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服装教学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服装教学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高校服装教学应与服装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但我国服装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脱节,以及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等问题。轻工纺织业是武汉市重点产业之一,“汉派”服装曾创下辉煌业绩,但近年来进入发展低谷。武汉市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应当发挥自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天然职能,结合武汉服装企业的需求开展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开展校本教材建设,联合企业开展市场调研,以企业需求为重心开展实践教学。

【关键词】武汉服装企业 服装设计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都开始起步,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各自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以服务服装产业为使命,理当成为服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服装设计教学与服装行业各自为政、互相脱钩,出现职业教育中十分典型的“两张皮”现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服装产业的人才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服装市场对服装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设计教学也就必须应对产业需求,推进自身教学的改革。近年来,轻工纺织业已被列为武汉市重点产业,“汉派”服装因此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武汉市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应当发挥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全力配合这一战略布局,根据武汉市服装企业的需要开展教学改革,在与服装企业共进退中实现双赢。

一、我国服装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与实际需求脱节

我国教育受苏联模式影响很大,一向重视灌输式教学,虽然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进行大力扭转,但其潜在的影响依然存在。服装设计教学亦然,教学只以教师为中心,主要强调教师“教”的一方面,不太关注学生“学”的一面,学生有没有学、学得怎样,游离在服装教学的视野之外。在教学内容上,更是存在脱离产业发展的问题,教学以教材为依据,没有及时跟踪产业发展现状和服装流行趋势,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引,在教室里设计、绘图等,设计上偏重于绘画训练,把效果图等同于实际效果,至于设计出来的服饰穿在人身上怎样就沦为空想了。此外,在服饰款式上,也偏重于西服、直裙、衬衫等常用款式,对当前流行的款式不够了解,或者没有及时引入到教学中,造成学生进入服装企业后,还需要花大量时间掌握基本常识问题。

(二)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需要

作为为服装企业输送人才的服装教育,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队伍应当是既具理论素养,又有行业经验的双师型队伍。但现实情况是,现有的服装教学师资很多都是从毕业学校到就业基地,未经过一线服装企业的设计、制作、营销等实战熏陶,经历单薄、经验欠缺,对服装企业的需求不了解,也就不能期待教出来的学生能够有出色的表现。此外,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各个学校纷纷开办服装类专业,有的抢夺师资,造成本就为数不多的专业人才更分散,学校难以形成学科梯队,甚至有的不具备专业开办条件的学校也加入到这个行列,进一步加剧了教学质量的下滑。再者,服装行业是一个时尚行业,除去基本的蔽体、暖身功能,服装的魅力在于流行。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时尚意识,能够高度关注时尚事件,了解当前的流行款式,掌握时尚前沿。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在学校里对时尚圈缺乏足够关注和了解,且自身的审美品位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穿着打扮上不够讲究,有的亦缺乏时尚感。

二、武汉市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原因

武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号称“九省通衢”。武汉有悠久的纺织服装工业史,且所在的江汉平原是有名的产棉基地。20世纪90年代,武汉服装产业更是辉煌一时,在全国颇为知名,与“京派”“海派”“粤派”并列为中国服装的四大派系。汉派服装曾一度占领了本地大部分市场并走向全国与国际市场,武汉服装企业曾经达到2000多家、年产值60多亿的峰值。但近年来,汉派服装逐渐陷入低谷,甚至出现“清退门”,即汉派服装在武汉的群光广场、王府井百货、大洋百货等标志性卖场中被大量清退,这一现象还引发了本土行业的震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佳。武汉服装企业在生产、销售上倾注精力多,但在管理、设计上下功夫较少。企业市场缺乏调查环节,生产较盲目,导致库存增加,资金流动不畅,于是动用价格战武器,伤敌一千也自损八百。同时,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产业链,不能共享资源、节约成本。汉派服装企业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约90%都集中在女装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从其中杀出重围。在此情况下,各企业又很容易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抄袭、仿版制样现象层出不穷,不能形成竞争优势。

(二)人才资源不足

许多汉派服装企业都有意无意地成了服装“加工厂”,即只重视生产环节,在研发与市场营销两端较弱。这一方面是企业对服装设计与市场营销缺乏重视,在这两块的投入少,设计师与营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上不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服装教育所培养人才在流行意识及设计能力上不足,他们在进入一线企业后,往往不能及时转变角色,发挥不了预想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有论者指出,“武汉拥有国内一流的高校服装设计产业优势,但武汉的设计优势并没有成为武汉服装产业和品牌的优势。”

(三)品牌效应较弱

汉派服装企业多从家庭工厂发展而来,很多没有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管理体制,也未探索出有效的品牌发展之路。武汉市的服装企业中,知名企业不是很多,也没有推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拳头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较小。对于有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来说,仿冒、抄袭已经成为一种基因,这更加大了现有品牌企业的发展难度。

三、对接武汉服装企业需求改革高校服装设计教学

(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适应服装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教学,其教师队伍必须是双师型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有多种措施,一是与武汉服装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人员为学生兼职教学,或邀请他们来校举办讲座;二是让本校教师走出去,无论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进入学校不久的新教师,都通过轮换机制,让他们到武汉服装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尤其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推动教师深入服装制作一线企业中去。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建立工作室,让教师带领学生面向市场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得到锤炼,这种实践经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必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本校教师还是校外兼职教师,都应当有“着装意识”,重视自己的穿着与打扮品位,有意识对学生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开展校本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的设想和试验多要落实到教材建设上或通过教材建设来体现,教材建设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教学改革。鉴于现有教材强调普适性、通用性,有必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开展校本教材建设。基于为本地服装企业发展服务的职责所在,武汉服装企业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与经典案例都应当在校本教材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材编写人员不能浮于空想,必须深入汉派服装企业中进行全方位了解,甚至可以考虑邀请武汉服装企业中资深设计人士参与到实际教材编写工作中,或者为教材编写提供指导。此外,校本教材建设不仅要体现地方特色,也要怀有全国眼光乃至国际视野,把当今服装行业的设计前沿、流行趋势等收入教材之中,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根据使用情况与产业发展情况,随时进行教材更新,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三)联合企业开展市场调研

服装行业的发展随时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剧烈度与迅捷度是安于校园的学生难以想象的。而结合武汉服装企业近年来出现的发展瓶颈,我们也可以判断,很多服装企业自身也并没有完全掌握当今服装行业发展的种种动向,进而影响到他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导致某些决策出现失误,没有很好地把握发展时机。鉴于此,开展服装教学的高校与实际生产制作的服装企业完全有必要携手,以服装企业提供实际方便与适量经费的形式,让广大学生进入市场开展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可以得到明晰的现实认知,学校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收获丰富的一线信息,三方都获得实际收益。

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收集大量的当前服装行业发展的信息与资料,形成对服装款式的实际感知。其次,学生借此熟悉并了解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与设计师,而这种在自身实际调查中得来的知识,印象尤为深刻。此外,学生通过与市场的亲密接触,不仅能够了解当前服装市场上所流行的面料、设计风格与服装款式,还可以养成校园教学不能带来的市场感觉。最终,这种市场调研需要形成实际的调研报告,整理一份报告文本给服装企业,使服装企业能够掌握丰富的产业信息,有助于形成对当前市场的把握和判断而做出理性决策;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优秀学生,也可以为企业所物色,在其毕业以后吸收到企业中。学校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际市场调研情况,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乃至教学管理工作者也可以以此意见和建议为参考,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中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变。

(四)联合企业开展实践教学

除了与学科配套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信息系统等,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还应与武汉市服装企业对接,包括实践环节的衔接、实践环境的模拟、设施设备购买的同步等。在此条件下开展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接受某种“产业化”的训练,在毕业之前掌握武汉服装企业实际设计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就业时也就能够与企业形成无缝衔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对企业而言,这也节约了对各高校服装教育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的时间成本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

依据学习的不同阶段与课程的不同要求,相关高校可与武汉市服装企业合作,建立各种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避免校外实习容易出现的琐碎化——学生到实习基地往往成为跑腿打杂的小工,不能接触到核心设计业务的实际流程,难以得到全面和深刻的实际工作训练,可以采取领取企业任务的方式进行。也即在不影响服装企业生产的情况下,以企业的具体生产订单为实践内容,根据企业标准和订单要求,分组开展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踪和指导,服装企业也配备相应的人员予以指导。整个流程完成以后,投入企业生产,如此做到“学员、教师、企业工程师”三结合,“教材、车间、产品”三结合,“理论、实验、实习”三结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一体化教学,变消耗实习为效益实习,不仅学生得到实际训练,还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形成共赢。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开展服装教育的高校实质上已经与服装企业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系,二者不再是互不干涉、各自为政,而是唇齿相依、相互扶助。正如有论者言,“大量实践形成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企业是职业学校人才的入口,是决定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最终裁决者,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这决定了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高校服装教学要与服装企业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对于武汉市的相关高校同样如此,尤其是高校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守土之责”,武汉市的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必须与武汉服装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与武汉服装企业携手,努力使汉派服装建立新的格局,焕发出新光彩。

(注:本文为武汉市高校教研项目《为培养符合武汉服装企业优秀设计人才的高校服装工作室项目教学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052)

参考文献:

[1]毛立辉.遭遇“清退门”,武汉服装何去何从[J].纺织服装周刊,2010(5).

[2]罗仕红.服装设计教学中市场调研的作用与实施[J].企业家天地,2007(8).

[3]李爱英.“校企结合式”服装CAD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2(5).

[4]雷正光,郭苏华.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的观念革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