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雷公山麓“短裙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雷公山麓“短裙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藏在深山中的长批村恍若世外桃源,翠竹掩映下,身着短裙的苗家少女别有风情。作为苗族的一支,这里的少女为什么保留了穿短裙的传统呢?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又保留了多少呢?当我带着这些疑问来到长批村,一个新鲜的世界顿时展现在眼前。

好似一次“议榔”会

长批村坐落在黔东南雷山县大塘乡雷公山腹地,全村300多户,1000多人口。这里森林苍莽,鸟语花香,但也沟深坡陡。典型的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翠竹掩映下别有风情。让我多少有点惊讶的是,不少人家还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去年,一条简易公路通到了村口。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深藏在大山之中的苗乡侗寨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资料上看,上世纪80年代,长批村女性的着装还保持得很传统,但仅仅过了十多年,短裙已成了装饰,一律着长裤了。好在长批村的文化主流依然是民族的。

的拍摄和单个的拍摄都很顺利,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是否按传统穿着短裙,姑娘们中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可喜的是,不少中老年妇女支持按传统穿着短裙,还现身说法,过去她们就是这么穿的。

这一天的晚餐设在房东主人家的二楼客厅里。客厅很大,摆了3只木炭火炉,大家围坐在一起,足有30多人。可口的野菜,新鲜的青菜,百分百的绿色食品。苗家的酸韭菜和酸红椒,口味极有特色。火锅里则是肥瘦相宜、嫩脆适度的自产猪肉。当姑娘们端着一碗碗自酿白酒来敬酒的时候,晚餐进入了高潮。

饭后,不经意间,一个民主讨论会悄然开始。我虽不懂苗话,但会议的主题是悟出了:同意按传统穿短裙参加集体拍摄的请举手,姑娘们刷刷地举了手。反对的只有一位姑娘,轮到反对的举手时,她也大大方方地举起了手。

我从苗族史料上读到,这里的苗胞有民主议事的传统,这得益于苗族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就是“鼓社”、“议榔”、“理老”这三根支柱。相当于由“议榔”立法,“理老”司法,而由“鼓社”执法的一套制度,统称“鼓社体制”。

鼓社,即立鼓为社,源自苗族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时的社会组织体制。其主要内容通过鼓社节的活动表现出来。正如苗族古歌叙述的“姜央兴鼓社,全疆得共和”。鼓社节的内容相当丰富,各地的形式也略有不同,鼓社节上笙歌鼓舞,礼仪教化;立鼓为长官,团结众村寨,也是对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部落迁徙的历史记忆,好似民风民俗的博物馆。鼓社节在每年农历的10月间举行。现在,人们俗称其为“苗年节”。

议榔,苗话就是“发誓”、“说理”、“对着规约宣誓”的意思。其实质是苗族社会中一种民主议事会性质的制度。召开“议榔”会议的范围,可以小到一个村寨大到整个地区。著名苗族学者李廷贵1980年也在长批村考察,他证实该村在1904 年曾有几十个村寨在此举行过一次“议榔”,在村里的牛角堂杀牯牛一头,吃肉“宣誓”:不准为匪,不准偷盗,不准打架。此次议榔,境内的汉族也参加了。

长批村给我们的深刻印象是民风纯朴,好客友善,而且民主气氛浓厚。那几天正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从张榜公布的选民投票统计看,选民们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固然是基层民主选举的进步,但也和苗族历史上的议榔会议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那次晚餐后的民主表决,也好似一次议榔会议,保证了以后的拍摄得以顺利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举手反对的那位姑娘,后来也按规定加入了拍摄的行列。

理老,苗话直译就是“长者”,相当于受人尊重的“智者”或“师父”。他们熟悉古理榔规,办事公正,善解纠纷,诚如律师吧。

短裙之谜

苗族同胞是蚩尤的后代,这已是专家学者的共识。相传五千年前,黄帝联合炎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战败,被斩首。征战的场面不知如何,但从“逐鹿中原”这个成语看,很是壮烈。从此,蚩尤的部落便向西南迁徙,最终在现在的湘黔两省结合部以及周边地区定居下来。

“短裙苗”是苗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几县的交界处。以雷山县大塘乡和榕江两汪、空申及丹寨县排调乡等最为集中。“短裙苗”同胞自称“德闹”,就是“麻雀”的意思,又称“敢闹”,即“穿很短很短的裙子”。为什么“敢闹”支苗胞穿着短裙?一直是学者探讨的话题。先看李廷贵先生在1980年考察后归纳的四个原因。

一是当地流传的一首顺口溜说:过去我们穿长裙,鸡屎沾来家,弄脏了饭锅,雷公打我爸……?所以改穿短裙;还有类似的踩铜鼓跳芦笙弄脏了姐妹衣饰遭讥讽后改穿短裙的说法;

二是说学锦鸡的模样,穿短裙好看。现在姑娘们吊在身后的绣花带,就是仿照锦鸡尾织成的;

三是过去都穿着短裙,只因一段游方私奔的事件而改穿长裙了。大意是耶秀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客耶,幼子叫腊耶,说好要接务弄姑娘来给幼子腊耶做媳妇。父母叫哥哥客耶去接,但客耶见到务弄很美,两人就游方逃跑了,怕被人认出来,务弄姑娘就穿起了长裙。腊耶左等右等等不来新娘,就自己去女家找,才知道务弄跟客耶走了,腊耶只好同务弄的妹妹务杜成了婚。从此以后,客耶、务弄成了穿长裙的祖先,腊耶、务杜的后代则保持着短裙的传统。

第四种说法,“从古以来就是这样穿戴,说不清为什么。”

其实,一切着装穿戴的习俗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产物。当然,也是人们的审美心理和追求的印证。其中,人类的繁衍生息也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苗寨山高林密穿短裙便于劳作,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穿短裙还有没有其它心理沉淀或是暗示呢?据舞阳调研,在“短裙苗寨”有这么一种习俗:农忙季节,女孩们为鼓励男人们多干活、干快活、干好活,她们往往站在男人们干活的前方,男人们一旦弯腰干活,女孩子那若隐若现的春光就出现在男人们的视线中,使男人们的力量大增,干活的效力也更高。这里有种“性暗示”或是“性激励”的含义。这类古老的习俗还有待于人类学者作进一步的考察。

游方――“短裙苗”的恋曲

我们住在前任村主任张启清的家里。他的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上无老,下无小,起居方便些。

夜深时,从山顶每每传来对歌声,好生奇怪,问及缘由,才知道是年轻人在游方。“游方”为苗话,专指青年人幽会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第二天,问及姑娘、小伙儿,昨天晚上是否去游方了?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天那么黑,山高坡陡,看得见路吗?姑娘们笑答道:“有手电啊!”其实,我这是庸人自扰,他们出生在这里,会走路了就会爬山,就像草原牧民能在杂乱的蹄印中准确无误地辨认出自家的任何一只牛蹄印一样,他们熟悉家乡的每一处山石草木。

箫是“短裙苗”男青年常带的乐器,用于召唤姑娘来游方。夜箫声柔和,悠扬而深情。夜深人静时吹起,最动人,也最勾人。按照李廷贵先生书中的描述,姑娘们一听到就心慌了,忙放下手里的活,相约着向夜箫响起的地方奔去。以下摘录两段先生搜集的“夜箫词”:

这条河我第一次来/这地方我第一次来走/不知道这村寨姑娘们的情形/嘎布,不知你嫁人了没有?

月亮照得房檐仓库亮堂堂/明月呀多柔和/你怎么安心在家啊/嘎布/你在老楼里怎么睡得着哟,我的嘎布!

“嘎布”是对女朋友的热情称呼,学会了就试着用了几次,姑娘们都乐意接受这个称呼。与其说想进一步了解风俗,莫如说是入乡随俗吧。

我们接受邀请,准备参加一次游方。游方前的晚宴上,姑娘们的敬酒歌早已让人心醉。金花是位开朗大方的姑娘,她邀上姐妹数人来敬酒,大家相互间手牵着酒碗连在了一起,这是苗家特有的敬酒形式,唱罢一段,喝干一碗,在甜美的歌声中,容不得你不喝。金花的歌词大都是即兴发挥,透着苗寨的清新与纯真,又如新糯一般的甘醇,耐人回味。舞阳现场作了翻译:

尊贵的客人,你们乘飞机来,坐火车来,搭汽车来,来自遥远的北京;我们住在偏僻的山村,离你们那么远,但是,为了迎接你们,不管走再远的山路,我们都心甘情愿……

曲散酒干之后,人们心照不宣地走入山林。原先讲好,我们跟着金花那一拨姑娘走,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另一拨姑娘的领地。半山腰,有一片两丈见方的平地广场,广场外沿,设有几张长条木凳,让往来的行人,当然也包括游方的情人可以坐下来歇息。按时下的说法,十分的人性化,其实,这也是苗寨的古风传承。

天很黑,白天见到的山林,夜幕中完全变了模样。众多的手电光在林间闪烁,山顶方向尤为集中,山林仿佛突然间充满了生气。同来的孙舞阳曾在文工团工作过,对民歌尤有研究,他唱出的情歌的确高人一筹,姑娘们围着他一句句地学唱:

看那暖风从山梁上吹来/听那蝉儿叫醒了村庄/葱翠的绿叶随风飞舞/波光粼粼的梯田那么明亮/懒洋洋的阿哥哟/情绵绵的阿妹/不用再伤春/快去修那断把的锄头/上山干活去……

姑娘的歌声,引来了一些小伙儿,看得出不少是外村寨的,也可以感觉得到他们与这个村的姑娘曾经相识。

一个时辰之后,年轻人成双成对地渐渐离去,刚刚还充满激情的小广场一下子冷清了下来,这时,我们仿佛意识到走错了地方。事后,得到了证实,这山林中的游方之地,是按姓氏、家族划分地域界限的,金花一拨姑娘的领地在山顶部,他们是不能下山招呼我们的。这时才恍然明白那晚山顶灯光的意义,一切为时已晚,不过总算体察过一次游方,有了些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