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求“实”的语文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求“实”的语文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课前准备要充实

“准备”应该重在“备”。“备”一方面指我们老师自己的备课,另一方面指学生的准备。无论哪项准备都应力求充实。

1. 教师的备。教师备课要做到五备,即备深教材、备透学生、备好教法、备活过程、备全自己。

(1) 备深教材。备教材涉及的面很广,但就紧扣课文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如《比本领》一文,教师除了备好一二层次,更应该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猴子和长颈鹿作为比的双方,这样的选材有什么好处等。

(2) 备透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学生的经验怎样?”……如教学《流动的画》时,“哪”字在课堂上形成了两种读法,教师抓住时机让孩子拿出字典查。这样的做法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3) 备好教法。活用阅读指导、范例教学、讨论、欣赏、角色扮演等教法,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习。如教学《三峡之秋》时,教师“扶”着学生精学早上景色,渗透并提炼学法,然后“放”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其他时间段的景色。

(4) 备全过程。如选准导入话题,创新教学的程序,及时降升目标,增删相关教学环节等。

(5) 备全自己。教师要体现并发挥好自身优势,使教师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要注重根据学情不断调整、丰富、优化方案设计,并注重经验的积累。

2. 学生的备。我们面对的个性鲜明的孩子,由于年龄、成长环境的不同,孩子的认知也存在不同。怎样指导不同年段的孩子预习呢?

(1) 低段重在析形。一年级重在识字方法的指导上,二年级重在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并试着自己提问,可以提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 中年段重在悟理。①借助工具书查找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语的意思,在书上记下。②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③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有价值的问题。

(3) 高年段重在习法。指导孩子在预习时深入思考:①文章些的内容里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②对于重点部分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些写法有什么好处。③如果我来写这样文章,我可以怎样下手?

学生三段式的预习指导,也和教师解读教材一一对应: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 课堂教学要扎实

1. 扎实字词训练。词语和句子的感悟、积累是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的共同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词句理解课文,揣摩语言。如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时抓住中心词“迷恋”一词。老师先板书“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孩子会说“恋是心字底,说明发自内心的喜爱”,老师再引导“恋,文中组的词是什么?”孩子说“迷恋”老师相机设问:谁迷恋什么?怎样迷恋的?为什么迷恋?让孩子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2. 扎实朗读指导。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语言仓库的积蓄就会逐渐增多。《沙漠之舟》文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短语:“滚热的沙子、松软的沙子、宽广无边的沙漠、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大风卷着沙粒飞滚、移来整座沙丘……”教学时,可以从短语的教学入手,先让孩子认读重点词语读出自己的体悟。“滚热、陷进、旋风、飞滚、整座”应该指导学生读重一些,同时让孩子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沙漠中,心里怎样?孩子会说:“可怕,但是我盼望有一天走出这样的沙漠”教师再指导孩子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现象,朗读的效果会大大的提高。

3. 拓展适度到位。抓住课内外教学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可或缺,但是我们还让课外拓展要精准到位。例如教学《狮子与兔子》时,教师从童话故事本身的魅力出发设计问题,开课出示不同的童话形象让孩子猜想。因为孩子有一周的时间自己阅读童话故事,展现阅读成果,上课的目光一下被吸引住了,孩子的兴趣一致高昂,最后又用童话故事的续编结尾。

三、 课后巩固要落实

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有练习题,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后练习尽量在课堂上落实。教师应注意将课后练习中读、写、说、编、创、迁移等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变成或融于教学的重、难点之中,得以有指导、有层次、有情境地落实。同时,课后作业、检测也要及时跟进。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完成当堂检测,教师要有针对性布置成作业,有计划地落实巩固。作业和检测要有实效性:实用为主,不做无效或低效作业;同步练习册的可以采用“选用”的模式;鼓励教师自主积累高效练习作业,或者自主命题作业。

总之,“实”是一种境界,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追求。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的充实、课堂教学的扎实、课后巩固的落实和课外应用的妥实,让自己朴实地教,让学生朴实地学。

(作者单位:四川省双流县华阳锦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