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仍然以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过于重视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部分学生精神空虚、道德失衡,缺乏人文精神。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成为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将就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旨在能够引起大家对本课题的关注并加入到该研究的行列。

关键词:人文精神 问题研究 成因研究

作者简介:张汉珍,女,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公民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钱学森大师业已离我们远去。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百姓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一、认识误区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人文知识、人文态度等同于人文精神,以为教给了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态度,也就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素养最最重要的层次――人文精神忽略了、遗漏了。殊不知,人文素养的这两个层面也是属于可以“灌输”,通过“灌输”让学生接受的,而人文精神这一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则只能通过“唤醒”来培养,我们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实际上就是探索和实践“唤醒”的方法和途径。

二、做法的失当

从教育内容来看,这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训练很少包括那些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内容,诸如收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动手实践、实验操作等等。这些活动的缺乏必然导致我国学生在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缺陷。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精神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应该说,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它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中凸现出来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1、 传统教育局限性的影响

(一)、旧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由于学校教育更注重发挥人的经济功能,而忽略了人的价值功能。在此前提下,“科学至上”、“知识至上”的观念被人们所接受,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们只看到物质需要的满足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但是却没有意识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换来的却是自然环境恶化,人们的道德问题增多。现在的学校教育仍然存在着那种使人失去了独立人格,只会服从和顺应,无视个体的基本权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的教育,它忽视了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造就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既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没有必要的仁爱之心、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等修养。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一种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它以分数为目标,以学生的死记硬背为

主要方式,缺乏创新和想象,学习方法过于单调,作业负担过重,严重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受力。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

2、 对人文教育自身特殊性把握失准的影响

人类的文化知识可分为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二者构成了完整的人类知识体系。人文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达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但是,人文精神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通过学习人文学科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起人文精神,但不能代替人文精神的修炼。以下做简要地评述。

(一)人文精神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性的主要表现在于人的精神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的获得就其实质而言是他人不可替代而必须自己作为主体去独自完成的,外在的人和事仅仅可以产生影响、引导的作用,精神是要通过自我来实现的。所以,“人文精神的建构是协个人不可推脱、必须白己亲自介入其中去完成的份内事。”因而,思想只有与思想相碰撞才能产生精神的火花,精神的建构需要精神的主体去完成。否则,人文精神永远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

(二)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不可转让性

精神财富的不可转让性决定了精神建构(过程)的不可替代性,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精神财富不可能像物质财富一样可以直接转让和支配,精神财富的“继承”其实就是一个在价值认同中,自觉地不断学习、不断理解、不断体认、不断发扬的“精神劳动”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不可能去“支配、享用”这笔精神遗产。精神财富的不可转让性,意味着人文精神很容易在时间上丢失在空间上阻隔。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向人们凸现人文精神的价值魅力,激发人们产生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形传统、人文风气、人文风俗。

(三)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不可停歇性

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逻辑地导出了人文教育的不可停歇性。这种不可停歇性是指人文教育、人文修养是一项永远不可松懈的工作。它不可能一劳永逸,一瞰而就,需永远在建设之中,处于永远不能完成的状态。

从上述人文教育的特点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精神的培养确实是件困难的事,只有当人文精神内化为人的一种精神品质时,人文教育的成果才会初步显现。在我们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级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参考文献:

[1]、张祥云著:《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黄明东著:《“完全人”教育观研究――论“完全中国人”及其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3]、尤西林著:《人文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