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会犯些错误,这是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错误资源;利用策略;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错误”经常出现,教师不应该回避,应该去扼杀学生的“错误”,而应该认真对待和善于利用这些“错误”,可能的话,可以预设诱发错误。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错误”,不仅能让学生的知识漏洞、缺陷得到暴露,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印象深刻的强烈刺激,而且对于学生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是非常有利的,能够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尝试“错误”,辨明是非,从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尝试、一种进步,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并能够充分利用错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及时捕捉错误

错误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敢讲、肯讲,才会暴露出错误,这种错误也是稍纵即逝的,这需要教师及时去捕捉到学生的错误,使它成为教学的新的契机。捕捉到了学生的错误,不必急于用教师的解法马上纠正,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在交流中剖析错误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寻找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自己认识错误、纠正错误,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案例:已知数列{an}和{bn}都是等差数列,Sn和Tn分别是它们的前n项和,若■=■,求■。

教师让学生思考,很快有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其中一种解法如下:

解:因为■=■,所以可设Sn=k(4n+3),Tn=k(2n+5),k≠0,于是a8=S8-S7=k(4×8+3)-k(4×7+3)=4k,b8=T8-T7=k(2×8+5)-k(2×7+5)=2k,所以■=■=2。

这种解法看似正确,实际上是错误的,教师没有立即指出,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师: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引导学生讨论。

生甲:对,但结果与我的不同。

生乙:这种解法不对,因为等差数列如果不是常数列,它的前n项和Sn是一个形如an2+bn的二次式,因此假设Sn=k(4n+3),Tn=k(2n+5),k≠0时,等式右边是关于n的一次式,左边是关于n的二次式,等式左右两边关于n的次数不一样,因此这样假设是错误的。

师:生乙分析得很好,该解法犯了偷换题设的错误,那么如何假设才合理呢?

生乙:要使等式右边也为n的二次式,应假设Sn=kn(4n+3),Tn=kn(2n+5),k≠0,于是,a8=S8-S7=k×8(4×8+3)-k×7(4×7+3)=63k,b8=T8-T7=k×8(2×8+5)-k×7(2×7+5)=35k,所以■=■=■。

师:很好,生乙成功地克服了该解法的不足。

在案例中,教师如果没有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就会误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造成理解的偏差,对学生知识、方法的构建非常不利。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去检查错误,使其充分暴露出出错的过程,并在分析讨论中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善待学生错误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讥讽学生,而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宽容,要有责任心,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融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案例:设直线y=f(x)的定义域为全体实数,则函数y=f(x-1),y=f(1-x)的图像关于()

(A)直线y=0对称 (B)直线x=0对称

(C)直线y=1对称 (D)直线x=1对称

生甲:先作y=f(x)关于y轴的对称图像,得到y=f(-x)的图像,再把y=f(-x)的图像向左平移1个单位,即得到y=f(-x+1),所以选B。

生乙:生甲在第二步作“平移变换”时,方向错了,应把y=f(-x)的图像向右平移1个单位,即得到y=[-(x-1)],及y=f(1-x),也选B。

生丙:我是“先平移后对称”,即把y=f(x)的图像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y=f(x-1)的图像,再把y=f(x-1)的图像关于y轴的对称,得到y=[-(x-1)],即y=f(1-x),所以选B。

生戊:y=f(x)与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即关于直线x=0对称,类比可知y=f(x-1)与y=[-(x-1)]的图像关于直线x-1=0对称,即关于直线x=1对称,所以选D。

生乙:是该选D,选B的错误在于将y=f(x)与y=f(-x)的图像都向右平移1个单位后,未注意到对称轴(即直线x=0)已被直线x-1=0“替换”了。

生戊:y=f(x)与y=f(2a-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可知y= f(x-1)与y=f(1-x)的图像关于直线x-1=1-x对称,所以选D。

案例中,教师并非立即否定学生,明确指出错误,抛出答案,而是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讨论去探索产生错误的原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预设诱发错误

从认知角度分析,犯错误是学生特有的权力,学生也是在不断犯错误再不断纠错中成熟的。正因为有了错误,学生才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经验。教学“错误”资源,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错误,还应包括教师预设的问题中诱发学生出现错误,对学生易错的知识、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错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犯错,给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错误所在,提高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尽可能做到少错,甚至不错。

案例:已知两正数x,y满足x+y=1,则z=(x+■)(y+■)的最小值为。

解法1:对a>0恒有a+■≥2,

从而z=(x+■)(y+■)≥4,

所以Z的最小值是4。

解法2:Z=■=(xy+■)-2≥2■-2=2(■-1)。

所以Z的最小值是2(■-1)。

这两种解法,答案不一致,这一矛盾引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回顾利用不等式求最值的使用条件,并让学生对照使用条件去检查解法。不难发现,解法1等号成立的条件是x=y=1,与条件矛盾;解法2等号成立的条件是xy=1,联立x+y=1,方程组无解。通过纠错,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问:“你能否改变条件,使解法1正确?解法2正确?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求最值?本题对今后解决最值问题有何启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诊断,提炼出了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注意点。

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使学生容易犯错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本质,突破了教材的重点、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严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对于学生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捕捉,善待学生的错误,充分利用这一教学“错误”资源,便能使学生自觉知错、改错。防错,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处于一种火热的思考氛围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翟荣俊.让纠错成为一种可开发的教学资源[J].中学数学月刊,2010(03).

[2]闫振仁.美丽的错误,精彩的课堂[J].中学数学教育:高中版,2010(12).

[3]黄河.数学课堂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策略[J].试题研究,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