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中医思维模式;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99-02

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医儿科,并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

1 阴阳五行与中医儿科

1.1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深入理解阴阳理论,有助于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儿科也不例外。小儿为纯阳之体,为稚阴稚阳,体现了小儿阴阳平衡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讲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小儿阴阳平衡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首先,小儿阴阳都处于相对不足和快速增长的阶段,表现为小儿身体、功能的不成熟和快速生长发育。所谓稚阴稚阳,即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在治疗中也应注意这个特点,避免过度攻伐,防止伤及尚未成熟的阴和阳。

其次,在阴和阳中,阳相对占据主导地位,阳主温煦和推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功能,功能的不断发展体现了阳气的不断充盛,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表了阴的物质的快速积累,其中更离不开阳的温煦、推动和气化作用。在临床中,要求学生学会保护患儿的阳气,阳气代表生命力和抵抗力,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临床用药,都不应损伤阳气;保护阳气,有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减少疾病发生。

1.2 五行五脏,生克制化

儿科疾病的特点表现在以肺系疾病为主,并且各个季节发病情况不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将发病和四时、五行归属联系起来,一方面加强学生运用五行理论指导临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如讲到小儿咳嗽,咳嗽关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现代医学中咳嗽的病因也与呼吸道、消化道、心脏等系统器官有关系;在治疗咳嗽时除治肺外,还可以根据五行生克属性灵活选用相关的治法。另外,小儿肺气不宣,容易引起脾胃郁热,湿热生痰,又影响肺气。湿重脾必困,热重胃必伤。因此,必须肺胃兼顾,并照顾到脾,除清热之外,还需除湿豁痰;如系久咳不愈,更应注意到脾。因久咳不止,肺气必虚。肺主气,肺虚会导致中气不足,影响到脾的运化;而脾虚又致痰湿阻滞,反过来影响肺的肃降。再者,肺虚及肾可形成肺肾两虚,肺虚肝逆致肝火灼肺,逆传心包又能形成心火伤肺。总之,通过对咳嗽病机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五行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在临床中自觉运用五行理论。

2 先后天与儿科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水谷精微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并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先后天理论是儿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儿科很多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时刻注意先天和后天的关系,正确处理先天和后天,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1 重视先天之本,强调疾病预防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小儿肾常虚,故易患解颅、龟背、鸡胸、五迟、五软等疾病,多因肾中真阴不足,体内精、髓、血、脉、津液等有形物质不足,骨气未成等。另外,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司二便。若肾阳不足,下元虚寒,可引起大便溏薄及夜尿;若肾气虚弱,火不生土,可见五更泻;小儿咳喘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肢冷多汗,动则气喘,呈肾不纳气之象。同时,这些疾病重在预防,如孕期营养、调摄等,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在讲解中,要注重肾精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肾精作为先天之本的重要性,从而倡导此类疾病的预防。

2.2 注重后天之本,时刻顾护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人体出生以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先天之本也靠后天充养才能够保持充盛。此外,后天之本还是所有疾病恢复的动力之源,《中医儿科学》中很多疾病均和脾胃有关:脾系疾病,如泄泻,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厌食、积滞、疳证,主要病机为脾胃不和,饮食停滞;肺系疾病,如咳嗽,脾为生痰之源;哮喘缓解期论治从肺、脾、肾着手;肾系疾病,如水肿,脾土为制水之脏。而很多治法中也体现了对后天之本的重视,如培土生金、崇土制水、扶土抑木等。所以在《中医儿科学》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后天之本脾胃的重要性。

3 经络理论与外治推拿

经络是连络人体脏腑、四肢、表里各部的系统,通过调整经络系统,能够达到调整脏腑、治愈疾病的目的。小儿血弱肉脆,皮肤薄嫩,经络对调整脏腑的功能更加敏感,很多疾病能够通过调整经络得到康复。在儿科,经络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外治和推拿。其中外治,如目前常用的穴位敷贴,对于哮喘、咳嗽、泄泻、口疮等疾病疗效卓著;推拿则主要治疗厌食、积滞、泄泻等,也是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儿科疾病的教授中,强调经络理论和外治推拿,对于中医学生尽快走向临床,发挥中医治疗特色,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意义重大。

4 外感时邪与儿科疾病

如前所述,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儿科疾病不外乎外感、内伤、胎产、后天养护、情志及意外几类。临床小儿疾病多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而此类疾病多以外感时邪为主要病因。

4.1 六淫

六淫中,“风为百病之长”、“诸病皆以风为先导”,在儿科疾病中尤为突出。小儿时期发病率最高者当属肺系疾病,而肺系疾病多由风邪兼夹其他诸邪所致或触发,如感冒、咳嗽、哮喘等。所以,在教学中,应强调在治疗诸类疾病时,除了祛除寒、湿等时邪之外,适当予以祛风。

4.2 疫疠之邪

疫疠之邪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及致死率的一类疾病。此种疾病发病较为迅速、传染性强、病情较为凶险。尽管目前我国各种流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以及疫苗注射的普及工作有了一定成效,但仍可见到痄腮、水痘、痢疾等疾病的发生,且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增多趋势,如手足口病。故在教授时行疾病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去考虑,发挥中医学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优势。

5 七情与儿科疾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变化。在强烈或者长期的刺激之下,七情超出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古人有说,小儿无成人之七情六欲之伤,实则不然。小儿“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阴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导致肺、脾、肾三脏的不足,神气虚怯;肝有余,小儿性多执拗,极易恼怒。故小儿极易出现夜寐差、多动、惊风、抽搐等与情志因素有关的症状,此类症状可作为其他疾病的兼夹表现,故应向学生强调重视小儿情志变化的重要性。

6 饮食内伤与儿科疾病

由于家长日常哺喂不当,儿童饮食不知节制,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再加之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完善,超过了儿童运化之能,损伤脾胃,造成积滞,从而致病,出现诸如恶心、呕吐、腹泻、积滞、厌食、疳病等,均属饮食内伤范畴。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损伤,进一步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故对脾胃疾病,应向学生强调不应一味消食导滞,应从小儿饮食习惯的改善入手,予以运脾化湿,佐以针灸挑治治法,综合全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