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角的初步认识》的新课导入的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角的初步认识》的新课导入的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执教了二年级的《认识角》一课。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对本课“导入”部分的认真思考,我设计了三种方案,并分别进行了试教,其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在此次实践的基础上,我又一次学习了新的课程理念,倍感亲切!

方案一:

师:出示一把勺子和一把小刀

“比比,它们前面这儿有什么不同?”(师分别指着勺子和小刀的前端)

(生:大多数神情茫然)

生1:小刀前面尖尖的,勺子前面圆圆的。

生2:小刀前面容易划破手,勺子前面不戳手。

(2分钟过去了,无果。)

师:(哭笑不得,只好自我圆场)

小刀前面有个尖尖的角吧!勺子前面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

这一次设计,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有角与无角的事物,并作对比,试图从这一过程中引出角这个概念。本以为这样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培养了他们观察比较的能力。可实际情况事与愿违。“他们前面这儿有什么不同?”提问的目的是想以此引出下一个环节,导出角。不料学生回答说“尖尖的”、“圆圆的”、“划破手”、“不戳手”,其实这是正常现象,我却未能想到!至于学生是怎样想的,即有怎样的思考过程,根本顾不上理睬了,只是焦急地与学生纠缠。其实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课后反思时,我发现:他们的每一种回答,是经过了一定的思考、有某种理由的。问题的关键是设计提问时我预见到了什么!

事实证明:学生对勺柄和刀口的直接感性了解,往往是从外形特点或是不同的使用特性去看,看来不大会和角联系在一起。况且角为平面图形,从立体实物中导入也是不可取的。由于考虑不周,对学生了解不深,产生以上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方案二:

师:(电脑演示:伴随《小星星》的音乐,出现夜空星星闪烁的画面。)

小朋友们注意到没有?平时我们画的小星星有几个角啊?

生1:5个。

生2:10个。(数人附和,指出凹在里面的还有五个角。)

师:(一时语塞)我们就看突出来的角,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生3:(手点角尖)

师:点了一下就是一个角吗?(师示范指角:一个点两条边)谁愿意再来试试?

生4:(仍然手指角尖)

……

这一次试教,想从平面图形五角星导入。伴随《小星星》有节奏的音乐起,创设了一幅美丽的星空图,而后导出五角星。教后想想实有小题大做之嫌。况且一开始就选五角星为例找角,也有不妥之处,五角星上可不止五个角啊!尚未有正确完整的角的概念就让孩子去指角,又一次忽略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效果不尽人意!

方案三:

师:(电脑出示:5个平面图形)

每组桌上都有个布袋子,里面放有以上5个图形。认识吗?

师:如果不用眼睛看,你能很快从布袋里把圆片给摸出来吗?

生:(情绪激动,异口同声)能!

师:好!一起试试!

听清楚要求:组长拿布袋,其他组员摸。准备,开始!

(各小组积极尝试,师巡视,不断激励:加油!快点!摸到啦?摸到就举起来!)

师:(对完成任务的小组)你们怎么那么快就摸出圆片啦?有什么小窍门哪?

生1:圆弯弯的,其它图形的边直直的。

生2:圆边上滑滑的,其它图形会戳手呢!

生3:圆上没有角,其它图形上都有角。

师:(引导再次对比观察,验证与其它图形的区别圆上确实没有角!)

是吗?真棒!大家不仅能看出,还能通过手模,把有角和没角的图形区分开来,你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

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它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知识的再创造。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把握他们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如果能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参与各种活动去感受、接触、体验,学生就会更具体深刻同时准确地把握、建立概念了。

再次执教时,重在让学生先在感受中再认角。感受,一如朱小蔓教授所说,是一种特殊的感知,它既不是单纯的听,也不是单纯的看,而是各种感官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感官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看屏幕再认五个不同图形的表象,然后不看或闭上眼睛,在小组合作中充分触摸,感知带有角的图形与无角的图形的区别,在强烈的对比中将角的形象清晰化。尔后,对照5个图形,将触摸的感觉通过视觉作用再一次验证和强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每位教者的共识。“备课先得备学生”这样的话说得太多、太滥、也太容易了!殊不知谈何容易!皮亚杰十分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他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依赖的变量”。他提出的发生认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相互作用论”和“建构论”认为: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所支配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儿童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在皮亚杰看来,学生并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学生本身。

“教而后知不足……”教学实践使我不断加深对教改的体会,深感课改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贯穿于每天的日常教学行为中。

著名教育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自然界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学生分明就是那一根根可爱的小苇草,富有活力、更富有思想。只有了解了这些,他们才会真正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