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就梦想的史家传媒团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就梦想的史家传媒团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6月2日凌晨4点多,古都北京还沉浸在朦胧的雾霭中。正在睡梦中的王静老师,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出什么事了?”王静迷迷糊糊地起身拿起电话。电话里传来了陈高老师兴奋的声音:“我终于想出来了,必须在第一时间告诉你,我们的课程就叫‘史家传媒’!”手握电话的王静,被这突如其来的信息震醒了。真是太贴切了!看似简单的4个字却涵盖了全部。放下电话,王静的睡意顿消,心潮澎湃。喜悦之余,她觉得陈高有点要“疯”了。

王静,外表看上去和她的名字一样,端庄而沉静。2007年7月她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后进入史家小学,在获取多项佳绩和殊荣后,从2011年起,她执著地参与了陈高发起的课改实验研究,自始至终兴致盎然,那劲头儿就像着了魔一样。这不,就为校本课程的名称,她已经苦思冥想好多天了。

殊不知,电话那头的陈高更是彻夜未眠。自从申报了科研课题后,压力陡增的陈老师,连续多日倾情投入,常常夜不能寐。她反复琢磨,该给校本课程起个什么名称?记不清否定了多少个念头。在她又一次费尽心思揣摩一夜后,灵感的火花在黎明时刻绽放了。

“史家传媒”的诞生

被业内誉为国际电影泰斗的史蒂文·卡茨(原名Steven D.Katz),是三维动画的发明者,是集作家、导演、制片人、资深创意人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曾有人问他,你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是怎么产生的?他回答说:“那源于我小时候的经历。我9岁时不愿学数理化,特爱看动画片、爱拍照,父母就给我买了一台照相机和摄像机,从此这两样东西便身不离手了。父亲说,你对照相、摄影感兴趣就去学吧!”于是,卡茨便开始在学校满处拍摄,竟然拍出了处女作电影《我的学校》,他的成功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这个故事引发陈高思考,“我们的高科技,比如动画为什么落后?虽然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缺少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

陈高,北京市、区骨干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30余年,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和年级组长,她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了能让史家小学这所知名学校的孩子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她研究学习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书籍和讲座,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资料,决定对语文课程进行改革。

用陈高的话说,最初的想法是陈凤伟副校长逼出来的,“她是搞数学的,有一个数学团队,教学经验丰富,管理上也很在行。语文该怎么走才能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孩子成长的需求。她向我提出了改革的动议。”陈高有着“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个性,做事风格坚韧而执著。对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她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对策。领导提出的想法,切中了陈高敏感的神经。她丝毫不想怠慢,要快马加鞭地奋力前行。

一次在外开会,恰巧和陈凤伟同宿,说到语文目前尴尬的局面,陈凤伟启发陈高,“能否让语文和其他学科联姻,利用校本课程搞点儿创新?因为语文是应用学科,学生走上社会,需要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今天学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将来才能灵活运用。”陈凤伟的话,句句说到了陈高的心坎上,那天,她们聊到了深夜。

在陈高看来,陈凤伟不仅给了一个任务,同时也给了一个启发。老师总说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没内容可写。生活即教育。孩子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学会了判断和选择,自然就会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信息捕捉和创作的能力。一旦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不会再说瞎话、编故事了,而是要讲述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有较大的自,教师能从课程中给学生打造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内容。

“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是史家小学闪亮的办学理念。学校把“培养和谐儒雅的史家人,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公民”的办学思想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史家传媒”正是符合了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创新意识的培养需求,所以应运而生。

从教30多年的校长王欢,以她特级教师、名校校长的眼光,深知对史家小学的孩子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试图通过活动、课程、金牌的打造,为孩子的未来种下一粒种子。6年下来,给他们积攒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内动力。史家传媒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关注孩子的视野、沟通方式以及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孩子从学会观察、采编开始,到后来能够会写作。”王欢对记者说。

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鼎力支持,是陈高前行的动力。

接下来是课程的设置。史家小学有自己的校本化课程,研究性学习科目已经排入课表中,这为传媒课顺利进入课堂,作了良好的铺垫。因为传媒课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师资的安排方面,陈高用了“借力”的方式,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采用聘请专业教师为主、本校教师为辅的做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传媒课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学校决定从四年级开始做起,拟用3年时间进行体验式改革。在广泛征求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后,四年级14个班的670多名学生,正式启动了全新的传媒课程。

史家小学早有红领巾电视台、小记者团,孩子们对传媒课并不陌生,有一定的基础,传媒课的重点是要关注个性化的选择和发展。学校采取了先普及性学习再设特长小组分步走的方式,利用选修课和社会大课堂方式,让孩子们走出去进行课程实践和知识拓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程改革也需要开拓视野和专业化发展。因为只有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教师,才能给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可能。

从1992年师范毕业后就扎根史家小学的王瑾老师,清楚地记得2011年带学生到中国传媒大学参加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的经历。那天签到时,巧遇她曾教过的几名学生,现今都在传媒大学就读,倍感亲切,当即邀请他们为史家传媒课程授课,得到应允。更让她高兴的是,大会的座位安排很特别,第一排是领导席,第二排就是史家小学。大学这样看重一群小孩子,令人感动。每每谈起这件往事,王瑾都会津津乐道。他们在现场采访了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秘书,畅谈大学生参加动画节的感受,谈小学生临会的收获,交流很融洽。院长秘书看到孩子们对传媒的浓厚兴趣,给予高度评价,说动画实际就是想象能力的开发,是一项未来的事业。这次外出经历,让王瑾深感开设史家传媒课程的重要,因为孩子们需要这个平台。

“有意思”与“有意义”

这天,是史家传媒开课的日子,应邀前来授课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强夏甜老师——广播电视新闻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新闻学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让小学生理解和明白什么是

新闻,想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强夏甜授课的一句话,让学生们的大脑一下子开了窍。她说,“新闻是什么?今天我告诉你们”,“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就是新闻”。话音未落,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哇!原来如此啊!”“这样解释新闻,我立刻就懂了,真是太有意思了!”强夏甜接着给学生们举了新闻的例子,既有身边的小事,也有国际大事。听课的孩子们,个个都瞪大双眼,兴奋异常。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仍不愿离开。传媒大学的学生教师,成了孩子们步入传媒领域的启蒙者。

旁听这节课的陈高突然明白了,“有意思”和“有意义”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平时上课,太注重课堂的意义,却忽略了课堂是否有意思。要想让孩子们对学习有兴趣,就必须考虑到授课内容要有意思,有意思才会有收获。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在课堂没有理解什么是新闻,那日后学习传媒的兴趣也就没有了。”

四(3)班的张嘉文小朋友,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前面有交通事故,想赶过去看看。妈妈在旁边阻止说:“走吧!这里危险。”但是小嘉文边往人堆里挤边说:“不行,我现在是传媒人,我得把这个拍下来,做成小报。”孩子的“职业精神”感动了妈妈,只好跟了过去。张嘉文后来把观察到的事故写到了小报上,“那辆黑色轿车的保险杠被撞掉了,大灯也撞坏了。白色雪铁龙车几乎撞成了废铁。好笑的是,雪铁龙车后玻璃上还写了一句话‘别看我,看路!’。哈!你现在这个样子了,大家不可能不看你喽!”这样鲜活的报道文字,在史家小学四年级的14个班里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更是把这样的新闻小报,做成中英文的。这种创新,让家长开始对孩子刮目相看,“孩子原来这么有本事,以前只想着他就是个读书的小儿郎,没想到如今成了个‘传媒大亨’”!更有家长在家长会上意味深长地说:“传媒课的开设具有历史意义,我们的孩子以后可能会成为传媒人才。”

学生们在日记中畅谈了自己学习传媒课的感受。马贺泽同学说:“传媒课告诉了我们社会的善与恶、喜与悲。通过传媒,我知道了社会上有好人,也有坏人,我应该怎样防范坏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曾浩田同学说:“这么好玩的传媒课,你说我能没有兴趣吗?有兴趣就爱学,爱学就有收获。”王越同学说:“我期待着每一节的传媒课,因为每一节课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和惊喜。”孩子们的成长与收获,让陈高窃喜。她很清楚,开设传媒课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借助传媒这个学习的平台,史家小学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了成长的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尽情释放自己的才能。在这个平台上,没有差学生。那些在学习成绩上不占优势的孩子,那些原来不起眼的孩子,自从有了这个平台,也因兴趣和智慧,拥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的脸上开始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真正让孩子们爱上传媒的,是在他们接触了动画知识后。

成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动画学专业博士生,她制作的《石榴的故事》作品,曾获2010年中国首届CCTV手机电视“金拇指”视频大赛最佳动画短片及最佳创意奖。这样高水平的老师给孩子们上课,自然会大受欢迎。陈高至今都记得成星上课的情景,那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课堂。

在讲到拍定格动画时,成星让3个学生一组,从门外走进教室,然后转过身。她把这一系列动作拍了一组照片,随后在大屏幕上进行演示。“哇!动画的效果出来了,真是神奇呀!”学生们很兴奋。成星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从浅显的理论到实际的操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抢答、提问。整个课堂没有一个被边缘化的学生,真正是全员、全程参与其中。

在成星的课堂上,孩子们沉浸在求知、探秘的快乐氛围中。

成星接着给学生们揭示了拍定格动画的谜底:第一要固定相机,第二要固定光线,即背景一定要一致。随后,她就带领着学生们一张一张地拍,然后再让学生作演示,搞明白其中的原理,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成星很智慧,先是让学生觉得很好玩,然后再教方法。从动画是什么,讲到四格动画是怎么回事,讲四格是定格的基础,教学生画四格动画,并学会作演示……这些只有进入大学才学习的专业知识,深深吸引了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掌握了拍定格动画的要点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自己动手制作了。史家小学的孩子们在成老师的带领下,欢畅自由地遨游在动画的王国里。

说起对孩子们兴趣的培养,王静很感慨:“因为我是语文老师,以前只关注孩子听说读写的培养,对学生学漫画起初很反感。后来,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听传媒课,特别是看孩子们的作品,我反思自己,教师不能这样狭隘。对孩子们来说,传媒课是他们的兴趣点,或许会成为未来的一项事业。教师不可以随意扼杀孩子在童年的兴趣,不能毁灭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王静清楚地记得,那次旁听成星老师的一节手翻书课,印象深刻。

成老师给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手翻书,学生看得专注而惊奇。老师接着把看似神奇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试图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神奇之门的钥匙,让学生自己去探宝。

成星通俗地教学生拿出自己的小本,固定位置,画一个逐渐变化的图案,认为画得比较好的,可以给老师看。因为简单易学,学生的兴致特别高,很快就掌握了。很多学生都拿着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教室里排成了长队,连听课的老师也受感染不由得加入到队伍之中。胆小的不太主动发言的学生,也主动地排在队尾。这堂课,老师不会随意评判,因为每个人制作的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创意点,都有可欣赏的地方,所以每个孩子都是这堂课的成功者。

虽然每周只有一次传媒课,每次仅40分钟,但学生们总是恋恋不舍地告别这节课,又眼巴巴地盼望着下周的课。“学生们很期待上传媒课,因为在课上能展现自我,有成就感。史家传媒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改变了学生原有的自我认识,让他们变得自信乐观了。这对提升教师的认识,转变观念也有积极意义。教师需要静下心来,因着孩子成长的需要而实施教育。”王静对记者说。

有了兴趣点的引领,孩子们自我提升得非常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邢超老师,自从参与传媒课研究以来,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面也丰富了很多。有一次,他在讲授沟通方式的时候,刚讲到被拍照的物品放到什么位置更好时,班里的妞妞同学就站起来说:“邢老师,我对这方面特感兴趣,我在网上看了,这个点叫黄金分割点……”哈!真是不可以小看今天的孩子啊!邢超惊讶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一次,他在讲授关于影视后期制作时,班里的小帆同学竟代替老师,把这方面的知识做了非常详

尽的描述,说得头头是道。“他对这个了解得特别细,包括软件怎么使用,其中的几个小技巧,有的连我都没有用过。”邢超老师很感慨。传媒不仅让学生有兴趣,也让教师疯狂地投入和发挥。2011年7月,邢超带学生赴石家庄,参加了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发明协会等好几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学校提交的《我的低碳生活——自行车出行小调查》作品,参与了“DV视频创作”和“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的评比,双双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史家传媒做到了让师生共同成长,收获双赢。

鲜花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2012年1月12日上午,“史家传媒”系列赛第一季颁奖典礼在史家小学的礼堂隆重举行。窗外凛冽的寒风,挡不住礼堂内散发出的高昂的热情。四年级600多名师生济济一堂,大家经过了一个学期的传媒课学习,今天到了收获学习成果的时候了。

当主持人宣布为“新闻采编设计大赛”、“四格动画创想大赛”、“手翻书奇想大赛”、“定格动画创意大赛”4个项目获奖人颁奖时,礼堂里响起了孩子们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全年级学生中,有76人获得特等奖,有308人获得一等奖,有500人获得二等奖,获奖人次几乎覆盖了整个年级,所以孩子们的脸上,个个笑意盈盈。

颁奖舞台上,获奖的同学代表即兴发表了获奖感言。

张斐然同学激动地说:“今天我获奖了,这是我所有获奖中最重要的一项。因为它开启了我人生路上的新思路,开阔了我的眼界,为我今后成为真正的传媒人打下了重要基础,我爱史小的老师们,我爱传媒大学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开设了如此神奇和美好的课程。”

谢鸿飞同学感慨地说:“平时我对学习不太感兴趣,但自从上了传媒课以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我的强项。我善于想象,四格漫画、定格动画都需要想象,所以我的作品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简直乐翻了。这次定格动画得了特等奖,给了我自信,老师鼓励我,一定能学好其他学科,我会努力的!”

王再笑同学自信地说:“我以前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但是参加这次传媒大赛,我也得了新闻小报设计大赛的特等奖。看着自己精心设计的作品,捧着这个红红的奖状,我发现自已原来也有优势,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今后我要更好地学习传媒,更加自信起来。”

“孩子们的这种火一样的热情是抵挡不住的。”陈高也很激动,她终于收获了语文教学改革中,最令她开心的成功之果。

说起这次传媒大赛的筹划,王瑾老师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大赛的前奏是从张贴海报开始的。全年级14个班,每班选出4个学生,总共56个学生,请学生画海报。“没想到,从周五布置任务,到周一上交作品,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学生的作品完全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字体大而清晰,画的摄像机、主持人、话筒等,惟妙惟肖,而且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当周一下午召开新闻会时,孩子们都很期待、很兴奋,俨然都成了一个个新闻人,都很骄傲。56个孩子的作品都展示了,会有5个班在现场,其他班在教室看直播,完全由孩子做主持,由孩子作介绍,一改往日开会的拘谨状态。那天,孩子们是又规矩又兴奋,整个会的状态都表现得非常积极。”王瑾介绍。

当天晚上,学生们的海报就全贴出来了,教室的前后门、楼道,贴满了学生们设计的大赛海报。“贴完之后,站在学校楼道看的时候,突然觉得我们的想法真是很伟大,孩子们的综合实力得以展现,感觉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做。虽然自己是小学教师,但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我们不断创新,给孩子们设计了这个平台,发现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表现永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传媒活动开启了孩子智慧的心门,于是他们就放射出特别的光彩,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别样的童年。无论付出多少辛苦,我觉得都是值得的。”说到这儿,王瑾已是热泪盈眶。

有个叫孙得伦的学生,个性很怪异。平日的课堂上,他经常故意发出各种怪声,和老师对抗,惹同学们嬉笑。但在传媒课上,他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的画技很好,于是在画宣传画时,老师给他一个机会,一人一个主题一幅画,可他偏偏画了两幅。验收作品拍照时,他拿来了两幅画,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当陈高老师说,两个都展示吧!他高兴得直蹦,就像得了特别的褒奖一样。自从开设了传媒课程,孙得伦好像变了一个人,懂事了,安静了,有追求了。

“史家传媒”真正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育人。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掌握动漫的技巧、采访的技巧、表达的技巧、写作的技巧,这些都只是学习的过程而已,真正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是国家未来的人才。一旦学生有这个意识,学习的热情就会产生飞跃式的变化。

传媒课开设了一个学期后,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完全改变了,知道必须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陈高从孩子们的周记里,渐渐发现文字的改变,“写的都是真实的事、身边的事。这对语文教学是一种推进,他们真的有话可写了。比如有的孩子,平时讲话不太清楚,但却能把老师的讲课写得通顺流畅,日久天长,相信孩子的文章会更有华彩。”

刘坤童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这节课我收获多多,原来看似神秘的动画,小学生也可以创作啊!为了把画画好,我就让妈妈给我报了一个素描班。这样,等我把素描学好了,画什么像什么的时候,一定能制作出一部精彩的动画片,说不定我的动画作品能超过美国迪斯尼动画呢!对了,作品一定要注明‘史家传媒制造’哦!”

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曾说过,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有着自己生长的图谱,教师的责任就是为他培土、浇水、施有机肥,有阳光的照耀,陪伴他成长。这样,他才能按照自己的生长图谱,长成优质的果子,成为杰出的人才。今天,孩子们可能是在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学习,但谁又能知道未来会是怎样呢?教师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当下,要放眼未来。特别是对儿童时期的兴趣的培养,或许将会成就孩子一生的梦想

陈高和她的史家传媒团队,正在做着让梦想成为现实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