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原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原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阐述了“90后”高职生的心理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方面分析了“90后”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90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排解学生心理问题;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心态;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

[关键词]90后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方黛春(1981- ),女,浙江金华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三维立体式高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改革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SCG28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95-02

一、“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90后”出生在我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受社会各种环境的综合影响,思想与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的2000名“90后”高职学生做了调研分析,梳理了“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一)集中彰显的共同心理特征

“90后”高职学生集中表现出共同的心理现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思想早熟,独立、自信但叛逆,坚定认为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好张扬个性,总想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引起众人的关注;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寻求刺激,不安于现状;生活见识广,崇尚物质享乐,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过度依赖网络;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合作精神,以追求和崇尚个性作为目标;心理素质较差,抗压能力较弱;等等。

(二)表现突出的独有心理特征

1.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自信心。相比于本科生,高职学生的成绩不是很好。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认为只有考上本科院校才能出人头地,才会有出息,但高考的失意让他们被迫进入高职院校,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任人唯亲”“任人唯钱”观念的影响,认为上学的目的就是交些钱混个文凭毕业,对于学习就是敷衍了事,对于考试就是临时抱佛脚,甚至喊出“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口号,这也深深影响了平时勤奋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

2.对自我能力认识有偏差,自卑感强。据调查,70%的“90后”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且这些高职学生主要是一年级新生。他们认为,上高职院校很没面子,就是混日子、混文凭,加上社会、学校、家长和亲友对自己的期望值较低,导致学生对个人能力产生置疑,从而使得学生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学生的这种压抑心理,继而会通过强烈的敌对、偏执行为来减轻和释放,通常表现出对什么事都无所谓,整天浑浑噩噩,喜欢旷课、打架、泡酒吧、通宵上网等。

3.盲目沉溺于男女恋情。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处于青年期的“90后”高职学生,远离了父母的管教,内心压抑的情感被强烈释放出来,开始产生接近异性的愿望和冲动。特别是男孩子会主动对一见倾心的异性多加关注与帮助,进而加入恋爱队伍,远离集体,无心学习,这种“只开花、不结果”的恋爱,不仅使得彼此学业荒废,而且很容易给双方的心理造成伤害。从统计结果来看,多数“90后”高职学生视恋爱为短期效应,他们只强调爱的权利,忽视爱的责任。

4.担心就业,易忧患。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现状使“90后”高职学生产生了心理压力,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失落困惑。尤其是临近毕业、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高年级学生,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在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没有做好就业准备,最后只能是盲目随大流地选择职业,这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后的跳槽率比较高。另外,有些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较高,一旦求职遇到困难,便感到恐慌、沮丧,于是选择逃避现实,由此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

二、“90后”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90后”一出生,就获得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良好的基础教育,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过去那种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由于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只有顺理成章的获取和毫无顾忌的享乐。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各种好的、不好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充斥着社会、学校等场合,“彰显自我”“拜金”“浮躁”等时代标签烙印在他们的身上,对“90后”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误区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理念错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教育学生的生活健康;二是教育策略错误,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后进生”“问题学生”的专利,或者使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科化,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三是轻服务、重预防矫治,没有遵循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性”原则,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四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及心理咨询师缺乏,师资队伍不稳定;五是社会、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难以“对症下药”,收不到“双管齐下”的实际效果;六是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自身也存在心理问题,由于招生、教学、科研等压力,一些教师产生了压抑、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四二一”的家庭环境

“90后”学生多数出生在“四二一”的家庭中,即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这导致许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尽量满足其提出的各种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任性、自私、狭隘、自负的性格,同时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弱,经受不起任何的挫折和困难,小小的失败就有可能造成他们严重的心理创伤。此外,不良的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中,性格缺陷的学生相对较多,他们缺乏自信心,常常郁郁寡欢、悲观消极,如果不及时排解,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四)自我盲目的随波逐流

在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90后”高职学生大多喜欢沉迷于虚幻游戏或网络社交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轻率而盲目地选择潮流。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但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妨碍了人际关系圈的形成。部分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弱,适应力不强,但在虚荣心的趋势下,表现出傲岸不羁、特立独行的性格,从而达到肯定自我、掩饰自卑的目的,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90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排解学生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等选修课、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对学生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培训,让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宣泄、倾诉的渠道,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引导“90后”高职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爱情、娱乐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摆正“小我”与“大我”的位置,及时排解各种心理困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高职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一是以学生的缺失性动机为基本需求层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在专业教育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对每位学生根据其“最近发展区”布置作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对其学习失败的地方进行合理归因,从而肯定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重视情感投入,塑造亲近、融洽的师生关系,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心态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市场需求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情况,从而结合自身的条件,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和调整。其次,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合理看待就业机会,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职业理想切合实际。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服务和奉献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的贡献、投入和回报的关系,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促进自己的职业选择与社会要求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加强校园网平台、班级平台等的建设,及时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和校园文化方面的内容,增强校园网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开展网络知识讲座,教育学生识别垃圾信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坚决杜绝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社交、黄色网站等行为,引导学生积极与人交往,做到待人坦诚、胸怀宽广,保持愉悦的心情。

(五)促进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

高职院校要通过不同渠道,加强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建立起与社会、家庭的联动机制。首先,学校要让家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并积极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他们正确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其次,开通心理热线电话,让学生多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心声,让家长多了解自己,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再次,增加图书馆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投入,让学生可以随时通过阅读来发现、了解甚至是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最后,学校要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让“90后”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能正确辨别、对待各种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2]冯青梅,张明明.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韦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