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设问题,创设情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首诗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曲折的心路历程,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该诗意象优美,意境朦胧,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初次接触这类诗歌,有的因为其难懂而不喜欢,有的只能模糊地感觉写的很好,但又不知道好在哪里,还有的同学则完全没有感觉。基于这些原因,我在上课时特别注重问题的设置,并且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真正读懂《雨巷》,走进《雨巷》。

一、反弹琵琶,在朗诵中把握《雨巷》感情基调

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我很重视朗诵,通常会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所以在要求同学齐声朗读后,我开始范读,但是一改往日的满含情感的朗诵,而是快速,语调平淡的读了一遍。然后请同学对老师的朗诵点评。这种新奇的方式使学生感到很有趣,同学们的反映很积极,刚开始几位同学根据思维定势纷纷说好,但是问到好在哪里,学生就答不出了,有个学生说读得好是因为没有读错字,引来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开始反思,觉得老师读得确实不好。最后同学们达成了共识,认为之所以读得不好,是因为老师读得语速太快,而且没有感情。我适时引导,提问:“那么,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呢?”学生马上回答:“缓慢的、低沉的、哀怨的。”我马上趁热打铁,问同学们为什么要缓慢、低沉,而且还哀怨?许多学生通过这种递进式的提问开始思考,认识到是由本诗独特的意象――雨、巷子、油纸伞、篱墙、丁香造成的。这样自然而然过渡到了对本诗意象的赏析。这个时候请同学们再次齐声朗诵,因为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次学生读得很优美。

二、改编诗歌,通过意象组合领会《雨巷》之美

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时,我首先把每个意象分别进行赏析。例如,“雨”这个意象,我先请同学找出一些和本诗情感基调类似的写雨的诗句,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等,使学生意识到雨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很多时候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的。在赏析丁香花这个意象时,我请学生试着把丁香换成别的自己认为可以的意象,代入原诗。这个环节学生也反应很热烈,提出可以代入、蔷薇花、荷花等等,我请学生把这些换过的意象代入原诗“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并且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很多学生举手认为“芬芳或者颜色似乎可以用别的花代替,但是忧愁就不能用别的花代替”,另一部分同学表示不知道为什么“丁香是忧愁的”。这时候我引入课后练习里三首诗《代赠》《浣溪沙》《点绛唇・素香丁香》对“丁香”这个意象进行解读,让他们理解到“丁香”意象代表着美丽、高洁、愁怨、易逝。

在对个体的意象分别解读后,请同学们领会这几个意象组合的妙处。我请学生对诗歌某一段进行改编,要求感情基调须与原文一致,以上意象任意去掉一种,其他意象全部都要有,学生写好后马上当堂朗诵。例如有个学生的改编如下:

雨,淅淅沥沥

洒过

一条悠长悠长的古巷

我独自彷徨

一位哀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

飘过我的身旁

这段改编,缺少的意象是“丁香”。在该生朗诵完自己的改编后,很多同学争先恐后举手说,没有了丁香,这个姑娘就不美了。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雨巷》的意象之美。

三、巧设问题创设情境,领会《雨巷》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环节,我提了一个问题:“假设你是导演,请你设计一下诗歌TV。”同学们的反应更加热烈。一个同学这样设计:“诗人穿着长衫,撑伞,独自彷徨在一条长长的雨巷,巷子的尽头缓缓走来一个姑娘,穿着淡紫色旗袍,梳着一条长长的麻花辫,只能看得见侧脸,两人走近了,擦肩而过的时候,目光交汇,又各自向前,女郎翩然而去。”其他同学针对这个设计有诸多补充,有的说女郎应该是长发飘飘,有的说应该穿白色长裙,但是都认为两人不应该说话。我马上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我希望逢着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能是活泼可爱的?”“诗人渴望相遇的姑娘,为什么只有慢镜头一样的动作,而没有语言,为什么不想象其他的情节,哪怕是对她微笑,打个招呼:你好!”学生对此展开了小组讨论,老师及时引导总结:在特定的环境中,活泼可爱的姑娘不符合诗歌的整体风格,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我介绍了本文的相关背景,再提出一个问题:“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在前面问题和情境的铺垫之下,学生比较容易能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认为丁香姑娘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又忧郁的姑娘,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己深入地走近“雨巷”,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整首诗歌。

回头来看这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进来,巧妙设置问题,创设诗歌描绘的情境,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寻求,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领悟到了诗歌的内在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