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郊结合部初中化学学案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郊结合部初中化学学案设计的思考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城郊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学校生源的特殊性,本文介绍了将学案辅助教学模式“本地化”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城郊结合部;初中化学学案;学案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3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3

目前,以学案辅助教学的方式为大多数无论是主城区还是郊区的学校普遍接受。“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上有着很大的优势。然而对于城郊结合部较为特殊的生源情况,在化学学案的设计上笔者作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城郊结合部初中化学学案的设计背景

1.城郊结合部的学生生源情况

城郊结合部在地理位置上接近主城区,处于郊区和主城区之间,而主城区拥有着更为优越的教育资源,许多家庭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主城区接受教育。地理位置的不利因素直接导致了城郊结合部目前在生源上的尴尬处境:不及城区,也不及部分郊区学校。很多学生来自外来流动打工者家庭,父母的文化素养良莠不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不够,很多学生的发展趋势是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校而非高中就读,自然而然,城郊结合部的学生大部分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目标不明确。作为教师,认清这一现实并对此作出针对性的措施来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更为重要。

2.城郊结合部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使用情况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遍推广,在城郊结合部学校的硬件设施的配置还是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有课堂容量大、节省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点,却也存在着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节奏快、信息过多过滥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缺点,尤其是在与学案配合使用中还发现有些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以及学案之间转变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思维断层”,难以实现自然过渡和衔接,相比较之下,如果能够把原本PPT上的一些内容尽量整合到学案之中,那么既扩大了学案的信息量,又能够有效避免“暂时性思维断层”之类的情况发生。

3.当前学案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习题化,缺少活动设计和思维内涵。不少学案实际就是满页的空格,把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设计成填空,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填在空格内,是填鸭式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案中只有核心知识的罗列而没有活动设计,自学变成了机械抄写和满堂灌。

(2)缺少问题情境和问题链,不利于激发学习欲望。很多老师在上课时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和问题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编写学案时却认为没有必要,将其省略。

二、城郊结合部初中化学学案设计的实践

通过以上对城郊结合部以及目前初中化学学案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在城郊结合部化学学案的设计上,首先要通过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想学;进而通过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链或习题,让学生能学;再而通过构建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乐学;最后在化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之中适时地融入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学。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笔者主要把学案设计分为“引入板块”、“新授板块”、“整体性反馈板块”和“励志板块”几个方面来分别阐述。

1.引入板块

城郊结合部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普遍不是太浓,在课堂引入部分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吸引住学生的无意注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情感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1:问题:一杯刚从大海里舀出来的水和一杯自来水,你更愿意喝哪一杯?为什么?

设计思想:城郊结合部的学生的视野和生活经验十分有限,故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立足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与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结合起来,通过问题驱动,学生才会乐意并容易进入这样的情境之中。

案例2:【活动一】听写下列化学式:①三氧化硫_______②氯化镁_______ ③氧化铁_______ ④氧化铝_______⑤氯化铁_______

思考:在书写化学式的时候,除了顺序,还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思想:此时学生还未学到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学生会习惯性运用之前的知识给出的答案有“①SO3 ②MgCl ③FeO或Fe3O4(部分学生认为就是含铁含氧的物质,便联想到自己已经学过的四氧化三铁) ④AlO或Al2O3(理由如③) ⑤FeCl”。笔者认为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之处埋下“陷阱”,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之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解决它们,实现知识构建的螺旋性上升。美国曾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知识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其重要性”。而运用知识的过程(即学生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本身也是情境的丰富来源,对于城郊结合部的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处于一个被动灌输的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让他们真真切切的自我发现也许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新授板块

该板块由学生活动和跟进练习两个部分有机组成。

(1)对于城郊结合部的学生来说,接受能力有限,故学生活动设计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忌遍地开花,使学生疲于应付、无法深入思考。在活动中的问题链要控制好子问题之间的梯度和问题的透明度。子问题间梯度太大,学生思维就会受阻,跨不过去;梯度太小,则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限制学生的思维。另外,由于学案是静态的,只能一次性地呈现给学生,设计问题链时要防止后面子问题对前面子问题的解决的暗示作用。

(2)城郊结合部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普遍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在教学内容中知识点的衔接部分设置“跟进练习”,使知识点得到及时巩固并查漏补缺,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大脑得到短暂的休息。然而,学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一部分都不可能也不适宜完全独立。这就要求上一个知识点的跟进练习有时候不仅仅能够起到“跟进”的效果,还要肩负着引出下一个知识点,甚至是“隐性知识点”的作用。

案例3:

【知识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 );

2.氧化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

【跟进练习】有如下反应:

①镁+氧气_______氧化镁

②碳+氧气_______二氧化碳

③石蜡+氧气_______二氧化碳+水

④铁+氧气_______四氧化三铁

⑤铁+氧气+水_______铁锈

⑥氢气+氧化铜_______铜+水

⑦氢气+氯气_______氯化氢

⑧碱式碳酸铜_______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上述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的是_____。

思考:

(1)从上述反应中,你能得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吗?

(2)比较上述反应④和⑤,它们的反应条件有何不同?

设计思想:跟进练习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巩固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引导学生去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即“隐性知识点”),思考2是为了让学生对比同样是和氧气的反应,而反应条件却不相同,紧扣“反应条件”这个关键点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教学。

3.整体性反馈板块

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性知识网络,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切入,以一种综合、开放的学生活动形式呈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城郊结合部的学生还是比较欢迎这种有别于传统的填空式习题的,起点低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参与,而落点高有利于能力的提升,同时,化学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也在其中充分渗透。

案例4: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我们教室内的各种物质的微粒(分子或原子等)。

设计思想:在复习物质化学式的基础上进行画图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物质构成的微粒有所不同,比如我们吸入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而门锁上的铁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轻松的作图活动中,学生既回顾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存在差异,又帮助学生建立了“宏观――微观――示意图”的化学特征思维,使知识网络不断得到强化和完善。

4.励志板块

我国化学这门学科是在九年级(初中三年级)才开设的,这意味着学生接触化学的时候也是他们即将冲刺中考的时候。笔者在见过了很多学案之后发现,有的学案并没有设置页眉,而设有页眉的学案又通常都是用来注明“某某学校化学组”或是标题之类,形同虚设,为了充分利用好这块资源,开辟教育契机,笔者设计了“中考寄语”、“心灵鸡汤”“化学视野”这样的小环节,安放在页眉之处,能够起到激励学生而又“润物无声”的效果,化学教师的角色在这里,便得到了延伸,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也在无形中慢慢拉近。

四、有关城郊结合部初中化学学案的反思与完善

1.学案的设计要有弹性

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将课堂完完全全的预设,故在学案的设计中需要一些弹性的细节来适应课堂的多种可能。但是对于那些没有预设到的教学“突发”情况该如何处理,还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教师观念的改变

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在“教”的环节上,教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总是不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在城郊结合部,教师的“课堂替代”情况时而发生,讲的过多,所以教师还是要不时地提醒自己。

3.利用学案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不时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学案使用情况的反馈,反思不足、做出改进,将学案作为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实践证明,利用学案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预习;可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方便课后复习等。学案教学的开展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完善。作为教师,只要我们能够以学生的学作为学案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化学学案的设计将会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马金松.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化学学案案编制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1,(9)

[3] 范曰清.谈初中化学学案的“编”与“用”[J].化学教学,201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