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质疑“假日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质疑“假日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长假制度,假日期间,旅游、食品、娱乐等行业出现“即期繁荣”,由此产生了“假日经济”一说。然而,长假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假日是否经济,值得怀疑。并且,在市场经济中,消费收入函数比例几乎是一个定值,长假带来的即期繁荣前后很可能是消费的萧条,长假刺激消费从长期来看作用可能有限。其次,假日消费主要针对的是城镇居民家庭,而忽略了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所以,调整休假制度,加速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才是利用假日扩大内需的关键。

关键词:假日经济即期繁荣休假制度农村消费市场

一、我国“假日消费”现状

近年来,假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亮点”,它所带来的“井喷”式消费热潮,对于在短时期内有效扩大内需、启动消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人们对假日经济认识上的偏差,许多部门重视力度不够,我国假日经济目前仍处于极不成熟的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长假期间在多处出现的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浪费、交通拥挤甚至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等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假日供给方面,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一,假日供给中短期行为严重,挫伤了广大消费者的假日消费热情。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不少假日旅游者因抱怨服务质量差而动摇了节假日继续外出旅游的信心和热情。第二,假日供给内容单调,与人们假日需求多样性不相适应。自假日经济形成以来,由于我们片面理解假日经济内涵,认为假日经济就是购物经济或旅游经济,把假日供给的眼光仅仅盯在旅游和购物上,从而使假日供给的内容十分单调,人们可供选择的假日消费品和服务非常有限,无法满足人们假日需求多样化的要求。第三,假日供给层次低,与人们假日需求高层次性不相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假日供给,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与人们假日对享受和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很不适应。

由于“假日经济”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假日经济”的积极作用同时存在,因此,分析“长假”是否“经济”,是否能成为“假日经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假日是否“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一)纵向分析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在市场经济中,消费收入函数比例几乎是一个定值。从宏观上来说,社会总收入和社会总消费是按比例增减的,具体的商业手段可能会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刺激部分居民的消费,但无非是把预期利润从一个商家手中转移到另一个商家手中,把彼时彼地的消费者吸收至此时此地。”同样,“假日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一部分,是社会总收入的函数。如果居民的收入不增加,“假日消费”不会变成有拉动作用的消费数量。

1.从月度消费看(如图),我国居民消费月度增长率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长假所在月份确实出现了消费的火速升温,但以后月份均出现了消费的大幅度降低。特别明显的是在每年的12月份出现的消费高峰后,来年的前四个月均出现了消费量的负增长。这种剧烈的消费波动说明长假更多的只是改变了人们消费时间上的传统偏好,将原来长假时间以外的消费集中到长假期内进行。 2.为了进一步分析长假对全年社会总消费的拉动作用,我们采用直接法计算年距环比发展速度,消除了季节变动对社会消费品需求的影响。然后对各个月份的年距环比增长率计算算术平均,得到剔除了季节性影响后的年平均增长率(表1)。将其与实际的年社会消费增长率(表2)相比较,发现两者基本吻合。所以可以判断,假日消费并没有带来有拉动作用的消费数量。

因此,“黄金周”长假期间的集中花费,尽管使消费市场火爆一时,但是节日期间消费的火速升温必然导致节后的急剧降温。从全社会一个较长的时间(本文采用一年)来看,几个短时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费,并没有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

(二)横向分析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特别是在长假期间,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和旅游城市,必然造成长假期间大城市和旅游景点的消费额激增,但这并不一定必然带来我国全社会居民消费总量的大幅增长。农村是我国最大和最基础的市场,因而要比较准确全面地分析我国假日经济对社会总消费的启动作用,还必须探讨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变化情况。

从表3中我们可以显著地发现,每年的1-11月,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现出平稳的小幅增长态势,并没有在“五一”、“十一”这两大长假所在月份出现消费量的激增。这表明,长假对于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作用甚小。长假并没有真正刺激起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仍然取决于传统的消费习惯。

(三)对比分析

1.国外的放假制度

1982年8月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会议上通过的《阿卡普尔科文件》提出:“各国的责任不能局限于仅仅承认这一权利(休假的权利),而应创造实际的和恰当的条件,让那些享有假日的人更有效的享受”,“应该做出实质性努力错开休假时间”。

许多国家早已经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法国、西班牙30天/年,比利时24天/年,英国20―27天/年,德国、意大利5―6周/年,韩国20天/年,泰国10―20天/年,澳大利亚30天以上/年。中国香港7―14天/年,台湾地区工作l―3年为7天,工作3―5年为10天,工作5―10年为14天,工作10年以后每年增加一天,最多30天。

外国虽然也有节庆日与周休日连续休假的作法,但作为全国统一的连休时间一般为2―3天,但很少有连续7天休假的。韩国元旦连休2天,春节、中秋节连休3天。美国除独立纪念日外,节日与周周日重叠时,周五、周一为连休日。法国圣诞节连休2天。

2.国外假日期间的经济状况

有资料显示,就全年来看,国外发达国家消费波动普遍不大。在假日期间,国内消费总额相对于平时虽会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一般只有几个百分点。并且,国外并没有“假日经济”一说,一般称其为“假日消费”或者“休闲经济”。他们认为,相对于集中式的“黄金周”消费方式来说,全年期的消费方式或者休闲消费更有利于拉动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假日还不成为经济,只能称为假日消费。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假日经济”,重视其不经济的一面,调整休假制度,并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从多方面扩大内需,将“假日消费”真正变成假日经济。

三、政策建议

(一)调整休假制度,缓解长假集中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公休假制度的结构性矛盾,使假日经济的巨大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改革公休假制度。带薪休假、分时休

假等休假制度不仅能打破假日经济“黄金周”式休假制度潜在的计划性(休假时间全国整齐划一、高度集中,使休假缺乏选择),还能缓解“黄金周”式休假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公休假日的调整可考虑以下思路:

1.推行带薪休假制度。

2.顺应规律、兼顾各业:公休假时间安排与我国传统节日和人们的传统出行习惯相结合,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顺应生产工作和教育的内在规律。根据不同行业部门工作特点分行业有序安排带薪休假时间,注意避开旅游高峰期,弥补景区淡季客源;除法定节假日全国统一规定外,允许不同省份根据本省实际分类安排城镇职工带薪休假时间,注意省际差别、衔接与客源互补,并相对固定,使各省旅游城市、景区客源更趋均衡、合理。

3.大不变,小调整:对现行每年114天的公休日和休假时间不作大的增减,只对公休日和休假的频次及节奏做必要的调整。可以将每周2天的公休日拿出1天,集中到每月的传统节日和旅游旺季的月初,形成每周小节奏、每月大节奏、全年基本均衡的格局。

4.参照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带薪休假先进做法,取其所长,既体现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加入WTO后我国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二)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市场,发展特色农村度假,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现在假日消费局限于旅游风景区和各大城市,似乎和农村无缘,也很少有人想去开拓它,其实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也是应该且有能力得到发展的。推出一些有特色的风景风俗、民族活动来吸引人,让人们从农林牧渔等活动中得到乐趣,既能满足现代城市人对回归自然的热切要求,农民也会因此受益,增加经济收入。不仅可以促进工业品的销售和商品的流通,引进农业新技术也有了资金,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假日经济渗透到农村,还会随之引入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为扩大农村市场奠定基础。从长远看,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作用更是长久的。而这方面就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大力宣传才行。

(三)推出更多更新的假日消费方式,丰富假日消费市场,使人们能有更多的选择

第一要更新观念,冲破假日经济就是旅游经济或购物经济的禁锢,在旅游业与商业之外的其他领域做文章。第二要在深入研究人们假日需求与假日消费心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当前的假日市场,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假日消费品和服务,从而拓展假日消费的广度和深度。就目前来说,商业部门应针对假日消费的主体即工薪阶层,研究他们的消费特点,推出更多更好的消费方式。如针对高收入人群,可专门为其设计一些消费项目以满足他们高消费的需求。例如上海、北京在黄金周就成功地举办了车展和房展,成交高档轿车就达200多辆。虽然这部分人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也不能放弃,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假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