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掩映”了的和“隐匿”了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掩映”了的和“隐匿”了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1980年,王蒙的《春之声》诞生,在文坛惊起数片涟漪。评论家认为其艺术上的意识流技巧这所谓的现代派技巧在中国开始流行。但是本文认为,王蒙的《春之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组合,叙事故事的政治意识形态化,文以载道的叙事目的,文体技巧的视角转化以及叙事声音、叙事眼光并没有游离出传统小说的情调模式,在看似意识流的掩映下隐匿的是传统小说的种种和偶然的变异。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眼光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7-01

一、叙事视角的交合

王蒙的《春之声》是以第三人称岳之峰的视角进行叙事的,写他的所见所闻以及这些所见所闻勾起的他的思绪流动。第三人称叙述属于限制性叙述,是一种有限视角叙述,岳之峰不是全知叙事者,无法获得全部的信息,在文章中保有大量的叙述空白。文章中展开岳之峰意识的描写视角却是全知叙事视角,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解读岳之峰的思路,讲述了他的经历:访问德国归来,春节前夕回家探问摆脱帽子的父亲………大量的意象涌现,是他的亲身经历在封闭的空间中的随意遐思。文章以限制叙事的第三人称讲述作品中人物发生的故事以及与其直接碰撞的人物,像学德语的妇女,与她的对话是直接描写。以全知叙事的视角讲述岳之峰的思绪流转,过去、现在,中国、外国,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的对比靠种种意象的对比完成交接,而这种交接的直接呈现是一种全知叙事视角。

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中,外视角指的是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眼光来叙事,内视角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岳之峰是内视角的承担人,故事外的叙述者担当了叙述声音的传递者,传递着的是他的思绪流转。从叙述者的眼光转向岳之峰的内心,又从岳之峰的内心视角投射到叙述者,其表现出来的内涵是一定的。这是有表现意识形态目的的转换性有限透视,这个有限透视形成了众所公认的意识流。其实真正的表现手法是两种叙述视角的交合,以这种手法完成了叙述故事的讲述。表现为:叙述者岳之峰内心表现意蕴。

二、叙述声音与叙事眼光的貌离神合

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在1972年出版的《辞格之三》中的《叙事话语》一文中,明确的指出叙述声音是指叙述者的声音,叙事眼光是指充当叙事视角的眼光,它既可以是叙述者的眼光,也可以是叙述人物的眼光。通常以故事内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的叙述声音来自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传统上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处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通常用自己的眼光来叙事,但在20世纪初以来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叙述者常常放弃自己的眼光而转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事。这样一来,叙述声音与叙事眼光就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分别存在于故事外的叙述者与故事内的焦点人物(焦点人物是指担任故事内叙述者的人物)这两个不同实体之中。”王蒙的《春之声》进行了这种艺术探索,叙述者的声音是全知叙述视角承担的,叙事眼光是故事内岳之峰这个焦点人物承担的,叙述声音与叙事眼光是分离的。但是与其他作品的貌合神离不同,这篇作品是貌离神合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作品的意喻性。从焦点人物岳之峰的眼中看到的崭新的火车头,听到的《春之声圆舞曲》的美妙旋律,看出焦点人物的叙述基调是明朗的,脱去了一开始的朦胧的语调。这与故事外叙事者的声音不谋而合,两者的重合成就了文本的叙述话语,王蒙的话语中国,表达了他真诚的愿望和乐观的想象。

三、叙述内容和叙事技巧的合作

李欧梵认为王蒙采用意识流文体是一种政治技巧,是对意识形态的拨正、突破和粉饰,但是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突兀的,小说形式的试验成为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利用品。小说并没有远离政治,反而经过形式变革之后走得更近,而非像寻根文学那样借鉴魔幻现实主义之后走得更远。诸如许多国外学者把王蒙的这种文体技巧与意识形态的结合称之为“尾巴”,称王蒙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光明尾巴”。美国学者菲尔·威廉斯在评论王蒙《蝴蝶》时撰写了论文《一只有光明尾巴的现实主义》指出:“中国的现代小说正在抛弃伟大的归来的手法,然而这种手法的残余仍然继续在如同尾巴这种明显的地方出现,一只有多种颜色的翅膀和鲜艳的身躯的蝴蝶,终究会有一条光明的尾巴!”王蒙的所谓意识流小说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意图的,光明的尾巴,崭新的火车头典型的象征意象成就了王蒙新时期小说的说教意味。在其位谋其政的地位使得他的作品带有了意识形态的话语,这些意识形态话语隐匿在文体技巧的变异下。

综上所述,王蒙的意识流的作品是传统小说的变异,在形式上是传统叙事文学的延续,形式的演变掩映了内容的传统意味。在内容上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叙述声音的回响,内容隐匿在变异了的文体形式下掩映了的和隐匿了的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完美组合。

参考文献: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