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及重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及重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现行的语文课堂时,发现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潮”,陷入了一些“时髦”的误区。本文针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三大误区进行了反思,探求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重建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 缺失化 自流化 形式化 重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出现了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学习的良好现象。但部分教师在落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走入了误区。

误区一:“语文本色”缺失化

现象:在许多观摩课上,课件、视频、录音竞相登场,有如商品展销;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吹拉弹唱层出不穷。语文课堂从“死气沉沉”走向“浮躁”和“花哨”,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热热闹闹,似乎“有声有色”,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或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因而,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课堂趣味虽浓,却有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

反思:语文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然而,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用心、仔细地阅读文本才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只是专注于活动,如上文提到的一些现象,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忽视了语文自身的特性和功能,那么,语文课堂就会失去阅读活力和思维效率,失却语文本色,这样的课堂无异于本末倒置。

重建: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在时间上必须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地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一篇课文,只有读进去读明白,才能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如抓住关键文字仔细品评。正如古人读书讲究“字字句句,不可容易放过”“看文字如捉贼”,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篇文章里面,总会有几个闪光的词句,如果我们独具慧眼,深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和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和旋律,那么就会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

误区二:“自主学习”自流化

现象: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

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但是,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走了极端。就如上文提到的一些现象,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在这样的课堂上,所谓的“学生活动”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所谓的“见仁见智”堵塞了教学的升格途径,所谓的“个性张扬”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这样的自主学习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正如余文森教授界定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放羊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而是变成了放任自流。

重建: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管教育理念如何变化,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引导才能有效、有序地开展。因为首先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导致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教学效率。其次教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最后,教师还是课堂阅读活动的“参与者”,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用其丰富的体验处于阅读教学的最前列,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误区三:“合作探究”形式化

现象:教师设计好几个问题(其中不乏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请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于是学生三个一群,四个一伙,讨论声响成一片,整个课堂很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活动结束!”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接下来,教师依次听取小组汇报。然而,展示合作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

反思:目前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有小组合作探究这一道“风景”,这种学习方式虽然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并没有收到实效。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唯恐学生耽误自己的教学进度,没等学生进入角色,就草草收场,合作探究显得匆忙、零乱。这样做,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是走过场,只会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摆设。再者,除少数几个优等生能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能发表出独到的见解外,大部分学生受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合作探究时要么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要么置身事外、参与度不高。这样的“合作探究”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洞,收效甚微。

重建:小组合作探究仅靠形式上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要讲求实效。首先,合作探究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契机。也就是当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充足时,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时,采用合作探究才有成效。其次,合作探究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要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果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第三,合作探究的流程要有一定的规则。即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小组合作时再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后形成小组意见,然后指派代表(轮流坐庄)汇报成果,否则,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第四,合作探究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不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参与其中,走下讲台,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合作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适时教给他们探究的技巧、合作的要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时,学会尊重、倾听、否定、质疑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合作探究”,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发展、成熟都要经过一次次的痛苦和历练,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但我们要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从;多一些踏踏实实的做法,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远离哗众取宠的“新潮”,走出“时髦”的误区,语文教学定能奏响“潮平两岸阔”的壮美旋律。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