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迈向现代化大农业的中国粮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迈向现代化大农业的中国粮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的实割实测结果显示,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为1002.6亿斤,比上年增加132亿斤,增长15.2%。这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第7年夺得大丰收,总产量历史性地突破千亿斤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跨越千亿斤的省份。

千亿斤,意味着粮食商品量全国第一的黑龙江省,用1/10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4的商品粮。对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黑龙江来说,能够在极端不利气候条件下获得丰收,堪称是一个奇迹,这一奇迹表明,一个迈向现代化大农业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粮仓,在祖国东北诞生了。

用现代化大农业观指导粮食生产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需要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在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下,黑龙江创新农业管理模式,大项目带动,大手笔推进,全省一盘棋,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有机统一。全省成为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业,持续增长,收益可观的统一经济体系。

2010年4月末的一天,兰西县红光乡红光村农民刘志国望着自己的90亩玉米地发呆,阳坡满是稀泥,阴坡还有冰渣。他愁容满面地告诉记者,已是播种的时候了,可这种地况,播下的种子不仅出不了苗,还会“粉籽”,如果不播,玉米的生长期又不够,到秋收的是劣质“水苞米”。

就在这个时候,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领导和刘志国们在同样焦虑。摆在领导们面前的局面是:去冬以来黑龙江全省降雪量较历史同期高出了90%,3月份气温比历年同期低4℃,尤其进入4月份,全省持续出现大范围雷雨天气,降水多、气温低、回暖慢,出现历史罕见的气象条件,造成农时严重拖后。部分县市经历强降水过程,大部分农田土壤饱和,出现积水,人畜和机械无法进地,春播春种被迫停止。到5月8日,全省仅完成大田播种6297万亩,比上年同期少播5260万亩,慢了33个百分点。春播进度差不多向后拖了一个节气。4000~5000万亩耕地有种不上的危险。

面对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先后7次召开推进会议,下发紧急通知,研究部署抗灾保种和粮食生产工作。3月1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备春耕生产座谈会,专题听取汇报,部署相关工作。4月初,省长和七位副省长分别带队,组成8个工作组深入农村督导春耕生产。从5月7日起,省委书记吉炳轩带领省直有关部门历时半个月,深入到绥化、伊春、鹤岗、佳木斯、农垦等市局检查春播生产。分管副省长多次带队深入春播一线,检查督促抗灾保种工作。各市县也都把粮食生产摆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

力度决定进度,到5月25日,全省大田播种完成96.6%,除玉米育苗移栽地块外,全面完成播种任务。从4月下旬大田陆续起车播种,到5月25日结束,扣除期间两次强降水影响,春播有效时间仅为20天左右,比历年缩短了近10天。基本把不利气象条件耽误的农时抢了回来。实现了春播动手晚结束期不晚的目标,各种作物都种在了丰产期,夺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好苗情。不仅做到一亩未丢、一垄不弃,而且粮食实际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623万亩。刘志国的90亩玉米最终亩产达到1050斤,而当地好年景下的玉米亩产最高为1100斤左右,相比起来,刘志国的产量并不逊色。

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以贯之抓推进。2009年8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设计到201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从200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超前安排部署,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挖掘内部潜力,主动争取外部支持,强力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被排在全省十大重点工程的首位。

通过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把全省人才、资金吸引到粮食生产上,通过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省委省政府为此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省财政提前下拨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其它各项农业专项资金,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全省农村信贷投放贷款213亿元,同比增加30亿元。同时,各市县在粮食高产创建、抗旱水源工程、水稻大棚建设等方面,也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有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为全省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部门在种植结构上做文章,扩大优质粮食作物面积。利用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的有利契机,黑龙江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比较效益的原则,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粮食生产发展路子,深入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2010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2136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323万亩,比上年增长3.1%。其中,水稻、玉米两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增加1072万亩,仅结构调整一项,就为全省带来近100亿斤的粮食增量。

用科技推动粮食增产增效

甘南县兴十四村是艰苦奋斗的老典型,2010年农业科技的力量让村里的农民又一次开拓了眼界。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全村200多亩马铃薯平均亩产5500斤,是全省平均产量的2.75倍,亩纯效益5250元。

科技成为黑龙江粮食增产的一个利器。高产创建贯穿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创”,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同建”,全省共落实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甜菜六大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33个,省级示范片67个。突出抓了玉米“一增五改”、水稻“三化一管”、大豆“两密一膜”、马铃薯“一深一大”、小麦“一稀两秋”、甜菜“纸筒育苗”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管护措施的配套应用,做到新技术常规化、常规技术标准化。经过专家实地测产,国家级万亩连片示范点与普通生产相比,水稻平均增产406.8斤,玉米平均增产515斤,大豆平均增产133斤,创造了大面积寒地常规水稻亩产1616斤、玉米1890斤和高油大豆541.4斤的高产纪录,五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区比未创建地区增产粮食112.9亿斤。用1/3的粮食播种面积生产出了全省3/5的粮食产量,科技手段的应用功不可没。

科技服务同样贯穿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一年来全省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工作在基层,吃住在村屯,面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省农委领导和12个下基层“抓三农、促发展”工作组始终忙碌在生产一线,走乡村、进田间、入农户,督导检查和指导粮食生产。各地结合实际,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制订了增产技术方案,对相关技术措施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针对个别地块因抢春播,未整先种的实际,按照省委“粗种细管也要高产”的要求,强化田间管理,加快作物生育进程。黑龙江打出了农业科技组合拳。全省实施了一系列保增产措施。防病保粮、虫口夺粮、促熟增粮,处处体现着科技的力量。各地统防统治稻瘟病2568万亩、玉米丝黑穗病1908万亩、马铃薯晚疫病258万亩。全省共统防玉米螟1800万亩、水稻二化螟587万亩,虫口夺粮近80亿斤。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亿多元,进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面积6975万亩,确保了农作物安全成熟。加快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提高了千(百)粒重。科技组合拳,有力保证了粮食质量是近年来最好的。

科技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动力,这个观念在黑龙江已是深入人心。有困难找专家,专家不仅能找到而且是送上门的。目前全省已有15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67个县市合作,在县级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个示范田,每年有组织或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全省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2450项,相当于农村改革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总和的1/3。目前,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8.5%、优良品种覆盖率高达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5%。强化农田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项目、大投入,为黑龙江的粮食生产夯实的是硬基础,打造的是新台阶。

2010年9月29日,402台披挂彩绸的210马力以上大型进口拖拉机从大连市大窑湾港驶出,这是黑龙江省为2010年组建的330个千万元级现代化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引进的。大马力农机,已成为当地农民追求的新目标。

据了解,2010年全省利用国家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5亿元,吸引农民自筹资金17.8亿元,购置大中型农机具6.16万台(套),直接受益农户达到4.5万户;又投资33亿元,新组建330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使全省组建各类农机合作社1318个,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已达到53.2万台,配套农机具67.4万台(套),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1%,名列全国第一。全省投入深松整地补贴资金1亿元,大机械深松整地4000多万亩。在秋收中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垦大机械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收获进度,提高了收获质量,实现了颗粒归仓。全省农作物机收率达到6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玉米机收率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

旱涝灾害始终是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心腹之患。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成为不断提升抗御灾害能力的重要措施。2010年,全省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2.4亿元,推进了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14处三江平原灌区和19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6座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和胖头泡蓄滞洪区围堤工程建设,完成了西山水库、桃山水库等6处灌区渠首泵站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还完成了花园水库、葛山水库和山口水库立项工作,为明年开工建设打下了基础。全省新打灌溉水源井7689眼,新建、续建与改造小型蓄水工程128处,清淤渠道3300公里。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补贴资金2.27亿元,在前两年建设基础上,新建水稻育苗大棚10.2万栋,使水稻育秧大棚已发展到51.3万栋,总面积1.8亿平方米,约占水稻面积的60%。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黑龙江已构筑起三个优质粮食产业带,即以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流域为主的优质水稻产业带、以中西部干旱区(转下页)(接上页)为主的优质玉米产业带、以绥化市北部和黑河市为主的优质大豆产业带。农业综合开发还集中资金,重点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区,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5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亿斤。庆安、北林、绥棱三县集中连片建设200万亩优质粳稻示范区,以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和大棚育秧为重点,新增优质粳稻生产能力8.4亿斤,节水2亿立方米。肇东市依托农业综合开发组建农民合作组织,连片建设50万亩玉米吨粮田。围绕建设示范区,全省重点扶持示范区内16家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基地、与农户共建基地,从而使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场县共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项以农机跨区作业为基础的农垦与地方合作,随着合作共建逐步深入,领域不断拓宽,已由单一的代耕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合作共建正朝着区域和谐、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全省有59个县与71个农场开展场县共建,场县共建规模经营耕地已达3200万亩。

肥沃的黑土地正在孕育着来年的勃勃生机。按照黑龙江省政府统一部署,2010年已落实机械秋整地面积1亿亩,今秋明春农田水利上,计划新打抗旱灌溉井9670眼,新建、续建与改造小型蓄水工程340处,修复水毁工程1089处,清淤渠道3950公里,为完成新增旱涝保收田750万亩建设任务奠定坚实基础。龙江儿女正用自己的勤劳为新一个丰收年做准备,我们期待站在一千亿斤台阶上的祖国大粮仓,创造更加耀眼的辉煌。(来源:三农在线)