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黎婆纺纱 第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黎婆纺纱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亚市向北十公里处、下马岭前的一座小石山,石山上有着“钦差读书石”的雕刻。据传古来崖州的官人常常坐在这里谈诗论道,见到来这里牧牛的小童,官人给他们讲故事,讲汉学,讲汉字,教化俗童以人生。这一幕已做古了,但诠译着黎文化的黎婆们,在时过境迁的今天,照样在这里哼着黎歌,依然在这里看着牛羊,牛儿们仍旧倘佯着悠闲的蹄儿,啃着不老的青草。男人拿着山刀,吆喝着牛羊,女人呢,在读书石的那棵古榕下,纺着小车棉纱。

我们正逢上放牛的阿婆在纺纱。阿婆的纺棉,说是来自周围漫山遍野的木棉树,树花是纺纱的上等原料,黎人把花从树上收回,往往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旧时家家有纺纱,户户有织布。

阿婆说,纺纱有一丝法,也有二丝法,最快的是机纺三丝法。她说,崖州土地向阳,宜种木棉,这是海南黎人纺纱最发达的地区。她也听说她的先民教会了黄道婆纺织术,黄道婆在崖州生活的四十年中,融入了黎民的生活,同情我们黎人的际遇,精通了“崖州被”的制作。这样的手工操作,也可织成“广幅布”,(即崖州被),但是用时漫长。先民织出的广幅布,博得朝廷的赞誉,汉武帝未年,崖州太守孙幸强取豪夺,暴征广幅布,黎民怒不可遏,断机以示抗议,官民关系一度紧张。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注重民意,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棉纺生产始得复苏。黎民精心琢磨,纺具得而改进,从手工这种的一丝制,又改成二丝制,后又改成三丝纺车制,这样为“崖州被”的成批生产,提供了重要保证。因此,黄道婆在上海泾县,传播二丝制的纺织术,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推动中华纺织技艺埋下了伏笔。

看着阿婆灵巧带有老茧且黝黑的双手,细细的纱线,在她的手中转上落下时,我不禁从小小的纱线里,窥见黎民的博大。一个民族的生存有了海鱼的慰腹,薯米的疗饥,有了南药的维生,又有此贝吉布的御寒,焉能无法繁衍生存而至兴旺呢。阿婆制作眼前的这个“线车”,有如一本黎人老黄历,竟也能从中见仁见智,使人洞开茅塞,拓开迷津。我想,更多地讲“黎古”不如来观“黎古”,观黎婆的抽棉造纱,才知黎民之可爱,才知民俗拾遗钩沉之重要,才知正讹纠偏虚实之膺正要义,才知弘扬崖州历史时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