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小学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解读及构建思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学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解读及构建思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科学、有效的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的缺失已成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巨大障碍。基于此,我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对中小学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构建的基本思路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研究认为,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在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突出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思想,突出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思想,突出多元评价的思想,突出教学质量监控的工具性。

关键词:中小学 教学质量 标准 基本思路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评估素质教育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教学的本质和新课程理念,针对目前很多地方仍以学生的终结性考试成绩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依据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教学过程质量”这一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沟通、双向互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质量就包括教师教学过程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质量两个方面。我们主张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建构全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规范和评价。

一、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解析

教学质量标准是为衡量教与学的过程是否达到规范性要求而制定的准则,是实施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的一个标准性工具。

“准则”和“工具”是教学质量标准中的两个关键词。所谓“准则”,就教与学的过程而言是指一套规范性的程序,就是教师规范性施教的程序和学生规范性施学的程序。所谓“工具”,就是为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所提供的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注重教与学的过程评价与监控是本教学质量标准突出的特点,而且是它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考试的最大的区别。首先,考试评价的内容偏离了教学本质。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促使学生心理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包括认知、思维、技能、能力、创造精神、道德理想、价值观等等。在考试评价中,评价的工具是考试试题,评价的结果就是考试分数,考试分数的高低就是教学质量的高低。但考试分数只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变化。其次,考试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如果评价教学质量只评价学生而不评价教师,显然是不妥的,而且如果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代替对教师的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我们现在正在这样做)。第三,考试评价只是一个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的过程进行评价,从评价的功能来看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于事无补)。第四,考试评价的监控是事后的,监控功能较弱。它可以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评价和检测功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具有教学质量的监控功能,或者它的监控功能非常弱。教学质量标准是针对教师教学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建构的过程性质量评价工具,是为教师和学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结果)服务的,其监控功能是事前和事中的,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时时监控、时时反馈,使问题及时得到修正和解决,真正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要求。

教学质量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教学过程质量标准,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质量标准。从工具的本质属性出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标准含义。

教师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的工具含义:一是学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用来指导学科教学并确保高质量的工具。教师可以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便符合规范要求,并随时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有效进行监控。二是学校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的工具。“教学过程质量标准”侧重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因而使监控和管理更为有效。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的工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以考试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工具,同时引入教学过程质量标准评价工具,可以更进一步完善评价工作,使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四是学校学科教研组内部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工具。教师充分掌握了“标准”这一工具,在听课时就不会茫然,在评课时也就不会无话可说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也就自然增强了。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质量标准的工具含义:一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指导性工具,是学生用来规范自己学习行为的工具。二是教师指导并有效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质量的工具,是指导学生系统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的一个规范性文本,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的工具。

二、教学质量标准的构建思路

(一)构建理念

基于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从教学的本质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或者只有教师的发展而没有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都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必须遵循这一思想,必须符合教学本质的要求,必须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从学科角度分析,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指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标准,必须首先树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师的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培训和自主学习、自主训练,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知识体系、教学艺术的丰富与发展。

基于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主体性是学生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赋予的。它集中体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为学生不仅是愿学的、能学的,而且能“独立、主动、创造”地去学习。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新课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突出了学生主体性的理念,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但是,教学过程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制定规范性标准,为教学过程的管理提供依据,确保主体性理念真正落实到位。

基于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念。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关注智能的多重性以及相关教学策略的发展,同时也关注对传统教育评价的改造。一是多元化主体评价,一改过去由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逐步形成由教师、学生、小组、家长、或者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甚至是关注教育的社会工作者,都可以或可能参与评价的多元化的主体。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二是多样化标准评价。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时遵循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的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能够构建成一种多样式、开放式、重过程、促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三是突出过程性评价,注重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标准。实现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更多的注重一些知识性的、诊断性的、描述性的评价。因此,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种多元性的质量标准。

基于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深感困惑的问题。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清,甚至认识错误,把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截然分开,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相关活动视为素质教育。为了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分类构建“学科教学过程质量标准”。我们所构建的“学科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包括教师的学科教学过程质量标准,也包括学生的自学学习过程质量标准。意在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学的实践,以教学的全过程作为载体,引导教师对素质教育思想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指导教师按相对规范的基本标准进行课堂操作,较好地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可以将课程目标具体化,并将课程目标具体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有程序、有步骤、有方法、便于教师执行、操作,也利于学生有目标、有步骤的自主学习。

基于教学质量监控工具的理念。在我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特别是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比较薄弱。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工具,是造成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乏力的主要原因。当前以考试来作为唯一的教学质量监控工具的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完善,在考试之外,还需要有一项专门针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工具。为此,研究认为必须构建一套完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

(二)构成要素

中小学教学质量标准从主体维度讲,是由教师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标准构成,两类标准都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设计和描述。其构成要素如下。

1. 教师教学质量标准构成要素

教师的教学质量标准有四个一级构成要素:教师素质、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教学实施(课堂讲授)、教学完成(课后的反思、总结、研究)。

教师素质。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主要通过基本素质、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教态仪表这六个二级要素来表现。

教学准备。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实施前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具准备情况、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等。

教学实施。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大环节。

教学设计环节包括五个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包括七个要素:教学组织、课堂结构、课堂氛围、学法指导、课堂讨论、课堂秩序、作业辅导。

教学完成。这一阶段是一次课堂教学的延续过程,同是也是下一次课堂教学的再次奠基过程。本阶段的质量标准由教学效果、课后反思总结、教学研究、自我评价要素构成。

2.学生学习质量标准构成要素

学生学习质量标准主要从五个方面体现:学生基本素质、课前学习准备、课堂学习过程、课外学习、学习效果。这五个方面又分别通过苦干要素表现。

学生基本素质。学生基本素质的具备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条件。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认知等方面。

课前学习准备。这一阶段是学生进入课堂之前的准备阶段。包括课前预习、学习资源的利用、学具准备。

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正式进入课堂的学习理解、学习管理及组织过程。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行为、课堂练习、小组讨论。

课外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学习阶段结束后,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补充或兴趣学习的阶段。包括课后作业、学校活动、社区活动、家庭活动、兴趣爱好、自主学习。

综合学习效果。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之后表现出来的综合效果。包括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说明:此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