,切己体察”,在反复咀嚼、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升华认识。

三、“搬”

语文课程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写,那也就是写作了。这几年语文课程特别注重写作教学,由于平时的作文课比较少,一周也就两节课,很多老师对于写作教学研究得也不是很透彻,导致学生作文也不得要领。只是短短的两节作文课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也许就需要我们把作文课搬到平时的语文课堂了,如在学习一些散文的时候,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学习《春》的春雨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夏秋冬的雨,这样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实践性。或是教学布丰的《松鼠》时,也可以给学生讲讲如何去写小动物,让学生借鉴文中写松鼠的手法,写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我想,这样循序渐进地去做,久而久之,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改革语文课堂,也许路还很漫长,需要大家的共同探讨,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定可以还语文课一个本真的课堂,让语文味回到我们的课堂,还给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把语文课带“回家”。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究竟是什么?[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5).

[2]尹疆捷.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9).

[3]徐志民.浅谈对现代语文素养观的认识[J].新课程(下),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